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7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学
1.明确目标,强化课前预习
在高中综合测试和考试过程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归纳要点、概括大意”题目,得分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未能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推敲。针对这一问题,在课前学案发放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比如,必修三中的《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的主要目标是:①把本专题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其”“因”“则”等虚词。②从本专题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2.通过课堂导学进行“热身”
课堂导学环节,在旧题中“淘金”,目的在于降低学生对“概括题”“分析题”的畏难情绪,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类型题目的解决方法。在课堂反馈过程中,学生对于左右结构形式的原文或者选择题,通常会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将选项中的句子划出来,对照原文进行准确判断,从而归纳出题文对应规律。
二、导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有力的情绪,可以有效促进学习的愿望。”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建议改动高考经典试题,即对分析、概括题进行改动,将含有多个选项的题目,化解成针对性强的判断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掌握技法,摸索出答题基本规律。课堂反馈中,学生做完两道例题,基本上可掌握题文解题方式和方法,答对率大幅度提升。然而,主要缺漏点是学生未能仔细体会准则,严重忽视了原文中的关键词。此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归纳规律,有效突破关键词难关。比如,在苏教版中的《六国论》和《阿房宫赋》等文言文教学中,应当注意导思,引导学生归纳虚词、实词以及特殊句式,准确把握古今异义词。学案导入如下:以下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组是()。①暴秦之欲无厌獉;学而不厌獉,诲人不倦。②秦爱獉纷奢;向使三国各爱獉其地。③始速獉祸焉;不速獉之客。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獉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獉。⑤人固有一死,或獉重于泰山;或獉未易量。⑥却獉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獉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答案C。解析:①两个“厌”都是满足;③两个“速”都是邀请,前一个是形象的说法,招致;⑥两个“却”都是使退却,打败;②中分别是喜欢、爱惜;④中分别是大概、危险;⑤中分别是有人、或许。
三、导练
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导练阶段,通过独立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动笔完成相关训练,把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技能。在备考时,针对性训练难度一定要适中,否则会将学生刚建立的成功感打碎。笔者在导练教学过程中,将题目难度稍微调高一些,将判断正误有效地转化为有四个选项的题目;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过程中,把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练习题设计为:1.下面加点的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金就獉砺则利;颓然就獉醉。B.逝者如斯獉;斯獉天下之民至焉。C.虽獉有槁暴;虽獉一毫而莫取。D.善假獉于物也;狐假獉虎威。答案B。解析:B项这/那么。A项接近,到。C项即使。D项凭借。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东獉望武昌;流而东獉也。B.君子博学而日獉参省乎己;知日獉之入。C.吾从而师獉之;子师獉郯子。D.其下獉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獉江陵。答案C。解析:C项意动用法,以……为师。A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D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其次,兴趣是学生乐学的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课后作业设计时建议选用套餐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熟练掌握难题的解题技巧。通过对课后反馈的信息分析可知,学生在课后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尤其是适于他们能力和水平的练习,使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产生学习兴趣而能够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意义重大。实践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房丽丽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实践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特点与意义
探究式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专业引导下,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内容,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探究式学习更多地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边倒地倾向于学习结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合理的见解,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自主性、过程性、开放性及合作性。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共赢。
二、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发展现状
1.众多教师虽然顺应教学改革潮流进行探究式教学,然而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思维方式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盲目性,教师及学生对探究方式无所适从,课堂氛围低迷,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很难自主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学习,遇到问题不能主动思索,学习效率低下。
2.探究方法不恰当,往往事半功倍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课堂气氛沉闷,师生问答方式较为单一,课堂整体活跃程度不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内容,死记硬背,逐渐丧失自主探究能力,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3.在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所给的答案,老师往往未能给出合理、客观的评价老师不同于学生,对答案具有固定性。学生根据自身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受到摧残。学生探究成果得不到充分的认可,情感认知得不到进一步提升,严重阻碍了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1.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有效促进创新成果的研发。探究式学习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够对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就不能进一步全面挖掘知识的精髓,对学习内容往往一知半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就能够有效从学习内容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研究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传统教学形式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及教师必然会遇到众多的问题和困境,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一起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是解决问题能力养成的先决条件,是创新的源泉。
2.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和精髓,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自主探究要求教师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引导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完成学习目标。探究式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会自主学习的同时,学会利用团队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在团队协作中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独立思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呢?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尊重学生多角度地解释自己的所思所想;其次,教导学生学会用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通过眼中所见激发心中所想,进而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实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更丰富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打开更大的视角;最后,让学生尽可能地“说”。语言表达可以反映学生的思维逻辑,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交流可以使学习的气氛变得活跃,有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3.形成结论
形成结论是探究式学习的最终成果,它是学生一起交流、思考后智慧的结晶。学生将自身的探究成果转化为结论,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观点,最终形成合理的思维认知。
4.交流反思
探究式学习的最后一步就是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反思。忽视交流,就变成了闭门造车。环境氛围影响着众人的情绪与言行,对人的言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交流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互相学习。
四、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的指导
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的指导要从激发问题意识、引导探究进程、传授思维方法和组织合作学习四个方面展开。
1.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质疑、解疑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在旧的基础上有新的飞跃。此外,学会质疑能够有效调整学习方略,保证学习方向的正确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由此,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必须不断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理构思课堂提问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2.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点
在学生对学习材料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对学习内容提问无从下手、遇到瓶颈时,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学会寻找学习内容中的问题点。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源自于内心的思考、猜测,通过思考去引导实践,最终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3.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教导学生怎样思考
教师要教学生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而不是将问题及结果告诉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成长为素质型人才。
4.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探究式语文教学应该从教学需求出发,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实现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质的飞跃。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行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的新模式,有效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张艳 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研究
一、挖掘互动素材,为互动教学找载体
在实施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互动素材,有效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基础水平设计互动方案。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互动环节并不会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他们可能会提出更尖锐或更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作品。同时,有些学生在互动讨论时,无法突破对教材的理解,互动讨论陷入僵局,教师此时的引导就关系着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挖掘教材中的互动素材是互动教学课堂调整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灵动处理,实现教学相长。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时,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义,分析领会其中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是一个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师应根据教材安排,理出互动的教学方案,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倾听狼嗥,感受生命的力量。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去感受狼嗥带给读者的震撼,那是生活的呐喊。除了生命的意义,这声狼嗥之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内容,那就是对被蔑视的悲鸣,这部分的理解是互动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为学生理解作品的后半部分埋下伏笔。第二部分,认识错误,尊重存在的权利。让学生通过讨论人类对狼是什么样的错误认识,作者是怎样认识到这种错误的,通过互动讨论感受割裂生态链的行为将带来严重后果。第三部分,深沉反思,启示自然的秩序。面对鹿群的死亡,作者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可以说,要实施互动教学就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互动素材,只有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互动讨论才能走向理性和深刻。
二、妙借问题导学,为互动教学找讨论点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问题特别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如何产生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既可以由教师产生,也可以由学生产生,还可以随着互动讨论的发展而随机产生,这些问题紧扣作品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它是学生深入研究作品,发展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切入点。高中作品比较抽象,而学生的讨论会比较激烈,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学生才能借问题更好地切入文本,突破对作品的理解。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习“三次落日”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文本语言的微妙之处。在研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如“惊呆”,“恍若一场梦境”,“像在画中”,“我多么卑微呀”等,学生渐渐地走入作品的意境,与作者有了共鸣。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些落日?为什么?学生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三次落日有一定的体会,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描写三次落日时的情感,由于每个学生对三次落日的感觉不一样,他们在汇报时容易将三次落日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会在参与讨论中进一步丰富对“落日”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对“落日”的理解,教师再次发问: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与落日的关系吗?三次落日所要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但却都以土地自然为背景,学生会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体会作品蕴含的情感。可以说,问题促进了学生互动的有效性,也提升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水平。
三、优化小组合作,为互动教学找突破点
互动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能力发挥,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互动。如何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最有效?教师可以搭建平台让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伙伴,通过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探讨与交流,让学生的互补性和差异性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出最佳效能。所以,想让互动教学法更扎实有效,就要创新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通过优化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发展思维品质。如苏教版必修三《肖邦故园》,让学生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又是一个难点。本文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可以以“肖邦故园”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了解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等。
四、结语
总之,互动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动态变化是此类课堂模式的重要特点。想让互动教学法激活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全面把握互动教学法的特点,把控课堂出现的动态变化点,有效抓住学生思维的契机点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发展综合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让语文课堂出彩。
作者:刘凤琴 单位: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第四篇: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
前言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重灌输而轻交流,重学得而轻体验。教学主体通常都是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所以往往就会出现课堂沉闷,教师“吃力却不讨好”的局面。更有甚者,教师觉得自己倾尽全力,而学生语文成绩却普遍偏低的现象。新课程改革后,采用师生合作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在语文学习中更易获得高峰体验,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一、分析当前我国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来看,师生缺乏合作互动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上课之前,教师与学生并没有针对当堂课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合作准备。教师虽然对当堂课要讲解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准备。例如了解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准备PPT或者相关音视频等,但却没有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了解。也没有与学生沟通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学生也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以及查找相关的资料,所以教师讲解的知识其实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在面对陌生知识时就会降低学生的反映能力,从而降低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二,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沟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与学生形成互动,学生之间也几乎没有真正的合作。课堂内没有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导致课堂气氛沉重,学生非常容易溜号,而这时教师却在非常努力的进行知识的讲解,这就会产生教师吃力不讨好的局面。第三,在上课结束后,教师与学生没有针对当堂课讲解的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课后,每一个学生的学得情况不一致。但是却没能及时反映到教师哪里。因此问题不易被发现,从而问题累积,导致不少学生知道自己语文不好,却不知道不好在哪里、什么原因不好。
二、探究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情况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新的师生式教学模式下作了一些尝试
(一)增强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前的合作式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前的合作式教学。教师在课前用助学案形式先行告知学生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知识准备,甚至将上课时要用到的例如,多媒体播放视频、设计相关内容的PPT告知他们。学生则可以查询相关的资料,对本课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先行进行了解和准备。这样在课堂学习新知时就不会因感到陌生而降低反应能力,达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目的。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学生对古代民间小说了解甚少。所以教师可在课前把有关民间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相关资料放于助学案的自主梳理部分,设计一些梳理文本、理解人物的问题让学生课前阅读后先做,借此了解学情。
(二)增强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式教学
增强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式教学。指的是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沟通,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他们讨论、交流、分享、展示他们的所学成果,而老师负责适时的点拨、引导以及提供学习支持,在展示之后及时给予评价。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轻松,学生不会因为课堂气氛的沉重而溜号,也会减少教师努力讲课但收效甚微的局面。同时,学生积极主动的展示自学和互学成果,既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互学和老师引导中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获取成功、荣耀等高峰体验。教师更在其中了解到知识的疏漏,并加以弥补,从而有效的提升课堂质量,在一定化程度上提升学生语文成绩。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学过程中,有一组学生根据自行理解创设的情景剧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增强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后的合作式教学
增强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后的合作式教学。上课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应当针对当堂课讲解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合作。个别同学可能对于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助学案的后期设计就可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期情况,做到“趁热打铁”。《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练习中有一个小小的环节,就是让学生们自行画一画贾府图。有的孩子完成得比较混乱,显然就是对文本梳理还不够到位。而“学有所得”中有学生记录自己的课堂体验说到了教师给予他们的评价,说“特别有意思,特别有成就感”。这何尝不是一次成功的语文课呢?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对高中语文课堂上采用师生合作式的教学进行实践中可以发现,教师科学合理的运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环节进行师生合作式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更可以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的效率和成效。
作者:顾丽 单位:南通市第二中学
第五篇: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加强课前师生合作式教学
1.主动与学生交流,创设良好互动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可帮助增强和谐因素,促使师生双方产生默契,消除隔阂,进而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关系。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慢慢沉醉其中,便可引导其与教师一同更好地交流,进而获得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课余时间,教师可带领学生一同做游戏,尽量与其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默契感,促使学生以正确的观念认识教师,加强对教师的了解,真正喜欢教师。另外,教学游戏、课堂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可为加强师生互动提供助力,促进教学发展。
2.做好课前教学教具准备
课前的师生合作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前,依照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做好相关的教学教具准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播放内容、教材、教案等,并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作为学生应注意依照教师的教学安排及目标做好相应的教学教具准备,如收集好课文相关资料、拓展知识等。师生双方均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可帮助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如在《古代小说发展及其规律》教学前,由于此章节题目中所提到的古代小说发展起于民间小说,所以,在讲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前,需做好大量民间小说文献资料的准备,以用于佐证教学内容,如诗经、神话传说、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而学生在课前也需注意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如查阅各类民间小说的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二、强化课中师生合作式教学
1.师生双方在质疑中合作探究
学生在探究感知材料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疑难问题。这些疑难问题的出现,可帮助激发学生解答难题的兴趣。在难题无法解答的状况之下,师生合作是较为有效的难题解答方式。此时,教师应注意做到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及疑难问题,并展开全面化的合作讨论。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积极性,可指导学生自主分组,展开协作,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如果能够在发现疑难问题后,经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到圆满解答,那么其自身对于这些疑难问题的掌握度便可得以增强。与此同时,在合作讨论中,还可指导学生运用对比鉴赏的方式进行讨论协作,以此为学生更好理解知识提供助力,拓展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获取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如在《道士塔》的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课题,精心设疑,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何题目为“道士塔”?在课文中并没有重点着墨于道士塔,但是却将其作为文题,其意义在哪儿?这题目选取得是否恰当,其恰当之处又在哪儿?如果将文题改为“王道士”“土经卷”又如何?文题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其实就是其题眼所在,具有突显主题的效果,且与文章中心涵义相连接。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其发散思维。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探究文章内容及中心内涵的同时,可掌握作者的情感思路。
2.创设语境,探究创新
在师生合作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好和谐的语境,促使此语境极具创新及趣味性,帮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指导其发挥想象力,增强其创新思维。也就是说,在师生合作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对知识点进行重组的基础之上,去拓展思维,去创新发现新的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如在讲解一些有关抗战题材的课文时,学生在讨论中会出现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文中出现了众多女性,但却缺乏男性角色。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引导其展开探究,进一步拓展自身思维。在讨论中,出现了各种答案,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提升,得出了最终的答案:文章所写环境为抗战期间,作为战争主力军的男性均到战场上保家卫国了。由此表明,师生合作讨论问题可引发学生共鸣。
3.采用多种合作式教学方式
在师生合作式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可帮助获取到较好的效果,辩论会是较好的合作教学方式。教师可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开展辩论。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将每个小组分为两部分,每个小组指派一名代表,一次一换。明确好论题,给予两部分小组成员充分的准备时间,搜集好相关文献资料。小组的划分,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小组辩论准备工作中,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度。辩论会的举办可为调动学生社会经验、积累思想情感及知识提供助力,并为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提供广阔的平台。在此平台之上,学生的真实情感可得到良好的交流。辩论会题目应是在积极征求学生意见、师生双方共同商议之后得出的结果。在辩论会中,辩论双方选手各抒己见,言辞一语中的。如此一来,学生可在掌握更多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胆量。另外,个人思想也得以充分交流,合作双方默契度及团队责任感均得以增强,学生思维得到较好训练。
三、合理安排课后师生合作式教学
课后的师生合作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工作后,对于剩余的一些时间可合理设置。通常可将剩余时间用于针对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上,尽可能地避免在课堂教学中留有遗憾。与此同时,在此剩余时间段内,学生可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寻求教师解答,并对一些极具争议性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剩余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及质量。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课堂教学中,在剩余课堂时间内,教师可对此教学内容的中心主旨进行整理概括,重点在于在首次总结后,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对此课的教学内容及效果进行总结。而学生则可对课文学习中遭遇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提问,如“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杜十娘怒沉宝箱是否有意义?”“李甲是否真的如文中所说般可恨,如果是在现代社会中,两人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师生合作式教学法要做到从课前、课中、课后多方面入手,以一个全面化的角度加强师生双方的交流协调,增强彼此默契度,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及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作者:陈丽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法探究
一、回归文本,感受语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许多教师越来越注重拓展教学,反而忽视了教材文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教学展开的基础,其选择和编排都是经过合理安排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在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方向性的拓展。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的语文课文相比,高中课文具有更高的文学性与专业性,每一篇都值得细细品读。而出色的文章往往能将作者的情感、思想倾向与其语言风格相协调,通过品读文本,既能感受到语言本身的魅力,又能对作者思想情感与性格特点有所把握,达到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的目的。以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中的两篇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作为新闻体裁,一般需遵循零度原则,即新闻中只叙述事实而避免带入作者主观情绪。但这两篇新闻记叙的事件比较特别,一为香港回归,一为二战集中营探访,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者,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主观色彩。《别了,“不列颠尼亚”》语调相对激昂,满溢着作者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语言基调沉重,充满人性的关怀与对战争的反思。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心有灵犀的共鸣,体会看似平静的文本中所蕴含的厚重情感。
二、回归历史,知人论世
除了纯粹的“美文”之外,高中语文大部分课文的选择都注意到了其历史背景,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人生际遇和品格的反映,甚至是一个时代某方面社会现实的反映。要真正理解课文内涵和作者意图,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对作者生平、创作文章时的际遇、所处时代的社会大背景有所涉猎,并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为“知人论世”。人对于与自己时空距离较远、未能亲身体验的事物往往难有真实感受,当学生将自己带入课文背后的时代背景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所处的情境,才能与作者的情绪产生强烈共鸣。以高中语文课文中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二者叙述的情绪均离不开一个“愁”字,但通过阅读文本不难发现,前者的“愁”为贵族少妇悠闲生活之余的一点淡淡清愁,而后者则是凄苦之愁、啮齿之痛。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向学生讲解前期李清照过着贵族女子衣食无忧的生活,其愁仅来自于其细腻敏感的少妇情思和与丈夫两地相隔的思念;后期她却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人生剧变,其愁则被赋予更深刻的社会内涵。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作者其人其事,才能对其作品更有感悟,更能与作者产生“人比黄花瘦”和“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感共鸣。
三、发散提问,引导思维
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个章节、每一篇课文的设置都有其目的,教师要在教学前深入研读课本,准确找到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动向,让其在感悟课文的同时学习语文知识和掌握语言能力。而课堂上引导学生思维的最佳方法是提问,但教师需要注意设计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又要有鲜明的指向性。例如课文《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性散文,其篇幅较长,但由于写作时间为汉代,句式骈散结合,特殊句式不多,容易理解,用词也较简单,并无重要考点,且课本中并不要求背诵全文。教师就需要思考其教学目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针对此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具体提问如下:1.自行阅读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分成几个大段,概述每一大段的内容。2.第二段对于除秦以外的六国评价颇高,而第四段对陈涉其人的评价很低,作者意图是什么?3.本文的论点、论据、论断分别是什么?4.根据文章体裁、内容和作者身份推断,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就能将学习重点放在文章结构与表达方式上,并积极总结议论文写作技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心有灵犀的高中语文教学法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于文本、作者和教师的共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语言特点,感受文学语言韵味,与文本产生共鸣;介绍作者生平和文章写作背景,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与作者有心灵的交汇;抓住课文意图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与教师心有灵犀地为同一个教学目标努力。
作者:郁明星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即学习目标,它就好比教学过程中的指明灯,指引着教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组织提供直接依据,同时,它也是教师评价与考核学生学习绩效的重要依据。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之前,教师应当向详细地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的两种形式:学业目标以及合作技能目标。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如何构建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学习目标;如何体现学生的小组学习技能与人际关系交流,以此达到学习目标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将眼光仅仅放在学业目标上,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因其并不能真正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具体做法是不仅要向学生详细且具体地描述学习任务,还要向学生具体诠释小组目标。所谓小组目标,即是指需要依靠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一起协作完成教学目标。当学生在做作业时还须关心与了解其他小组成员如何理解文本或材料。只有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并对此精心设计需要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执教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根据课本这样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一、1934年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二、看到“拿来主义”你们联想到了什么?三、什么是“拿来主义”?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完成,以此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合作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效普遍较低,究其原因还在于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很难顺利开展与实施。教学研究调查发现,在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由于学生对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强,能吸引他们进入课堂学习,积极发言。但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其失去兴趣,进而丧失了对最开始的激情,这时抱怨声也越来越大。例如:为什么要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要高考呢,这样做不是影响我们学校吗?我成绩已经够好了,我为什么还要合作学习?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增加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让他们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彼此,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爱精神与意识,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同时,兴趣也是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是否具有新颖性,是否有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丰富课堂活动,增进学生之间交流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与道德情操的基础学科,课堂活动的丰富性是其重要的教学依据。尤其是在高中教学中,学生科目繁多,作业堆积如山,又要面临高考带来的压力,他们急需要一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的学科来缓解他们学习的压力,而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无疑是一门最为理想的课程选之一。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开展合适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教师还可依据学生兴趣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让不同小组开展不同的学习活动,以此来增进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合作与交流并不仅仅只在课堂上才可以实施,课下教师可以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来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拓宽他们的视野,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学生不但得到了教师与同学的支持与帮助,同时,还增加了学生与外界的合作和交流,从而促进小组合作的高效学习。
四、小结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还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更是被当成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并予以实践倡导。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法不仅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升华他们的友情,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活力,还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共同服务于社会与人民,从而加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杜海艳 单位:宿迁市文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