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化工人才论文:化工人才培育改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化工人才论文:化工人才培育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化工人才论文:化工人才培育改革

本文作者:吴元欣王存文喻发全王忠田琦峰汪锋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省石油化工产业的人才需求的特点

为深入了解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对化工类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工程大学牵头,组织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所属企业和高校,对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100余家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整理并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石油化工产业对化工类人才培养的建议主要有:1.高校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在线仿真模拟训练等形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2.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吃苦奉献、任劳任怨的良好职业道德,成长为高素质全面人才,为毕业后快速融入工作、适应工作、胜任工作奠定基础。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以现代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内涵建设

按照企业和市场的双重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理顺知识体系,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该专业在竞争中具有自己的制高点和旺盛的生命力。[5]例如,针对武汉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及武汉化工新区对石油化工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5年新设石油炼制与有机化工专业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学校培养人才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该专业方向毕业生现拥有较为宽阔的就业空间,处于较为有利的就业竞争态势。学校于2006年实施“E+化工”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通过实施“英语+化工”(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英语扎实、专业过硬、英语和化工专业都是强项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2010年到现在,该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化工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学校自2010年以来积极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申报工作,获批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制定了该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方案,并与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大冶铁矿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协议,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教育全球化与国际交流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适应化工国际化的趋势,学校在保持原有化工专业方向和特色的前提下,于2011年新开设了化工国际特色班,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实施与国际化本科教育接轨的培养方案,适应国际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学生在武汉工程大学学习2年,成绩合格符合要求者,可申请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学习2年,完成学业可获得武汉工程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及路易斯安那大学学士学位。

(二)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化学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校为学生开设教授(博士)论坛、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校长基金项目、校友基金项目等,学生可获得创新学分。

(三)构建“三实一创”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校内实践能力

武汉工程大学2003年构建了集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一体(以下简称“三实一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完成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等诸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实现了“扎实的化学化工理论功底,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严谨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四)增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专业率先开展真题真做的“宜化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利用湖北宜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构建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此项改革要求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课题来源于企业,学院和企业共同派出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研究和设计结果更具有实用性。[6]企业从合作办学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学生也得到了实战训练,湖北省教育厅将此改革成果以现场会的形式在全省高校推广应用。修订后的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人才培养方案总结了近十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和成熟经验,通过调整学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强调实验技能,完善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建立符合区域社会经济要求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工程实践化工类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模式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推动我国新形势下的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极大的实际意义。面向现代企业需求的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高校必须根据现代企业的人才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培养目标,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高新技术,为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而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