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瓶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瓶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瓶颈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众化阶段更多的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规格各异,高等教育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高等教育多元化表现为:第一,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公立、私立和社会组织办学并存;第二,办学结构多元化,包括纵向的层次结构和横向的科类结构;第三,办学形式多元化,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等;第四,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多元化,即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存。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而言:首先,大学是高深学识的保存、生产、传播机构,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分化,高等教育产生了多种职能,越来越要求高等教育多元化;其次,各个高校的校情不一,要求发展高校优势,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再次,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其禀赋、兴趣爱好、求学目标不一,多元化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以及专业的交叉综合并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必然要求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

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关系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中的两大主题,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越加密切。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将二者人为分离或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运行不畅,都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高校竞争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高校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自己的优势竞争力。提高优势竞争力有两条路径可选:一是“人有我优”;二是“人无我有”。高校在竞争之初,一般会选择“人有我优”的路径,以“搭便车”的形式参与竞争,节省探索成本。这种策略在以下情况可能取胜:第一,某一教育类型刚刚出现,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大;第三,与竞争对手实力相当。每一个行业都有这种“人有我优”的竞争,也就是这样的竞争,才能不断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然而,某种类型或某一层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主体”是有限的,当高校在原来的领域中无法取得竞争优势的时候,则会另辟蹊径,选择“人无我有”的战略,挖掘新的市场需求,走个性化发展之路,而高校的个性化发展必然导致整个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其次,高等教育多元化为高校竞争提供平台。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市场,高校可以在细分市场中主动选择产品市场和竞争对手参与竞争,这样,每一个高校都有成为“第一”的可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将产生许多个“第一”,同时,每一个高校都面临淘汰的危机,高校在多元化环境中参与竞争,就有成功的可能,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多元化为高校提供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竞争平台,没有多元化的竞争是局部的、无效的和不公平的竞争。

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两大瓶颈

(一)高等教育多元化背后的高校办学趋同现象高等教育多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与大众化相伴,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显示出多元化的态势:从层次上分为博士、硕士、学士、高职高专;从等级上分为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从类型上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从办学体制上分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全日制大学和非全日制大学等。但这只是表面的多元化,繁荣的高等教育多元化景象背后蓄藏着办学趋同的事实,以多元化核心的问题———专业设置来看,不同类型大学设置基本相同的专业,同一个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也就是说,所有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基本相同。办学趋同在我国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机制下运行,高等教育按照行政模式进行设置,统一举办,统一管理,统一评估。自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化,高等教育多元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通过计划的形式进行运转;另一方面,长期在计划机制下成长起来的高校一时难以形成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从现实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中,存在着学日、仿美、搬苏的现象,缺乏独立精神,依附发展特征非常明显”[2],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处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之中,中国高等教育“一流”情结很重,我国的一流大学盲目追赶“世界一流”,而我国的二、三流大学却争着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国内知名大学”等,高校“盲目攀比”、“贪大求全”,导致高等教育办学趋同现象。另外,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偏向于对国际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而对一般大学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缺乏理论指导,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径可走,因此,所有的高校都要办“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所有的高校都要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加剧了高等教育办学趋同的程度。

(二)争创“一流”背后的竞争乏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处于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的过渡阶段,竞争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缺乏竞争环境和竞争意识。高校缺乏竞争动力,有制度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从制度上看。第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学生的学费。学生的学费标准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与培养成本不挂勾,没有竞争空间。政府控制资源分配权,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高校“衣食无忧”,竞争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经费分配中的“倾斜”政策导致不公平竞争。当然,在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进行重点投资建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但是按行政建制人为划分副部级大学、厅级大学、副厅级大学等,对较高级别的大学优先列入珠峰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等投入重金进行重点建设,而不是通过竞争获得重点建设项目,获取资源,结果是高级别大学“无需竞争”,低级别大学“无力竞争”,这种“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加剧不同高校之间的不公平竞争”[3],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竞争乏力;三是易产生“竞争异化现象,高校之间不是去竞争市场,而是竞争行政权力,进而获得市场”[4]。第二,我国还未建立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环境,例如:2003—2008年首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没有一所高校下马。从高校自身来看。第一,我国大部分公立高校都是在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长期按照计划模式运行,缺乏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第二,高校办学缺乏个性,办学趋同,没有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

走出困境

高校竞争和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只有同步进行,相辅相承,高等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竞争乏力,办学趋同,二者相互制约,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亚性循环,欲走出困境,必须从理论和制度的层面入手。

(一)建构本土化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是根本我国高校竞争乏力,办学趋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缺乏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关,虽然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历史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学日、仿美、搬苏等现象,依附性比较强,缺乏独立精神。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没有文化认同的国家是“无所适从的国家”,那么,没有理论指导的高等教育是否会成为“无所适从的高等教育”?笔者不敢断言,但至少会多走一些弯路。近年来,为了走出“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困境,我国学者加强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在形成本土化理论体系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是迅速与国际接轨的有效办法,但由于高等教育受一定的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的一流高等教育体制和办学理念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不同背景国家的高等教育,可多方借鉴,有利于建立本土化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比较多,而研究一般大学比较少,研究缺乏整体性。以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为例,美国高等教育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存在,“美国体系”就是没有体系[5],绝不是研究一两所美国高校所能理解的,学习美国也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两所一流大学,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国外高等教育体系,才能对建构本土化高等教育理论体系起到借鉴作用。世界上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大学,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解决好学习世界一流与本土化的矛盾,在国际碰撞与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正如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所说:“本土化就是要用全人类通用的方法,人类知识共同积累的那些方法去研究本身自己的问题,然后还要走向世界,”高等教育只有本土化,才能国际化。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高等教育是制度文明的产物“,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形塑作用,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制度,也就有什么样的高校”[6]。这就是为什么在别国非常成功的办学形式在本国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因此,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制度的设计要有利于高校竞争。第一,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以市场为主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通过市场配置办学资源,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各种“倾斜”政策,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分配办学资源产生的“竞争异化”现象等都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公平竞争。第二,细分高等教育市场,允许高校充分发挥自己的“先动优势”、“后动优势”、“地域优势”等,选择不同的目标市场参与竞争,则会创造高等教育“多赢”局面,使高等教育在1:99知识谱线上产生多个“第一”,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避免高等教育发展的“木桶现象”。如果高校都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则会使“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形成各个高等学校间‘互杀’的局面”,可能造成“零和”甚至“兼输”的格局。其次,制度的设计要允许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第一,扩大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通过高校个性化实现的“,只有高校办出自身的特色,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多元化”[7],而高校个性化的发展有赖于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也就是说,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以后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第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已向多元化方面发展,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和评估体系单一,不利于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用多元的评估体系评价高等教育,有利于营造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承认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和功用,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李凯冬邵春艳单位:红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