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全国各大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高校掀起了一股合并热潮,一批学科齐全、结构优化、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正逐步建成,“多校区高校”应运而生。虽然“多校区高校”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因此,研究如何克服地理环境、硬件设施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对多校区办学的影响与制约,实现校区间的交流、统一协调发展,对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福建农林大学,前身为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福建省立农学院,2000年10月,为建设综合性高校,整合教育资源,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为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作为福建农林大学二级教学单位,校址为原福建林学院,已有40多年办学历史。自2000年合并后曾停办,2009年南平校区恢复本科办学,新生在南平校区就读一年后,统一返回主校区继续学业,这种新式办学模式拓展出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与“90后”新生代的冲突
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自1958年办学起,这片沃土已培养出一大批在各行各业建树颇丰的优秀学子。校区位于南平市西郊,远离市区,周边民风淳朴,校区占地面积不及主校区十分之一,校园内建筑仍保留着上世纪50年代的风格,具有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目前校区有9个学院35个专业,共有2400余名新生在读。在这种“新老搭配”的强烈冲突下,容易增加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的困难。
(二)新生对分校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匮乏
南平校区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地处偏僻且交通不便,与新生所憧憬的大学校园有一定落差,加之远离亲友,在对校区历史尚不明了的情况下,往往造成一些学生情绪低落、心理失衡,普遍表现出对分校区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状况。
(三)新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现象
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大学一年级既是他们人生道路的新起点,也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大一新生普遍在学习、生活、人际和心理等方面表现出适应不良。
1.学习方面的不适应。一是大学与中小学在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因此,若不及时转变学习思路,很难适应大学快节奏的学习,并可能伴随焦虑、恐惧等情绪的产生。二是许多新生考上大学后,失去了确定性目标,不知如何有效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对未来感到迷茫,进而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2.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大学宿舍生活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大一新生而言,既是考验,也是其自主、自律、自理能力的培养。离开父母的庇护,大一新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普遍出现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
3.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在没有家人朋友陪伴的新环境中,许多大学新生面对陌生人群,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交际圈的迅速扩大,使许多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常常感到焦虑、恐慌,甚至开始自我封闭,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4.心理方面的不适应。由于中学与大学的教学方式、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许多新生未能及时调整心态,无法适应大学自由、自主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极易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导致心理落差大,从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四)师生交流受限,学术氛围营造困难
由于分校区距离福建农林大学福州主校区较远,交通不便,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受限。教师只能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知识,而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在生活中也很难有机会受到优秀教师的熏陶与感染,无法通过与教师的深入交流来提高个人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另外,因教育资源有限,校区讲座报告类活动十分有限,学术氛围薄弱,学生参与热情虽高,但鉴于教学资源调配困难,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过于单一。同时,基于南平校区仅有大学一年级学生这一特点,在学术氛围营造上具有实质性困难。
(五)学生组织尚未成熟
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等的“三自”功能———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学生群体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平校区仅有一年级新生入驻,缺乏成熟的学生组织资源,学生工作开展面临挑战。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支具有凝聚力强、战斗力足的学生干部队伍,任务严峻。实践经验表明,新组建的学生干部团队往往因缺乏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组织运转面临困难,再者,以往的宝贵经验和文化无法得到延续和传承,出现文化断层等现象,导致学生干部对辅导员过度依赖。
(六)工作队伍力量不足
南平校区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数比例大致为1:300,由于事务性工作繁复及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使得辅导员无暇顾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2013年以来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在岗的15名辅导员中,有14名均是初入职场的85、90后辅导员,政工队伍年轻化,虽然有一定优势,但也因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不足和学生管理经验缺乏,导致在学生中难以树立威信。
二、高校分校区新生教育管理对策与设计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校区的认同感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校区形象、助力校区管理、培养学生人文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和加强与校区精神文化相匹配的人文景观、文化设施、阵地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同时结合当地人文特色,加强校区物质文化建设,优化和谐育人环境,打造教室、宿舍区“文化长廊”;健全校园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以精细化管理服务学生,进一步夯实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制度基础,加强校区制度文化建设;三是以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校区精神文化建设,多措并举逐步增强大一新生对校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构建多元化交流体系
由于分校区校址较为偏僻,信息也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应大力拓宽交流渠道,扩展交流面,构建多元化交流体系。
1.擅用主流新媒体,促进同主校区的交流。以主校区发展理念为导向,实现校区间统一、协调发展;同时利用新媒体促进分校区与主校区学生组织之间的交流,借鉴宝贵经验;不仅有利于提升分校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为校区间学生干部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同时促使尚未成熟的新生学生组织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前进方向,也会对新生返回主校区后表现出的适应障碍及心理失衡状况有所缓解。校区共设立1个校区团委微博,70个班级团支部微博,构建“微博矩阵”,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互动交流,助力青年思想引领。
2.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与南平市各有关单位加强联系,深化交流合作。与周边各相关单位如与武警南平支队、南平市疾控中心、南平市中心血站、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等单位共同合作,开展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活动,寓教于乐,让新生们“从做中学”,促进安全知识、疾病防控知识及法律知识等的普及,帮助学生拓展综合素质。
(三)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深入学生群体,培养新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集体荣誉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走出困惑与低谷。同时校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一系列体现校区特色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坚持管理与关爱并重。开展危机意识教育与专题培训,提升学生危机应对能力。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当前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繁复,只有将高校学生危机预防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分工,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置当前学生工作中的危机事件,营造安定、团结、有序的和谐校园。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正确处理好“85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的关系
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已成为趋势,在学生工作中承担大量繁琐的日常工作,多数为“85后”辅导员。他们与“90后”新生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近、心理及经历相似,工作中不仅要善用这些优势,同时也要改变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创新。
1.正确认识自身不足,虚心学习。许多“85后”辅导员都是新入职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亟需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指导和帮助,通过邀请资深专家现场交流、定期召开辅导员“新老交流会”、专题培训等活动,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注重加强自身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85后”辅导员中普遍存在着缺乏政治敏感性,淡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等问题,而许多“90后”大学生更是对政治漠不关心。思政教育淡化问题日渐凸显,“85后”辅导员应高度重视自身与“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政治,全力打造一支业务精、作风正、素质强的“85后”政工队伍。
3.树立规划观念,引导“90后”关注个人发展。“90后”新生入学初,往往感到迷茫,“85后”辅导员通过“现身说法”,培养学生树立规划理念,以自身经验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四年的目标与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涯规划,有的放矢地提升综合素质。
4.夯实网络阵地,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网络的精髓在于其交互性。辅导员可利用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倾听学生,避免部分学生因胆怯而畏惧面谈的困扰,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三、结语
高校分校区的新生教育管理工作虽面临着种种挑战,但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校学生工作者更好地转变思路,充分发挥分校区当地资源,同时结合自身优势,有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工作,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奋力开创高校分校区学生工作的新局面,积极引导学生在新形势下全面成长成才。
作者:朱逸涵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