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探究10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 一、快乐教学的作用
有心理研究学者发现,学生对知识吸收率最高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时候,吸收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所以单从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出发,我们就很有必要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采用快乐教学法来调动中学生参与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如果我们一味强调语文的死记硬背,他们反而会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兼顾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要让他们充分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语文教学,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环境
环境往往能够塑造一个人,所以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将在中学生的学习发展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变化快,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通过快乐教学来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环境,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行为。语文老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为中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仅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会影响到师生之间教学的交流和教学秩序。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环境能够激发中学生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动力,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所以我们要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边交流的结果。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来进行知识的吸收。笔者发现,很多高中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对老师常有一种戒备心理,所以语文老师应当通过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和他们之间其实是平等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很民主的。只有当我们真正建立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时,才能让他们放下心中的包袱,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对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时常面带微笑教学。主动去亲近学生,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
四、语文快乐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部分老师以为快乐教学就是轻松教学。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放低了对教学的要求,比如少留作业或者不留作业。笔者以为,快乐教学并不是通过课业的多少来体现。而是通过改变我们课堂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解放中学生的思想,让中学生从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让中学生拥有自己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只是一味地减少作业,但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依旧一成不变,在课堂上依旧是由老师读答案,进行段落分析,试问教学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
2.快乐教学并不是我们教师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带给他们的快乐。有的老师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们保持微笑,活跃一下课堂教学的气氛就是快乐教学,其实这些都是形式主义,哗众取宠。快乐教学是以教学效果作为目的来进行的,是讲究感情投入的,要让中学生和作者能够实现感情共鸣的。语文教师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感,当喜则喜,该悲则悲。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总而言之,语文的快乐教学应该是一种更加超前的教学方法,更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如果能够实现语文的快乐教学,那么就可以大大优化语文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当然,这对高中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保持时刻为中学生负责的心态,在实践中培养中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课前精心备课,设计巧妙的课堂提问,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刘全欣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
第二篇 一、传记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1.知识渗透“余以为吾国之传记,惟以传其人之人格;而西方之传记,则不独传此人格也,又传此人格进化之历史”;“可见其人格进退之次第,及其进退之动力。”(胡适)优秀的传记作品通过对传主命运的描述展开一幅幅真实、丰富而又具有时代气息、地域特色的生活画卷。其知识外延明显超出了单一的史学或文学,实现了史学、文学、哲学等知识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历史学、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知识营养。
2.挖掘榜样力量传记作品具有的教育激励功能关键在于“榜样的力量”,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走进学生心灵,以作品丰富的人文养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导航与力量之源。
3.提高写作能力“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是课标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传记作品的文体特征与写作要点。或尝试进行人物传记写作,或以之为写作素材,或借鉴其创作技巧。都能达到为学生写作开辟一条新路的目的。
二、新课标对传记作品的教学要求及高考传记选文试题分析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传记作品的教学要求“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传记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内容的真实,文字的生动,以及是否给人以有益的启示”,“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课程性质深入人心。语文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选文传记作品梳理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到必修五中选择了以下传记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有精读六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略读二篇———《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课外阅读二篇———《蒙哥马利:强者就是不断挑战自己》、《比尔•盖茨:IT英雄的成功之道》。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项羽之死》、《大铁锤传》、《种树郭橐驼传》三篇。对学生而言,教材有着其他书籍不可比拟的覆盖面,是学生最直接的阅读和学习对象。
(三)新课标《考试大纲》对传记作品阅读能力考核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正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试大纲以选考或必考形式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不同层面对传记作品进行考核,从高考考核需求的角度体现了传记作品的重要性,为传记作品教学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现实依据。
(四)2007———2013年新课标卷传记作品选文及试题类型梳理分析2007年到2013年70套(不含上海卷)课标卷中的传记作品试题发现,课标卷中传记文后的试题一般为1个五选二的客观性试题(5分),1个限制性试题(6分),1个主观性试题(6分),1个探究性试题(8分)。五选二的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筛选、整合、辨识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限制性试题一般为简答题,考核学生把握作品基本事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观点、分析事件价值的能力。主观题一般针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语言特色、表现手法、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文章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等进行考核,或者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性试题比较开放,立足文本提出问题,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传记作品教学与复习方略
(一)传记作品“学”与“考”的结合点
“学”是自身长远发展的精神需求,“考”是对付眼前选拔的应试手段。教学效果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体现,“教”的目标是“学”,在“学”好的基础之上具备相应的“考”的能力;“学”的目的不是“考”,可真正学好了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的外延本就比“考”的外延大,“考点”本身就是“学点”中的一部分,所以,“考”的能力要求已经包含在“学”的要求之内了。学生在掌握传记作品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已经具备解答传记作品文后提问的能力。
(二)传记作品教学与复习方法归类
1.内容归纳法“化繁为简”:可采用年谱和年表法。指导学生制作年谱和年表,以便清晰、准确地把握基本事实,“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这对于学生完成传记作品选择题和简答题部分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2.“内外”分析法传记作品阅读同样遵照“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这一规律,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物,对其品格、思想、功过等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知世论人”、“知人论事”、“知事论人”,或概括为“知心论人”。了解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是整体掌握传记文的不二法门。
3.品读赏析法新课标指出:加强诵读涵咏,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在品读中重构作者创作时的情景氛围,通过诵读更好地体味作品的言外之音、话外之意、文中之情。赏析既是指对传主形象事迹的鉴赏评价,也是对传记作品表现手法、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方面的赏析借鉴。
4.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在传记作品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5.以读促写法传记作品教学可以与写作教学结合。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传记作品教学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写作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借鉴两方面。
作者:肖永霞单位:贵州道真中学
第三篇 一、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量
在课文的讲解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延伸许多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及热点。例如:中国的第一夫人,如何看待高考语文分数的提高等。给学生一个论题,让学生自己形成一个论点,小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字,一篇议论文就这样在学生手中产生了。阅读课,学生会按照学期阅读安排,到图书馆进行阅读、摘抄或写读后书评。阅读量、阅读面有了,学生的思想就会成熟丰富,加之教师点拨,作文内涵和品位自会上升。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深入浅出
高中语文教学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知识点难于理解,我们应该分化知识点,把难点简化,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尝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高中语文文言部分,很多学生讨厌分析句式,难就难在初中没有学过句子成分,而有的教师上来就讲句式,其间的知识代沟是学生难于跨越的。我在处理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了一首《童年》,学生感同身受。接下来分析歌词“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这句话正常的语序应该怎么排,学生感觉很有趣、有意思,既在高兴之余记住句子成分,又明白了什么是倒装句式。既锤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非常有帮助,这要求教师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与教学之中。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以“高效”为标准,形成多种教学模式
讲基础知识时,教师可采用灌输方式,学生只需动手落实;现代文的讲解,教师可采用分组互动讨论学习的模式。例如,高一实验班李娜老师在讲《纪念刘和珍君》时,学生先自学提出疑问,然后小组讨论解疑完成课文学习。教师利用文章中的原词、原句重组,形成诗歌,配以激情饱满的诵读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听完后会感觉原来诗歌的写作并不难,何况一般的作文呢!教师以诵读代讲,环环相扣,自然过渡到让学生脑口手结合环节,让学生迅速完成“悼刘君”的短文,并通过诵读展示给大家。这样既挖掘了学生的写作和诵读潜能,又顺利完成了学生思维上的衔接。课堂上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想法,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激发思维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春风化雨。总之,走进语文,对话文字,作为教育的行者,我们须放下羡慕,抛开失落,让我们用静心去做,用行动注解,学会改变,做教育的开拓者。
作者:高娜单位: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
第四篇 一、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由于现在每一个家庭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大人都会比较顺从和娇惯。这样就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缺少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就是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人文教育。家长没有在生活中将更加优秀的文化知识和成果传递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别特重视弥补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的人格品质、气质、修养都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并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素质。如果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在历史发展中不打自垮。可见人文文化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们必须要重视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语文学科是传播人文文化的最佳途径,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在教学中,注重传播这些知识,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文章中包涵的真、善、美全部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建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品质。语文教师要在语文知识中不断融入人文精神,让学生拥有强大的自信心,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来积极学习,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习信念等。
二、教师要深入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什么题材的文章、佳作,都充满着真挚的、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些文章中的情感,让知识得以传播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过程,建立起师生之间和谐、友爱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来引导学生付出自己的真情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用真心去体验和感受,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语文教学便会轻松地达到巅峰,让学生在情感的世界中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潜能。人情味是为人处事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讲究人情味,让学生能够与优秀的文化充分接触,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感受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更加饱满和丰富,促进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珍爱青春、关爱社会、感恩亲情等。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使整个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
三、语文教学要有效利用诗词,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诗词是最优美的表达方式之一,它那强烈的韵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诗词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大多数语文课堂都被教师的题海训练所占据。为此那些充满诗意、闪烁着作者思想的人格光辉就被无情地掩埋了。据统计表明,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有百分之六十的文章是文学类的,这就在告诫我们教师,语文课堂有必要植入更多的“文学思想”,从而让语文教学更加诗词化。运用教材中那些豪迈、幽雅、飘逸、讽刺等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开展全面的品味,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丰富学生的语言基础,使之变得更加诗化。同时,在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优美意境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和体验文学作品中收获更多的精彩,也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语文教学要注重新闻信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速度便成为了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语文教学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中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这样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别具特色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鼓励学生更加辩证地看待问题,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精神。并且在引入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掌握一种更加快捷和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及内容,运用更加新颖和时代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张忠伟单位:河北省冀州市中学
第五篇 1、将语文教学内容知识化、能力化和技能化相结合
1.1能力题型化。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之外,更多的还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其中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能力题型,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答题技能化。在高考仍是检验我们教学成果的大前提下,总结答题技巧,优化答题技巧。帮助学生学会解题,规范解题,正确解题,都需要教师对已有的各种题型做宏观的归纳和解读,从中提炼出科学、有效、实用的解题技巧。
2、将学科语言与教师个性化的语言结合起来
“学科语言能力”是指正确运用“学科”语言传递信息、表达学科思想的能力。它就是教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几种素养。教师的语言素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个性化语言”是指个性化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有鼓舞作用的肢体语言以及非言语性的暗示语言。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个性化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树立教师威信,吸引和鼓舞学生,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语言,要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情境合理地运用个性化语言。注意回避如下问题:
2.1讲课不能很好地运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不达标,夹杂着浓郁的方言色彩。
2.2教师的专业语言表达还达不到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的境地。譬如教师在对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点的阐释时不够明确,仅围着教材教参绕来绕去的,不能化抽象为具体,不能由远及近,由浅入深。没有生动的说明,学生理解起来很模糊。
2.3教师教学语言中的杂音很多,不简洁连贯,学生听起来很吃力。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啊”“嗯”“哦”等语气词过多,这在老教师讲课时尤为突出。
2.4教学声音时大时小,音域宽广不一,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师的学科语言和个性化语言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不但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努力揣摩,精心锤炼,打上教师个人个性(知识结构、才能以及人格风格)的某些印记。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气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情感语言。或者诗意灵动,或者简洁干脆,或者幽默活泼,或者真诚实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把追求独特的语言风格作为自己毕生的努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除了口语还有态势语,态势语是手势、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它是教学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弥补教学口语的不足,教师教学语言的个性化同样离不开态势语的个性化,需强调指出的是,教师的态势语,具有自如性、随意性,常是教师个人魅力的自我展现,教师使用态势语时,切忌生硬地模仿,尤应使用与自己的个性、风格相一致的态势语,这样,才不致显得矫揉造作,有失自然。根据自身和文本的特点,形成个性鲜明、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教学风格,而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形成,必定离不开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个性化魅力,离不开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风度谈吐、举手投足常常是教师德识才学的自然流露。因此,要形成自己的学科语言,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语言,语文教师就必须能耐得清贫、守得寂寞、静得下心、沉得下思、潜心研究、广泛涉猎、丰富学识、提高修养。只有拿出“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才能打造自己闪闪发光的个性语言。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朴实、亲切、幽默、睿智,常常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随和的学习氛围。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课堂语言生动优美、饱含感情,富有艺术魅力,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如于漪老师教《茶花赋》时,这样结尾——从茶花的美姿和饱含春色,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从茶花栽培者的身上,我们感到创业艰难,任重而道远;从茶花的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鲜红的脸,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无限希望……这样的语言优美深情,既明确了教学重点,又使学生沉醉在美的艺术享受中。于老师的课堂,开头、中间、结尾,都不乏这样的精彩语段,它们是于老师个人魅力的外化,打上了于老师鲜明的个人印记,也正是于老师独特教风的一个重要体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我们教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但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路却是艰难而曲折的,需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郑尚芬单位:西藏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
第六篇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心理活动和他们的学习之间的主要因素是取决于师生共同所营造的学习氛围,当有了非常愉悦的学习环境,就会使人的精神和思想得到触发,他们的紧张心理就会得到缓解,学习欲望就会萌动,由此自然引出了他们学习动机的产生。接着自然会出现思维的创新,学生会积极发言,参与教学中来,教学课堂就会出现平和、民主、活跃的气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优势的教学环境是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方式,叫同学们根据课堂的模拟教学情境能够接近现实生活,身临其境并加强体验感知。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倡了“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提法为创造优势的学习环境有了明确目的,能够凭借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再现文本中知识所反映的相关背景,能够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增加了她们的生动性和理解性,如此的教学能够给学生形成认知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在理性认识方面得到较好地发展和提高,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为学生学习提供认知点,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探究营造良好环境的教学方法。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创设情境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入语文课堂从而达到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能力,由此从导入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等方面来探讨创设良好教学氛围的方法。如我在执教《鸿门宴》一课的时候,就用刘邦的《大风歌》在加上项羽的《垓下歌》并且播放相关的音乐,这样一来就把那种悲凉的气氛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了,由此引发了鸿门宴的导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要好好学习这篇课文的愿望,他们很快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去了,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讲课艺术性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搞好教学工作,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但要靠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懂得教育的原理及方法的知识,还要根据教师本身的示范表演技巧以及教师的人格形象的感染力来感召学生,因此教师职业活动可以是一种表演艺术。这里面包括教师的语言、声调、动作、姿态、形象和心灵等,用这些去影响、感染学生,同化学生。还有教师的临场发挥的技巧,比如迅速反映、妥善地进行应变处理的能力等。当学生能否喜欢听一个老师的讲课,关键是这个老师的讲课水平和艺术性问题。当老师具有了以上的一些教课才能,那么自己的学生就会喜欢听你的课了。我们在看魏书生老师的讲课视频的时候,发现他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就是因为他们注重了教学语言的运用,整堂课是轻松愉快、幽默风趣,文彩飞扬。正如魏书生自己所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在愉快中迅速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比如导语激趣,怎样让学生能够进入听课的高潮,课的结尾应如何巧妙安排等。而且对于临场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事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具有卓越表演艺术才能的优秀教师。
三、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的最大学习潜力就会发挥出来,他们也会积极参与学习,由传统的被动变为主动,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他们自然也就会对学习感兴趣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我们教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都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问题,要提前设计好让学生参与的一些问题和步骤,在操作中能够胸有成竹地指挥若定,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得以成功。
第七篇 一、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笔者便将全班同学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围成一个圈自行讨论课文。同时,为了讨论有序地进行,也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突破性的进展,笔者为每个小组安排了一名组长,让组长首先确立其组的学习任务,然后领导组员自主完成。最后,经每个组员的讨论,五个小组便分别确立了其学习任务。组一:广泛搜集资料,介绍伟大领袖的身世背景。组二:配乐朗读课文,划分诗歌“起承转合”四个层次。组三:分析诗歌前半部分的表现手法和描写视角。组四:展示的相关图片,模仿独立寒江的情景。组五:结合前面小组对课文的分析,为此设计板书。笔者就是通过这样的小组探究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势必会得到提高。当然,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也要始终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二、设计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
课前、课时、课后构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而有效地教学便是环环相扣、节奏井然。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始终是教师在发挥作用,教师精心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以,这一教学模式仍是一厢情愿式教学,学生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新课标改革便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便提出了“教师走下讲台,转变角色”这一主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也要一改原先的角色,逐步向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过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流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上册的《雨巷》为例: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了《断章》《错误》等诗歌,对诗歌的解读较之前有了更大的进步,所以,在学习《雨巷》之前,笔者就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对《雨巷》进行预习,然后再就这首诗歌提出自己的疑问,以此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笔者便将学生的疑问搜集起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其中有位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后告诉笔者,这首诗歌读起来有种诡异之感,具体表现就是“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笔者教授这首诗歌多年,听得最多的便是说这首诗歌“带着淡淡的忧愁”,而说这首诗歌带有诡异之感的还是头一次,所以,不管学生感觉的正确与否,笔者首先便对其进行了表扬,因为这足见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而教师也应该多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预习结束之后便是课堂的开展,笔者便就学生提出的这一疑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A:我认为这首诗歌并不诡异,诗人这样描述就是为了给诗歌营造一种朦胧之感,以此来传达自己的心声。学生B:我认为诗歌中的女郎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诗人可能是想借此来表达未来希望一片渺茫,至于诡异可能言过其实了。学生C:我赞同这首诗歌给人一种诡异之感,因为结合诗人生活的大环境可知,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这势必会影响诗人的情感,诗人借此将其隐藏在诗歌中也不可能。学生讨论十分激烈,讨论的结果也十分有意思,笔者最后就此做出了总结。笔者一方面将该诗歌的主流思想呈现给了学生,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新的看法给出了意见。不管最后讨论的结果如何,学生的自主性无疑是得到了体现。由此可见,教师为学生设计科学的学习流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实现的,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但笔者相信,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会越发地凸显。
作者:杨兰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一中学
第八篇 1.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近些年来高考题的统计,高考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从两方面进行修辞教学,分别是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1.1积极修辞
积极修辞指的是根据语句表达感情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材料使语言更加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方法。针对积极修辞,高考大纲中明确指出有八种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反问、排比、设问。考题的形式修辞格的作用效果,赏析有修辞格定义的套用,修辞格的使用模仿等。
1.2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对应的是消极修辞,消极修辞整体上表现为概念化、抽象化,追求的目标是平稳和明白通顺,也称为“规范修辞”和“一般修辞”。消极修辞的使用方法是通过调整运用字、词、句、段、逻辑、语法,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完美,虽说是一句简单的语句,但想要表达的思想都包含在消极修辞中。
2.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应用
2.1高中修辞教学的难点
修辞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修辞方法的使用常常被混淆。比如说比喻和比拟,比喻着重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程度,它有本体、喻体和喻词三个部分组成,意在通过两者的相似是读者产生联想;比拟无论是比物还是比人,都不出现拟体,不过本体必须出现。另外还有很多修辞方法容易混淆,如对偶和排比、比喻和象征等。消极修辞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被忽视。消极修辞强调的是注重语句的连贯、简明和得体,并能容易的找到句子的主干。
2.2注重结合生活实际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短期意义是为高考做准备,从长远发展来说,修辞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合理、准确地表达内心感情,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重运用修辞方法,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有条理。
3结语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修辞教学还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结合程度,正视修辞教学的难点,注重修辞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丰富修辞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者:卢国丽单位:河北唐山市第十中学
第九篇 一、让课内外阅读闪烁育人之光
我要求所有学生结合这次情感体验,将想法付诸于行动,在近期特别是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戴之情。并要求他们形成文字,写进周记,在下次主题班会上与他人分享。最终这次主题班会开得非常成功,所有人都很好地受到了“孝”与“感恩”教育,连极个别有不良习惯的同学也改变了很多,懂得尊重父母和老师了。这也算这堂课外阅读课的一大意外收获了。但是语文阅读不能仅有延伸而无正确主题。我们前面说得很清楚,这则材料介绍的教育方式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早恋的危害,特别是女生应该懂得自我保护,否则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而我们学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所以我除了向学生揭示了材料主题之外,还适时地向学生阐明了早恋的危害性,对他们进行了正确的引导。最终,这节课上得特别圆满,在完成教学既定目标的同时,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情感体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高。我想,这比仅仅把语文教学当作纯粹的知识传授课要有意义得多。整堂课结束之后,为了适当延伸,我向学生推荐了著名作家琦君的文章《母亲的金手表》。这篇文章以母亲的一块金手表为线索展开叙事,金手表是已故的父亲送给母亲的,情深义重,它的意义不在于报时,而是母亲对年轻时美好生活的一种回忆,是对父亲的深深思念。“我”在外读书时,母亲为了不让“我”分心,隐瞒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病情。当“我”千里迢迢带着要送给母亲礼物的喜悦回到家中,却得知母亲已过世的消息,再也见不到母亲开心笑容,再也摸不到母亲温暖而长满厚茧的双手。这不由得让笔者和读者产生共鸣感叹:尽孝须趁早,莫待亲已老。诚如白先勇先生所说:“琦君最感人的作品,都与母亲有关。”我们即使初读这篇文章,也会被文中那质朴自然、深沉纯真的母女感情所打动。
二、让文言文闪烁育人之光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单元选录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三篇古文。下面我从前两篇文章出发,来说说我自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文言文的育人理念的。第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三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小学就有白话文版本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负荆请罪)。但也正因为耳熟能详,大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紧张精彩,斗争的激烈火热,结局的完美圆满,人物的大智大勇大仁上了。我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甚至因为对三个故事较为熟悉而过于松懈,连大纲要求的最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都未能重视和把握,阅读、审美、德育就更无从谈起了。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反复强调,文言文学习绝不仅仅是字词句的翻译或各类文言现象的掌握,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一篇篇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化身为赏心悦目的白话文:或是精妙绝伦的故事,或是惊心动魄的人物传记,或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或是美轮美奂的散文,亦或是荡气回肠的爱国篇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贯彻语文的育人功能。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的文言知识后,我设计了几个环节来实现文言文育人教学目的。当然,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只要用一篇课文实现育人的一个方面就可以了。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文中主人公为国舍生忘死、大公无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爱国精神。而如何更好地体会这种精神,单纯地说教效果并不好,为此我利用一节自习课开了个主题班会,班会的主题是“维护国家利益,崇尚爱国主义”,班会分三个环节,首先请同学将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搬上舞台,每个故事由不同的小组完成,尽可能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大家切身体验文中主人公的大公无私和爱国精神。其次,让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畅所欲言,将课文与课本剧相结合,说说自己对主人公无私爱国精神的体会。这样一来,所有同学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感悟有了质的飞跃,不再只是停留于文本的空洞说教。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将课堂所感所得应用于实践。近几个月来,中日钓鱼岛对峙一直是举国关注的焦点。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报道和图片、事情经过等等。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事情真相的基础上,在感受体验中国人民爱国行为、无私奉献精神前提下,认识到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还要更加强大,而要实现这一理想需要我们中学生无私奉献和爱国热忱。这些环节都收到了良好效果。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武传》。在处理完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之后,我及时提出了本文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问题。正如我课前预见的那样,许多学生简单地认为《苏武传》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爱国精神是一样的,不能正确理解我设计问题的针对性。经过讨论总结,大家明确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爱国侧重于蔺相如的大公无私,而《苏武传》更侧重于苏武对国家的忠诚。为了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和体验这种情感,我大胆尝试了一下。课后我准备了两样东西:一是反映课文内容的电影《苏武牧羊》,二是史飞翔的文章《审视苏武》。请同学重点阅读最后一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教育要忠贞不二,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要肯为集体牺牲自己。我们唯独没有说为谁而忠。我们唯独没有重视人之为人的那种个体的尊严。毕竟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审视苏武,我感到一种痛。”我告诉大家,苏武的忠君爱国因他所处的时代而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我们大家则生活在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当面对抉择时,我们理应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贞。高中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能发挥巨大的育人作用。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善于发掘,师生通力合作,必定能让高中语文闪烁育人之光。
作者:李浩单位:安徽歙县第二中学
第十篇 一、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堂教学
语文与人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语文教学素材来源于人生,是人生经历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又反作用于人生,其内容影响人生的发展。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挖掘那些合理的能够促进人生良性发展的内容,将死的教材活用。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放课堂教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走向人生的大课堂。教师还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社会。因此,教师要用新观念解读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新的活力,激发课堂教学活动。例如《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掌握“胡同建筑”的独特之处后,才能使其体会北京人所具有胡同文化的内涵,才能使其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独特情感。学生通过课文知识的学习,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引入室外,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当地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了解其建筑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给出学生研究课题内容;让学生通过所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究,去挖掘,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率
如何安排课堂结构,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事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安排以及合理安排每个环节最重要的事情。每堂课都必须有导入、讲解、练习、讨论、小结与教学反思等几个环节。讲解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点。练习是在讲解后所进行的听说读写训练,是对学生所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反馈。所以练习内容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做到难度与量度的合理结合。讨论是在练习后,进行小组讨论,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思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小结是教师在课程结束时所做出的总结与归纳。小结要做到简短,让学生能容易理解与消化教学内容。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总体思考,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与成功点,为后面的教学提供知识支撑。从而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当然,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安排课堂结构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教学节奏。
三、突出教学主体,启发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转变观念,抛弃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培育技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倡导“求同存异”。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发展其对问题的独特思维。在不同见解共存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或各个渠道,根据课文内容查询相关知识。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信息量,加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课堂转化为学堂,教案转化为学案,一切都按照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为标准,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朱莉单位:河北省新河县新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