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语文文本教学微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语文文本教学微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中语文文本教学微探究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探究”。对文本的“微探究”,是相对于文本主体的基本学习活动而言的。教师相机拨动文本的“闲笔”“歧义”“跳脱”处,对学生之见“著”是大有益处的。

关键词:

微探究;精深;闲笔;歧义;跳脱;挖掘

微探究之“微”,基本意思固然是“细微”,但还有“精深、精妙”“隐约”“隐匿”之意。微探究教学要求聚焦于某一“小”问题,通过思维的一番追问、挖掘与辐射,从而知“著”。笔者小有心得,特奉教于方家。

一、于“闲笔”处探深意

“闲笔”在文学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所谓小说中的“闲笔”,是叙事中主要情节线索之外的非情节因素。由于这些“闲笔”属于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情节过程之外的部分,因此,小说欣赏中,过分关注情节发展而又有些性急的学生,往往不耐烦细致阅读它们,有时甚至还会跳过这些地方。其实,正是在这样的地方,教师需要出面引导点拨,因为作为一种叙事行为,叙事过程中“闲笔”的穿插,会使叙事空间获得一种延展性,由此也使叙事内容更加丰富,主旨得以深化。鲁迅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不知增价了否?……。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有很多学生忽略了这段文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入探究文本的好机会,就顺势抛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这个情节纯粹多余,不如我们把它删去吧,大家认为如何?”在引发学生思考后,笔者又及时给予思考方法:请大家联系前后文,把删掉这段文字后的文章和未删掉时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阅读思考过后,有学生注意到小说中曾多次提到祥林嫂的工钱。这一下子就触发了大家的思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最后笔者将学生的观点整理如下:“一元一大盘”的鱼翅,在“我”看来是那样廉价,而与祥林嫂的工钱相比,却显得十分昂贵。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从“冬初”到“新年才过”,加上“此后大约十几天”,一共干了三个月零十几天,期间尽管“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可工钱加在一起,也不过只有一千七百五十文,仅够一盘半多一点的鱼翅的价钱。她饱经折磨,辛苦劳动,得到的不过是微薄的血汗钱。所以这里点出福兴楼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的价钱,不仅与祥林嫂廉价的劳动力构成一种鲜明对比,同时也让我们对祥林嫂“做奴隶而不能”的生存状况有了一种更深切的体认。所以说,闲笔不闲,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暗藏机巧和用心。细细品来,就会发现作者用浑不经意作掩护的深蕴,这既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人效果,又深化了反封建的主旨。

二、于“歧义”处究丰蕴

笔者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时,就“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以戏弄臣”的断句发问。开始,学生都读的是“以/戏弄臣”,问题抛出后,有学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随即出现了两种声音。有的坚持“以/戏弄臣”,有的却认为“以戏/弄臣”更好,大家各抒己见。在学生思维打开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写下来。课后笔者归整如下:第一种观点:“以/戏弄臣”更好。理由是:1.古汉语字典有很明确的解释。戏弄:①玩耍,嬉戏。②耍笑捉弄,玩弄。例句就是“传之美人,以戏弄臣”。2.还原语境,蔺相如是在倾诉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历数秦王的无礼行为,表明秦王就是在耍弄自己。3.在当时那种情境下,蔺相如说透秦王阴谋,指出秦国无意偿城而欲得壁,是在耍弄自己,也是在耍弄赵国。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使他发出这样的愤慨,也正是他的不甘受辱成了后文中他“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的根本原因。4.联系语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从秦王因害怕蔺相如以玉击柱而“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到后来的因害怕杀相如“终不得壁”而“厚遇之”“毕礼而归之”,足可以看出秦王对玉璧的钟爱程度之深,所以秦王不可能把如此珍宝传给大臣一一传阅把玩。第二种观点:“以戏/弄臣”更好。理由是;1.“弄臣”是个名词,古汉语字典有很明确的解释。弄臣:专为帝王狎玩取乐之臣。2.从音韵对仗的角度来讲。,史记》既为“无韵之离骚”,在句式上应该很注意的,“以戏弄臣”应与“传之美人”句式相同,“美人”和“弄臣”皆为名词。3.更符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在古文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词是单音节词,“弄”本身就有“戏耍;作弄”之意,如表达“戏弄我”之意,应站在秦王角度来讲“以戏外臣”更为妥当。4.蔺相如身份卑微,即使秦王不知道他卑微的身份,但秦王一定没有听说过蔺相如,对他这种无名之人,高傲的秦王根本不屑费尽心思来戏弄。秦王在意的只是那块和氏璧,所以拿到手就情不自禁地和身边的人把玩,这是专制的大国作风的自然流露。最后,笔者对学生的观点都给予了肯定,此处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就这个小小的断句问题,学生从古今异义、语境情感、人物特点、文章结构、语言特点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意,还明晰了人物形象,甚至有些观点和评论家的不谋而合。由此看出,有时一个小小的“分歧”往往会成为探究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习者的兴奋点,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于“跳脱”处掘主旨

所谓“跳脱”,指的是在叙述中出于特殊的需要忽然中断语脉的修辞手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较肤浅,他们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见解而缺乏独立的思考。比如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主旨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且公认此句流露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清高精神。但细读就会发现诗歌开端有一些跳脱,诗歌明明写的是天姥山,开篇却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很值得探究。笔者觉得这就是一个深入探究主旨的契机,所以在课堂上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瀛洲是什么地方吗?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逐渐分析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隐含的自我解嘲,挖掘出诗人李白鲜为人知的苦闷情感。微探究教学注重精微透彻,也引导我们从研究小问题开始,从寻找小的切入口出发,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以小见大,从中寻求真知。

参考文献:

[1]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2).

[2]王先霈.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蔡焕杰.由跳脱引发的课堂掘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2).

作者:沙爱芹 单位: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