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美育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对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美育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美育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对策

【提 要】戏剧作为综合性艺术,蕴含着悲剧美、文化美、语言美、风情美 , 以及通过美感来净化学生心灵、提升道德素养的独特功能,这些都携带着优质的美育基因,具有培养学生审美人格的独特优势。本论文试图将高中戏剧教学与美育联系起来,把握高中戏剧教学的时代新脉搏,施教者在戏剧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内容,通过视、听觉手段使课堂成为艺术课;或过分强调工具性内容,使课堂成为政治课。由此,在美的环境中促进教师、学生和戏剧文本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美育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主情论于各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明清时期的戏曲家们。临川汤显祖的主情论反映在“世总为情”的人世观与审美观,“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观。在“有情之天下”的理想世界与“有法之天下”专制政治思想统治下的封建末期,汤显祖认为戏曲的功能在于引起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不足,进而弥补,使自身完美调和,达到个人、人际、社会的完善。会稽王骥德强调“美不在快人而在动人”,要求曲家不要止步于音律和谐圆美,应在“有声有色”中创造出一种“烟波渺漫,姿态横逸,揽之不得,挹之不尽”的境界,沁人心脾。兰溪李渔强调戏曲的创作目的在于劝善惩恶,作品贯穿伦理道德,用美来动人,净化思想,即以美感引人入道,由外部情感延伸至深层理性。西方悲剧美学中,亚里士多德悲剧表演借助语言,模仿行动,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使他们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从而净化情感。悲剧正是综合着审美意义上的快感与道德意义上的陶冶这两种功能。黑格尔认为冲突是悲剧的根本,剧艺可以把美的最完满最深刻的发展表现出来。

一、戏剧教学的理论贫瘠需要美育

 (一)理论性不强

 有关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研究大都围绕着实际操作,如总结教学方法、重难点,或以一课为例开展教学设计。这些成果实际价值较高,但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实际成果显得深度、广度不足。

(二)融合度不够

 将美育概念引入戏剧教学的研究寥寥无几,大多成果直接将美学的理论范畴引入高中戏剧教学中,并没有进行融合,更有甚者,只在原来美学理论名词前加上“语文教育”做定语,使之成为语文教育的专用术语。美育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属于边缘研究,囿于历史,美育戏剧教学研究受到西方唯心主义美学和前苏联文艺美学影响,漠视了这两种理论与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典戏曲文本的隔膜。将“美育视野下的戏剧教学”和“戏剧教育艺术”“戏剧教育审美”等概念混为一谈,极容易造成分析流于空洞夸张的理论赞美、盲目铺张的感性欣赏,导致了理论上的主观随意性,难以发掘丰富的戏剧美育资源,使学生游离于文本、课堂。这种理论性不强、融合度不够的原因大致有三:

1. 现有理论不足以支撑学科独立性;

2. 依附于美学的惯性思维;

3. 教学立足于美育的基点尚在寻找。

 二、戏剧教学的实践困惑呼唤美育

(一)考察漠视

 从近二十年的高考试题出发,戏剧考点基本上是不作要求,就是考,也隐匿在文学常识类题目的相关选项中。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高考(全国卷)试题中没有一题是有关戏剧知识的,连市面上的一些教辅资料也鲜少觅得戏剧类的解说。

 (二)教学疏忽

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目前大多或主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忽视审美的把握。在高考的指挥下,戏剧教学常常被视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具体表现为:

 1. 教学目标

 大部分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戏剧文本的教学目标,没有深入思考戏剧文本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价值,以及戏剧文本应该怎样教。

2. 教学设计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戏中人物性格或命运,先行定下文本主题基调,接着指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零星的材料(如语言)来印证人物性格,凭借节选内容对作品的主题和人物进行空洞的分析,戏剧本身的艺术魅力和美感已荡然无存。教学一味注重戏剧主题、情节发展、矛盾冲突、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甚少涉及营造戏剧情境和评析戏剧意象等内容。这样的教材处理方法与一般文本阅读教学相似,湮灭了戏剧自身所独具的特点,忽视学生对戏剧文学的艺术性及审美的体验。

三、美育观照下的高中戏剧教学

 美育观照下的高中戏剧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上,引领他们求真,向善,崇美。

 (一)“ 求真 ”—— 整体感知,养成探索品质

 美的感知应根据学生心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出发。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体系,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眼睛,对戏剧文本进行整体领悟。在文本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对整个戏剧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节点进行分析鉴赏,而重要的选段基本集中于人物形象分析、情节转折和矛盾冲突之处,通过这些手段,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归整体,归纳总结。

 (二)“ 向善 ”—— 体味细节,觉醒道德意识

 黑格尔认为戏剧是史诗的宏大叙事原则和抒情诗的澎拜情感原则的矛盾统一,而这两者就统一于戏剧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恰恰揭示了人性与人性的对撞、阶层与阶层的斗争。因此,要引领学生体会戏剧中的道德之美,就必须从梳理戏剧情节开始。这时候就可以借用数学的线图,将跌宕起伏的情节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 崇美 ”—— 探究讨论,建构自由心灵

在戏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这就为学生的表演提供了天然的平台。整体感知过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导演,大到对情节的删改调整,小到对服装发饰的搭配……这些奇思妙想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通过学生的演绎,戏剧人物饱满立体地呈现在教室中。“小演员”通过演绎这些人物,体会这些人物的心路历程,无论是编剧演员还是观众,对于戏剧文本的理解都会再上一层台阶。 多年来,教学中强调工具性内容,淡化文本美与情的感染功能,割裂学生与自然、社会沟通的途径,从而造成智慧被禁锢、精神被摧残、美感被撕裂的局面。针对这种弊端,应实施美育视野下的戏剧教学,要在美育观照下进行,即以东方美学、西方美学、马克思主义美育学和语文教育学的理论来观照高中戏剧教学。语文美育应当筑牢马克思主义美育学和语文教育学的理论地基,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审美发展的人文性功能;体现以美储善、以美启真的工具性功能;完成重建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两大任务,达成学生自身及学生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与当下语文美育目的、任务与价值不谋而和,相辅相成。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 ,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但“以生为本”的宗旨尚未回归。为此,美学视野下的高中戏剧教学力求使学生既能“求真”——整体感知,养成探索品质,又能“向善”——体味细节,觉醒道德意识,还能“崇美”——探究讨论,建构自由心灵。语文教学以“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为实战基础,以“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与鉴赏”为抓手,达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开拓学生“健全人格完整发展”的新领域,使戏剧教学走出困境,迈向新时代。

 参考文献

 袁和平 2006《中学戏剧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沈新元 2007《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法初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韩同常 2007《优化中学戏剧文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孙慧玲2007《把戏剧当成戏剧来教——以 < 雷雨 >教学为例》,《当代教育科学》第 14 期。

刘婷2010《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闵雪  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