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育管理思考(10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教育管理思考(10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教育管理思考(10篇)

第一篇: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善策略

摘要: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除了要注重加强教育工作之外,还要注意改善管理生态环境,营造和谐的、自然的、健康的管理生态环境,促使学生可以良好学习,逐步提升自身知识、能力等,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与创新之路,希望对于提升高职教育水平有所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创新

在近些年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显现的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高职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对此,我国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管理生态环境问题,找出管理生态环境不佳的症结,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对策,对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予以优化,以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逐渐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作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确定目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者方面

良好的管理生态环境的标准是向学校管理要质量、要效率,最终达成学校发展目标。为了达到这一标准,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具体营造良好管理生态环境过程中,要具备开拓创新的思维、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与同类院校竞争的意识。但目前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并不具备这样的思维、理念、意识,常秉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按照传统方式来维护管理生态环境,导致管理生态环境与当前教育要求及教育活动严重脱轨,无法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环境不说,还造成了管理活动低效,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甚为严重。所以,高职院校管理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行事瞻前顾后、因循守旧的状况对高校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管理对象方面

其实,高校教师就是院校的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教师,并合理规划教师集体活动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管理教师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和弊端,导致教师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就以校规来说,很多高职院校都硬性规定了教师在无课程安排的情况下,需要到校坐班或参与集体备课;无故迟到或旷班的教师将给予严重的警告或物质惩罚等。诸多不合理的安排,使得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却又不能言语。如此,教师将没有充足的精力进行课程研究或充实自己。另外,很多高职院校还不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备课环境,使得老师不能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专心投入,最终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所以,高职院校在管理对象方面要注意规范、合理的监督、控制管理对象,并且注意生态环境的营造,否则将对教学活动有很大负面影响。

(三)管理运行方面

除了以上两方面存在问题之外,在管理运行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为:其一,官本位思想严重。受官本位思想的深入影响,高职院校很多人都认为行政职位就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有了职位就有了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利益。基于此,很多教师、管理者等都对权力趋之若鹜地追逐着、向往着,为了获得行政职位,不惜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如学术造假、行贿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高职教育管理运行越加混乱。其二,行政权力使用不当。一些处在行政职位的人,因处在此位置,会产生强烈的优越感,加之其他人员的赞美,会使行政人员过分膨胀,利用职务之能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如收受行贿、随意调配人员等,如此也会造成高校教育管理运行不佳。面对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管理运行存在诸多弊端或问题的情况,应当加以整治和处理,尽可能杜绝一切违法乱纪行为,抵制不良思想,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管理生态环境[2]。

二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与创新

对策针对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不佳的情况,应基于时代特点及教育部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提出有效对策来改变此种局面,实现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和创新。

(一)实施对称性生态管理

所谓对称性生态管理,就是学校的各层管理单位及管理者要实行职权分层,明晰自己所在部门或职位的工作职责、职能、权利义务,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因为要想营造良好的管理生态环境,需要高职院校各个部门及部门职工共同努力,优化调整、管理维护,如此才能逐步改善不良的管理生态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统筹全局,明确各个部门性质、职能,进而提出部门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并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改善管理生态环境。就以中层管理部门来说,基于其性质,确定部门职责为“上传下达”的中流砥柱,因此要求部门及职工做好上级领导任务交接、并将任务传达给相应部门,以保证下级各部门能够有效落实工作,完成任务[3]。

(二)实施人性化生态管理

人性化生态管理就是以人为本,参考并尊重他人意见、刚柔并进的一种生态管理方式。在我国大立提倡“以人为本”理念的情况下,各个领域都在逐渐改变工作思想、管理方式等,以便“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发展、行业进步。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采取“刚柔并进”的方式,即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应用的规章制度,对校内教职工予以约束、规范,使教职工注意自己的工作行为;同时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注意尊重教职工意见]。总之,人性化生态管理的实施,可以增强校内教职工主动性,使其能够为改善管理生态环境提供宝贵意见,并积极参与其中。

(三)实施竞争性生态管理

当今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高职院校要想在这场教育竞争中夺得胜利,需要不断提升本校教育管理水平,尤其是管理生态环境。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实施竞争性生态管理,即通过宣传或其他手段使教职工及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并注意增强其危机感,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努力探究新的教学成果;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能力、意识等;使校内职工积极投入自己负责的工作中,尽可能的做到高质高效完成岗位工作。如此,在校内教职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必然能够营造良好的高职教学管理生态环境,使本校良好发展。

(四)实施激励性生态管理

当然,要想使校内教职工积极参与到管理生态环境改革与创新当中来,还要实施激励性生态管理,适当的、合理的激励教职工。具体的做法是:其一,用好薪酬“杠杆”。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为了使教职工发挥最大的动力,就需要做好薪酬调整,也就是将教职工薪酬与其工作表现挂钩,教职工工作完成程度、工作表现等方面都决定其薪酬,如此可以激励教职工,使其积极投入到工作中,高职高校的完成工作,以获得较高的薪酬。其二,重视精神“能源”。精神方面的激励,同样可以使教职工行动起来,参与到岗位工作中来。精神激励的方式有多种,如评优奖励、表扬肯定、先机培训、关系尊重等。当然,要想使精神激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需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及教职工工作状态,采用适合的激励手段,满足教职工多元化需求,如此可以使教职工投入到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与创新中来。

三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应当注意实施对称性生态管理、人性化生态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激励性管理来优化和调整高职教育管理,进而改善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使管理生态环境得到创新,让学生在自然、和谐、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如此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还能促进高职院校良好发展。所以,积极改革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李柱梁.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1(1):17-19.

[2] 王楠.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分析[J].教育界,2015(36):151.

[3] 熊景强.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9):13-13.

[4] 胡俊,胡怀雯.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创新[J].嘉兴学院学报,2014(4):108-111.

[5] 田桂玲.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3(4):194.

作者:刘新 单位:成都文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研究

教育管理在高校管理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但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会关系到学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甚至学校校风的建设。

一、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现状

所谓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是指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教育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素养,使其一方面能够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能够配合学校的管理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我国高校当前在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使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问题多多。

(一)理念问题。我国高校在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着理念缺失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片面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缺乏对教育管理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校往往将教育管理同行政管理混为一谈,甚至用行政管理干涉教育管理,使教育管理无法独立成一个单独的管理体系,也就更谈不上建设和完善了。

(二)结构问题。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人员结构不合理上,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也开始了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步伐,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使得我国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中出现人员结构失衡的局面。例如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结构失衡,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中,教育人员仍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专业的管理人员却寥寥无几,这种情况会使得教育管理只有“教育”而缺乏“管理”。

(三)素质问题。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素质是阻碍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一大障碍。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管理人员多是由教师兼职,而教师课程压力大又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使得教育管理不得其法;第二,专门的教育管理人员的态度不够端正,例如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导员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之所以选择做教育管理人员是为了以它为跳板去竞争更有利的职业,虽然市场条件下,这种心理无可厚非,但是这种人员的不断流动,必然会加大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成本。

二、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教育管理人员是高校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高校实现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必然会提高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化的教育管理人员会使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好地得以实施,提高学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同时职业化的教育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素养,这使得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会自觉遵循科学管理的理念,配合学校各项政策的实施,保证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学生,职业化的教育管理人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成影响,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尊重规则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实现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首先,转变观念,将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真正纳入到高校的管理体系中来。高校的主要职能固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现代高校在建设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固守着这一项职责而忽视了对教育管理的建设,也就是说现代高校不但要履行教育职能,还应该担负起管理职能,使高校这个“小社会”有序地运行。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高校要想实现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必须先从转变观念做起,一方面提高对教育管理的关注,转变过去将管理混同于教育之中的旧有观念,将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纳入到整个管理体系中来,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人员中的地位,扭转过去教育管理人员只是高校行政附庸的局面,为教育管理人员实现职业化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教育管理人员的人才培养制度是实现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的保障,健全的制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校在健全教育管理人员人才培养制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严格控制教育管理人员的准入制度,对与那些态度不够端正的应聘人员应予以剔除,避免人员的流动造成教育管理的中断,从而影响高校推进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化的整体进程,同时高校在招聘人员时不但要参考他们的文化素质还应该考察其管理能力,并且将管理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人才衡量指标;第二,高校在将人才引进之后,要针对高校的教育管理需要和人才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教育管理人员入岗之后,还应该定期开展职业培训,不断提升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最后,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提高管理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化水平。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素养是影响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内部因素,只有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转变观念,主动提高自身的职业化水平,才能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而教育管理人员要想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应转变态度,做好职业规划,不要将教育管理职位当成一个人生的跳板,而应该当成一项事业;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管理素质,并在实践中将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

结论

实现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是高校管理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要想实现职业化的目标,则需要高校和管理人员双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

参考文献:

[1]李云枝.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化建设中的困境解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2015,01:258-259.

[2]崔益虎.专家化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江苏高教,2015,02:99-101.

[3]赵若舟.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0:193-195.

作者:闫雯玲

第三篇:高校教育管理价值取向与人性基础思考

[摘要]高校教育不仅能提升我国青年的能力素质,还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地决定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方向,而价值取向往往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文章探寻了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两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及对应的人性基础,并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及人性基础,以期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育管理;高校;价值取向;人性基础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指主体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待事物的立场和态度,它对于主体自身,主体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高校教育管理价值取向是指高校教育管理主体根据自身或要求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建立不同的高校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以实现高校教育的目标。具体来讲,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是用来对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目标和管理的评估等问题进行选择的倾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变革,高校教育已经出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特征,同时高校教育的方式、目标也出现了重大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的缺陷已越来越大,不利于高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我国主要的高校教育管理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二是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新形势下,文章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发展要求提出价值取向的发展和创新,即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

1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人性基础

1.1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概述

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注重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高效,在管理工作中善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会建立职权清晰的教学管理组织和教学体系,各部门各司其职,采用层级明确的组织体系和职权清晰的权责模式来保证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同时,为提高管理的效率,学校会制定全面、具体的教育管理制度,要求师生在学习、工作严格遵守,并对于违反学校制度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此来保证高校师生的行为都在预定的行为模式中运行,减少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除此之外,教育管理强调量化评估,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工作量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素质也大都是采用传统的应试手段。总之,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以“效率”为中心,教育管理中的人、事、物都是围绕“效率”这个核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运作。

1.2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人性基础

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来源于著名管理学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其背后的人性基础是“经济人”人性假设。“经济人”人性假设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个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做某件事是因为有利益的存在,都会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收获。同时,“经济人”人性基础假设认为人具有天生的惰性,要依靠严格的制度和物质激励来引导人的行为。在这个人性基础上,管理工作中往往将效率放在第一位,在管理中往往强调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和集权化的管理方式。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组织会制定出全面、完整的管理制度,并采用可量化的方法对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1.3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的优劣势分析

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有效率的完成。高校教育管理涉及众多的对象,其中有教师、学生、后勤人员以及学生家长、就业机构人员等人,有制定规章制度、考试安排等事,还有桌椅、教学楼、教职工宿舍等物。这些人、事、物在相互联系的同时又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由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特点,高校教育管理就需要确立清晰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同时制定出全面的规章制度,在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的目标。然而,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有着自身的缺陷。一是高校组织结构的官僚化和规章制度的僵化忽视了人的发展,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由人格的形成。二是定量的教育管理方法虽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但单纯的定量评估却不能全面地了解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中的具体状况,同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的创造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影响教育质量的同时也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人性基础

2.1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概述

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重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它首先认同教师、学生及行政管理人员等在教育管理中地位是平等的,在教育管理中各主体要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来完成教育管理的目标,并且与科学主义下的教育理念不同,它认为学生才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高校教育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工作,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其次,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它一方面要求高校师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潜能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为教师、学生的个性、兴趣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最后,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学术自由精神,一方面是重视对教师的授权,使高校教师能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和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兴趣选取自己学习的课程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思想和血液,也为高校的学术氛围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2.2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的人性基础

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来源于社会学家梅奥的“社会人”人性假设。它认为人具有天生合作的本能,每个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群体之中并且会受到团体的影响。而且,个人的行为也不总是理性的,会受到情绪、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人”人性基础假设认为个人对于社交和群体归属感有很大的需求。之后,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对“社会人”的人性基础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阐述。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个人需求的最高层次,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个人会充分运动和发挥自身的能力。在“社会人”的人性基础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强调授权,从而能让个体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注重个人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鼓励个性化的发展。

2.3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的优劣势分析

高校教育管理采取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体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有利于高校教师职业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能为高校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有利于实现学生独立的人格,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的一种进步。然而,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它片面地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忽略了学校的个人的影响,夸大了自由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混乱和缺乏秩序。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出现功利化的倾向,就与单纯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不无关系。

3新时代背景下价值取向的发展———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化,单一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化的价值取向都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为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达到高校教育的目标,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需要转型和创新。为此,高校教育管理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管理价值取向的优点,摒除其缺点,发展出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综合了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它是在运用科学的观念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注重人文主义的培养。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背后的人性基础是心理学家埃德加的“复杂人”人性假设。它认为人既不只是“经济人”,也不只是“社会人”,这两种人性基础的假设都过于单一化和简单化,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并且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变化,人的需求层次也是随着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

同时,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组织与个人的目标方向一致,个人的潜力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于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有着现实的意义。首先,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教育中的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就要用一套全面的制度规范去保证教育管理的高效、有序的进行,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而作为被管理者,高校师生就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快速发展和素质能力的快速提高,达到教育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其次,不同的教师或者学生有着不同的能力和需求,并且他们在不同的阶段的需求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片面地采用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或者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都不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校教育目标的达成,而要因时因地地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采用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

4结论

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与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的,成功的高校教育管理也是建立在对人性基础的正确认识上。在我国大力普及高校教育,以及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的认识人性基础,建立合理的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对于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在充分认识传统教育管理价值取向的优势和劣势的同时,研究其背后的人性基础,并发展创造出适合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为我国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瑛.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制度成因与改革路径[J].江苏高教,2016(1):13-18.

[2]龙溪虎,王玉花.高校管理工作应凸显人文精神[J].教育探索,2007(12):68-69.

[3]朱倬然,张炜.文化治校:高校管理的新思维[J].学海,2012(6):170-172.

[4]郑茂雄.从制度到文化:高校管理制度化的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44-47.

[5]吕鹏.我国大学教学管理价值取向探源[J].教育探索,2012(7):25-26.

[6]方卓君.教学管理中的人性关照[J].榆林学院学报,2015(3):125-128.

[7]朱蓓.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学管理人性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1):104-106.

作者:赵丽娟 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第四篇:高等教育管理生态化变迁与优化建议探讨

摘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因历史变迁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主要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破解大学、政府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特借用生态学的概念,以生态学环境分析的视角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流变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解析,综合制度在历史文化变迁中的变迁,为如何走出现实形态和变革环境提出新的思路,指引未来改革新方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理念;优化

1前言

自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及推进之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有了新的需求,改革制度对理论和体制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关系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它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时代环境造成深深的影响.高等教育一直不是独自存在的个体,它处于社会、历史、经济所营造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既从中获得营养,又受到环境的约束.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曲折历史了,这期间的发展和变革为今天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仅仅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仍然举步维艰、弊端时显

.生态平衡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它造就了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发展.现在在教育学这个领域我们重提这一观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通过一定的管理体制,对目前人类的教育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教育能够在社会服务中更加脱颖而出.而生态化版的高等教育体制要求能够以教育生态学为基础,构建更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教师、所有管理者及被管理者的价值和关系,建立一种介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因素、国际及国内的学校教育体制合作、校内教育管理体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具有生态价值向度的生态关系,并用此生态管理体制为教育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2高等教育文化生态变迁是一种必然选择

2.1高等教育文化生态管理是高等教育体制管理的系统创新

就像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经过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检验、全面质量管理、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及国际质量标准的质量检测发展过程.高等教育管理也从一开始的单纯教育评价变成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又变成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管理.从过去的经验中来看,施行高等教育评价是符合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政策的,它能够规范高校的办学和管理制度,这是符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要求的.但是由于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着评价单一、政府部门“指挥棒”作用明显、评价标准太片面的缺点,这使得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高校不能够自主发展,也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当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直面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价系统.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评价的局限性,使得它并不能成为一个符合目前现状、可以提高教育质量的好方法.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施行是对工业部门的管理体制的一个引用.部分高校通过结合ISO9000标准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体制性质量保障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在教育质量管理上提供了现今理念和思想,加快了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管理体制.但是,其在适用性和有效性上并没有得到认可.因为高等教育实质上目标是为了培养人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更注重学生本身的个性拓展、教师的创造性授课、学校的特色化管理发展,这和工业部门的管理体制是不一样的.因此,它并不适用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既是教育体制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又是一个管理范式的重要转折点.目前,我国的相关质量保障体系并不健全,政府、社会和高校很难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达成一致,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的优越性并不明显,无法形成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内在驱动竞争机制.这直接导致了活动得不到连续不断的开展,质量也得不到有效持续的提升.

以上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都可以称为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进阶构建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又将面临着新的改革和挑战,而新的生态板的高等质量管理将是另一个进阶阶段,这是一个新的契机、新的方向、新的发展路径,新的创新式发展.

2.2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顺应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趋势

生态危机的出现使人类有了生态意识方面的觉醒和生态运动的发展,社会发展方向有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在受到了教育生态系统的不断冲击后,教育系统需求达到了饱和,这又引发了新的教育生态危机,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隐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态文明条件的刺激下,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了生态化,这就是意味着人类将要把生态学原理和精神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分子必然受到自然和社会等环境的影响,而加入生态化趋势中并进行生态化管理.各类生态危机的爆发,促使着教育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建设的发展,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生态化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方向.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就是以生态学的视角和方式对目前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管理理念既是一种管理理念的拓展,又是一种管理体制的创新.实质上就是将生态学理论应用到高等教育管理中,应用生态原理的方法促使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3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优化的指导理念

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的管理文化需要主动去适应环境,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建立适当的动态平衡,来维持生态稳定.本文认为,想要实现文化生态的优化,先要确定优化目标、哲学、理念,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出规划和建议.

3.1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优化

任何系统组织都有相应的文化传统,而想要直接实现系统功能选择和功能目标建设就需要文化哲学.高等教育的管理改革不仅仅是调节系统结构,最主要的是文化价值观的取舍和与系统的耦合问题.在历史发展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行政化”的哲学观念是我国高校的主要管理哲学,而“学而优则仕”、高等教育哲学政治论等则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所以,建立一个人性的哲学基础上的高等教育管理是很必要的.

3.2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优化理念

目前很多学术研究活动多数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的,而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系统的理念主要是为了实现学术的自由和自治.为了维护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应该加强学术自由管理理念.

3.3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优化目标

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自身特色的发展,为了全面完善高校办学制度,应该以发展中国特色大学为目标.发展本校的历史和传统,设立符合自身的目标,在不同领域凝练出自身的独特气质,是一所大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4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优化

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优化要以师生群体自由发展的生态需求为出发点,要以使群体摒弃学术不道德、浮躁思想和行为、加强个人价值认可为准则.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最主要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保障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进化和健康发展.通过培养创新、敬业、求实、协作的文化精神,在服务社会上促进科研文化的提升,推动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的进化和创新.高校文化生态在内在生态文化因子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下,最后将会形成有强效免疫因子的自我运营机制,形成高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土壤.优化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4.1克服限制因子,重新构建和优化

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主要指的是整个教育生态链能量流低于基本要求或超出了生态承载时,他们会束缚教育的规模发展以及质量优化.在高等教育生态化的开展下,一定要严格遵循教育管理各个环节所展开的连接顺序和运作规律,使高等教育管理节奏和个人的生理节奏、心理节奏相一致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使管理生态链有节奏的稳步发展下去.限制因子有着和“木桶效应”相似的短板决定效应,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要找准限制因子,建立比较顺畅且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全面了解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执行下去.在外界社会的各种因子冲击下,建设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的模式将要转为“创新和实践”导向的模式.也就是说在搞好高校内部关系的前提下,也要协调高校、政府、社会以及实践等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校生态化管理.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体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来充分保障学校办学的自由权.

4.2拓宽和优化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资源渠道,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提高高校开展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性,促使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均衡发展,要拓宽和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渠道.阿里曾经据生物的群聚程度影响到群体的动态提出群聚度的最适密度原则.从这一原则考虑,教育管理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量力而为,注重实际和适度的发展,保持管理链上的各个生态因子能够处于所能承受的范围上下限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为了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工作能力.完成考核后,对于考核成绩不良的教师也要积极引导,确定他的耐受范围上下限差距,使其在管理和谐的氛围内补全不足.利用这个原则,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使招收培养的人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入生态化教育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浪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发展,从而大大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效益.

4.3引进情境性学习和管理,实现管理经验交流共享

花盆本身就是一个小生态环境,在花盆这个小环境里成长的花草在空间上有局限性,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差,生活阅历少,生长的范围也狭窄,视野也会变得很狭隘,当离开了原来的生长环境之后就很难存活下来.因此做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实行封闭式管理,要与外部环境多沟通,以实际为基础,走出去才能防止出现局部生境效应.从以上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知,教育不能让个体脱离环境,要重视校外学习的合作性、情境性、具体性等,要补足学校实践所存在的将知识抽象并脱离生活情境的缺陷.教育应该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不能将学习从所在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同时也鼓励我们多和区际校际进行经验交流合作,开拓视域,突破花盆效应,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发挥所处环境的优越性,合理的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4.4培养和优化高等教育文化生态的学术群体,注重整体效应和群体功能的有机统一

做什么工作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个人能力都要在群体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只有依赖群体个人才能发挥主要作用.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化的无需状态的逻辑是高校底层结构的所需遵循的不二法门,发展学术群体建设才能在高校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而学术群体的建设就恰恰离不开学科文化的培育.为了加强学术群体建设和学科文化的培养,就要专注培养学科带头人,牢牢抓住学科带头人起到的领头作用.教育生态位处在社会大系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它对促进经济发展、人类进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着重发展.既然考虑到了发展,就要考虑如何通过合理的能量交换体制实现其能保持自身和谐而可持续地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肯定存在“优胜劣汰”的形式竞争,高校和高校之间必将有资源和市场方面的竞争.生态竞争,协同进化,这是对系统内的制度筛选,在新制度未形成之前,就需要各个系统之间实现协同合作,共同提高.竞争的最后结果是,教育资源流向竞争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校,这体现了教育投资的效益性.在高等教育管理这个生态环境中,各个群体为自身的利益所竞争,为了使总体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一致,总体价值达到最大化且实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就要引导这些群体向实现善的价值方向发展.当这个任务细化到管理实践中时,就需要以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为主要教育资源,要调控一切环境因素来满足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得一切关系、一切管理体制都向着同一个目标发展,一旦出现职能冲突能够迅速自发的摒弃一切推诿扯皮,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保证管理体制内的生态有机统一.

4.5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内部结构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的内部结构的优化,应该实现以下几点:(1)加强监督、奖惩制度,将领导和管理的职能更改为监督和服务,将推行校院两级教授委员会治校及校长、院长任聘制度落实.(2)推行民主制度,加强创新和优化机构设置,明确自身职能,为高校的学术自由和自主完全让路.按照最新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求,高校要实现自主开展科研、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自主管理人才和人才应用、自主分配和使用学校经费,并推行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性,而发展可持续性就意味着要顺应生态的进化和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长期发展、进化形成的.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这使得物理环境控制和内部稳定的扩大,对外界的干扰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小.高等教育生态管理需要牢牢把握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不断动态调整管理机制和策略,控制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才能适应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以及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敦春,杨丛霖,欧阳迪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态的变迁与优化.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何迎发.文化生态———透视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一个维度.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

〔3〕范冬清.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教育学反思.高等农业教育,2013(9).

〔4〕何迎发.文化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政府与大学关系的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2012.

〔5〕蒋园园.高等教育管理学术话语构建研究———来自新公共管理视域的探讨.江苏高教,2012(5).

〔6〕董立平,周水庭.学术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性基础.江苏高教,2011(2).

作者:陆晓燕 单位:文山学院

第五篇:高校教育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行业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及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阐述了高校教育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用网络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进入了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形式及内容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及时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教育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

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1.1可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

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中,在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中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单一乏味,打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将会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改变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将会为高校节约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资源,从整体上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使管理不再单一化以及定性化,在人事、财务管理、课程安排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效率均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1.2使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及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改变以往的资源配置以及传统的管理模式,使高校教育管理的各项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网络教育平台功能、视频会议功能等,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功能进行资源配置.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有效的分配并利用全校的资源配置,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省在资源配置中所浪费的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提高各层次及各部门的工作及管理效率.

1.3改善学校以往的组织管理结构

大多数高校长期以来都采用金字塔型的组织管理结构,也就是层级的管理结构,这种传统的组织管理结构存在着许多弊端,如管理层面过于狭小、分工过于精细、管理人员过多等等,这样不仅会浪费较多的人力与精力,还会使众多的组织管理层呈现出职能重叠的现象,进而大大降低工作及办事的效率.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公开化及信息化的特点,将其应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学校的领导可以利用网络直接将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传达的信息直接通知给基层的工作者,由此省去了许多中间的环节,有效的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使组织管理结构更加简单明了,也大大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1.4有利于保障决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能够实现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使高校的管理系统从封闭式逐步转向公开化与信息化,高校领导在进行决策时可以将管理系统中所收集记录的各项数据以及重要事项作为决策的依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及时的调整与改进决策,使高校领导的决策与管理更加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高校领导还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详细的了解与掌握学校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及管理.

1.5有助于推进教务公开化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管理中,有利于教务的公开化,学校的招生、就业情况、师资情况、学校的各项重大活动安排、各项会议等教务工作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公开化管理,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管理系统,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将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公开化的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这样一来可以加强学校、家长以及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使家长及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学校的情况,有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游戏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及学习

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广泛应用,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今在各个高校中,许多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尤其是对网络游戏的过度沉迷,将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打游戏上面,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还给自身的心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例如,一些学生整天在宿舍玩游戏而不正常的上课、吃饭或者睡觉,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打游戏上,从而与现实生活逐渐的隔离,长此以往不仅忽略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及生活,对现实生活也逐渐产生了冷漠的情感,而且对身体健康也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最终一步步走向堕落.

2.2不良的网络信息会使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其为教育领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其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再加上部分大学生的自制能力与意志力较差,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难以抵制.相关部门对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管理力度不够,致使许多黄色的网站网址传播蔓延,一方面严重的危害了青少年的思想,甚至引发犯罪的行为出现,另一方面严重的威胁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这些都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必须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3教务管理与网络技术设备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高校的教育管理系统需要及时的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满足工作的需求,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资金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完成网络技术设备的更新,而高校属于公共教育,在资金上不具备优势,没有充足的条件及时的更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设备,不能使高校网络技术达到互联网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与网络技术设备的更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2.4网络病毒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破坏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网络病毒也随之增加,对网络安全及应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时,一些网络病毒的产生将会破坏管理系统,造成一些数据资料丢失、软件不能正常使用、系统瘫痪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严重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增加工作的难度性,不利于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高校教育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几点建议

3.1教育管理者应树立先进的现代化的理念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具体来说,首先,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要熟悉并掌握互联网的特征以及功能,详细的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以及多边性等特征对现代教育管理的意义,在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抓住时代的要求,积极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其次,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树立引导性的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者应由以往的说教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与引导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开放性与平等性的教育管理系统,建立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管理机制,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最后,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具备开拓进取的意识与危机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已经被逐渐淘汰,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强烈的危机感,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还要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探索网络技术的规律,并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3.2加大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投资力度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其技术设备需要不断的更新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及时的更新相关的网络技术设备,相关的教育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用足够的资金来支持高校进行网络技术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淘汰那些落后的陈旧的网络技术相关设备,进而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教育管理的需求.

3.3提高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高校教育管理者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关键性人物,要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应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极高的教育管理人才.一方面,在选用教育管理人员时,应注重其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应定期对教育管理人员展开培训,使其逐渐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将其充分的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3.4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复杂多样的信息,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点,在给高校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品质,使其能够形成较强的自控能力与意志力,从根源上杜绝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危害,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网络技术的安全性,从而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4结束语

高校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应充分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但同时也应正确的认识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现高效教育管理的公开化与大众化,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鹏.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7).

〔2〕姚翼娜.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3):21-21.

〔3〕吴永祥.计算机网络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电子测试,2014(22):38-39.

〔4〕何增颖.基于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6):126-126.

〔5〕谢礼明.浅析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其管理[J].中小学电教:下,2012(2):33-33.

作者:李娟 单位:莆田学院

第六篇:高校教育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考

一、以人为本与高校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人的管理作为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将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工作的中心,进行创新性的工作和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人性的理解,将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并且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目标,从而能够更好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教育人,从而推动管理目标的实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就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将学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对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及时的创新和改革,并且完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给与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以人为本理念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从而有利于创造一个平等而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认可和突出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其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以人为本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几年的时间,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就当前的情况看,以人为本理念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校的教育教学中相对忽略以人为本理念的实际应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学校对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内涵认识学习不到位和存在偏差的情况,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的认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教师仍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是一些活动的参与者,未能将其主体作用予以充分的体现出来。高校中,教师教育教学仍是管理的重点,教师未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予以充分的调动,也未能将学生的差异性予以充分考虑,从而使得教育教学活动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学生自身的优势条件也无法实现。其次,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方式较为单一。高等教育不断扩展的背景下,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的不足逐渐突显出来。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能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素养的锻炼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仍较为常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都未得到应用的锻炼和提升,从而对其以后的发展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最后,以人为本理念未能应用于实践中。教育管理和教学分离的现象在当前的高校管理中仍较为常见,教师更多的关注教学活动,对于管理则放任职能部门负责。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未能有效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对于高校的实践教学也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无法真正实现。

三、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实施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标,实践中,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灵活的予以应用,以充分发挥其对教育管理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一,将以人为本真正的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文本理念真正的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给与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和成长空间。高校教育中,要将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融合以人为本理念的精髓,更好的完善教育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和调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并且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真正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第二,要注重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对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要从科研的创新以及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综合应用。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过程中,除了考核传统的论文质量考核和教学成果考核外,还要创造更多的条件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科研及教学活动,使其能够参与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更好的保证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实现。此外,对于学生的教育和评价模式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转变传统以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考核模式,将学生的平实表现、德育、实践活动等均予以综合的考虑,使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的激发,使其能够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锻炼,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实施。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一种平等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聆听学生的声音。通过这样一种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也有更多的了解,也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方式的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相处,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自己的需求予以表达,教师也可以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了对于学生的尊重和培养,有效的推动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实施。

结语

高校教育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理念,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措施。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的教育理念进行丰富和创新。将以人为本理念充分的融入到教育管理活动中,使得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有效的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邓爱华.高校教育管理中如何“以人为本”[J].江苏高教,2013(5).

[2]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

作者:李媛冰

第七篇: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机制探析

摘要: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职教育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其生态环境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长效的改革机制。本文对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改革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对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长效机制

我国的高职教育近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事物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在发展的同时,高职教育的生态环境也问题也逐渐暴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在高职教育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建立长效的生态环境改革机制,逐渐成为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研究课题。因此,加强对其生态环境的改革机制的分析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教育生态环境

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简单地说,就是影响高中教育管理活动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同时由多个影响因素构成的管理生态系统,包括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制度、管理运行等等。管理生态环境机制的不和谐和不完善,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后期成果,对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如管理者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管理理念和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着教育管理的成效。高职教育管理的对象就是学生,教育改革要求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学生的发展和行为也会对教育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教育管理的制度、方式、运行机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管理的效果,影响着高职教育生态环境机制的建设。

2高职教育管理的生态环境现状

2.1管理理念滞后

从高职教育的管理者的层面上讲,教育管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是管理者片面求稳的管理理念。为了实现教育管理的发展目标,管理者必须具有勇于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积极开拓教育管理的新局面,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实力,但是从目前发展来看,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大多有着“安定”的思想,只求现状,不思进取,较为因循守旧和固态保守,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和封闭,长此以往不利于学校的竞争和发展。

2.2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在管理效果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管理手段较为单一。在对教师的绩效管理方面往往也不完善,这就造成了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效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3重行政轻学术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行政权力扩大化的现象,影响着高职学校正常发展的生态环境。在学术配置方面,存在着较为弱化的现象。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都是行政人员的身份,在学术上往往不够重视,在资源的配置方面也倾向于行政建设,在学术科研经费以及教学收入等方面也存在着过度的行政干预现象,对教师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3高职教育管理的生态环境改革机制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改革机制,以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的功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引入竞争机制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在时代背景下获得长效的发展,就必须顺势而为,引入市场竞争的管理机制,实现生态环境观的长治久安。首先,要完善教师竞争机制,按照高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壮大教师管理队伍,为学校发展培养一批强大的教师资源。其次,要完善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为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实行岗位异动、建立职称晋升制度、评先评优的方式,择优选拔现有教师,从而使教师都能够公平参与竞争,提升自身的实力。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达到潜能的有效发挥,为学校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3.2健全人才管理模式

针对现有的人才管理模式的弊端,高职院校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完善和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职责,实现行政与学术权力对等。要对行政管理的职权进行细化,弱化,防止越权干预现象的发生。科学地分配教育资源,创造生态管理环境。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奖励机制,将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等方面的业绩与薪酬联系起来,启发其工作积极性。另外,也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生态管理,尊重教师的管理意见,坚决抵制各种强权和独裁行为,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3完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作为高校的人文精神的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教育管理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意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美育等引入校园文化,积极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在活动中得以熏陶渐染,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管理生态环境。

3.4创新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将人本管理的相关理念引入管理机制,改善当前的管理生态环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推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将管理对象居于重要的位置,避免出现强制性的管理。以往的高职教育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是较为强制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而人本管理强调的是柔性的管理模式,更注重管理者的人格魅力,通过平等的交流方式,给人以启迪,来达到管理的目的。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职教育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管理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建立生态环境的长效改革机制,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生态系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更好地为教育管理服务,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柱梁.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1,01:17-19.

[2]詹湘东.基于知识生态原理的高职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39-42.

作者:于楠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第八篇:能力场视阈下高职教育管理思考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逐步迈向稳定发展的阶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提高,重在管理,管理要速度,管理要质量,管理要效益。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高职教育管理对策。本文基于能力场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并从能力场的视阈提出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能力场;高职教育;教育管理

一、前言

自从人类迈进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国际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自身的管理。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高职教育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高职教育管理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为改善民生、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能力场理论概述

高等职业学校建构的教学情境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及教师、学生等在其各自的空间中产生自己的场。这些场能够在有序的控制下产生一种特殊的作用,而这种特殊作用又可以在老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物态。这种物态就是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情境以及角色是能力场的三大基本要素,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可以以触、味、嗅、听、视等已知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能力场这种无声的方式进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场的方式对其他的任何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例如,人们的爱心、善心能够产生亲和的场,邪心、恶心能够产生排斥的场,而好学上进的场往往是通过虚心来产生的,落后的场可能就是由惰性所产生的。对于能力场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不断提高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后天的系统性的修养和训练。挖掘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既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抽象的能力场来完成。

三、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现阶段,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完成,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因而其管理机构呈现出多样性,高职教育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单位、个人及院校自身。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府部门扮演者引路人的角色,使职业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监督和管理,高职教育处于有序、高效的发展状态,高职教育的规模、速度、数量等得到有效控制,各种教学资源也能得到合理利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职能进一步削弱,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了系统性、统一性与自律性不足等各种问题。

(二)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由于受到教育行政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也应运而生,所以它与经济发展机制和行政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改革与发展,但是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却是停滞不前。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的弊端便日益暴露出来。如缺乏系统性,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独立性较强,各学院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使管理系统受到约束;缺乏协调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职教育各个部门的沟通较少,未能形成统一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等不完善,制约教育部门监督与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高职教育资源管理

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资源,所以在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财政投资事项的,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领导和控制。在资源管理方面,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我国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这些院校对教育资源的要求随之增加。这样财政负担加重,财政拨款越来越分散,其教育资源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职教师大都来自人力市场,整体素质偏低,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基于能力场视阈下的高职教育管理对策

(一)宏观对策

1.树立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前提是要更新职业教育观念。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职业教育现代化与个性化理念,实现高职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在办学方面,充分发挥多主体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在管理方面,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地方的分级管理相结合;在运行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2.统一职业教育管理目标。职业教育管理若没了目标,便成为一纸空文。要实现对高职教育的有效管理,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通过职业教育管理,更加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教育目标的正确与否对职业教育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制定职业教育目标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人自身发展的因素。既要实现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国家教育总目标,也应承担起提高公民素质的责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因此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3.完善高职教育管理制度。在高职教育管理制度方面,我国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完善《职业教育法》使教育管理进一步合法性与制度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谋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能够取得新突破;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度,使高职教育朝着更加健康、快速、协调的方向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师资进行高效管理。

4.构建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明显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实行自主办学。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构想。推行校本管理模式,树立经营意识,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展校园文化管理,做到真正的以学校为本的管理。设置宏观管理机构,由政府宏观调控,由国家、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系统,政府研究机构构成。同时还要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发挥高职院校的价值。

(二)微观对策

1.优化高职院校行政结构。管理结构是管理活动的载体,对以能力场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对自身的行政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保证行政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样才能确保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教育行政结构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建立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使得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加强决策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提高高职教学管理的效率水平。此外还要注重对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和决策咨询组织的建设,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也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教学管理现象的发生。

2.整合高职教育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高职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力场模式下的教育模式也是要通过课程才能实现。高职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双能力为目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高职教育课程还要注重多元化,既符合学制改革的要求,也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样多元化课程才能发挥课程特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总之,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能力场的视角出发,就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指导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114.

[2]谭海林.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8):34-35.

[3]宫峰,唐春华.“校中厂”多功能平台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81-82.

[4]吴代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15):60-61.

[5]蔡永超.面向行业“校中厂”校企合作的探究与实践———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8.

作者:王利平 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高校行政教育管理创新思考

一、引言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进度,还对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高校整体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高校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思考如何实现教育管理的创新,才能使学校的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二、传统的高校行政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落后。传统管理制度的实效性相对落后,在越来越快的时代变迁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满足不了教育管理的各种需求。管理制度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各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出现交叉、管理人员应负的责任出现混淆、各管理分部门的沟通工作未做到位、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达不到要求等。教育部门对高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所以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失误,为高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阻碍。

(二)管理意识薄弱。在对现阶段的部分高线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育管理人员乐于在管理部门领导的指示下工作,完全为了以完成工作而工作,管理意识以及对管理的创新思想十分薄弱,在出现问题时绝大部分管理人员不会自主进行解决,而是等着管理领导者的安排。

(三)管理效率低。大多数高校的管理部门经常会采取增加管理人员数量的方式来达到提高学校的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在安排管理人员的工作时,尽量按照工作细化、全面以及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的方法进行,这种方法极易导致各分部门的工作人员之间缺乏开放性以及协调性,遇见问题时不会灵活运用各工作人员的工作优势。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会导致管理人员的消极怠工,还会使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标不得以实现。

(四)行政管理部分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大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的是具有分层特点的制度,最终形成类似金字塔的一种管理结构。在这个金字塔一样的管理部门中,各个管理人员理应各司其职,尽可能将各自的工作做到最好,但是经常会出现“办实事的人少”的现象,且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十分薄弱,在出现问题时,经常会发生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这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十分不利。

三、高校行政教育管理部门创新的必要性

现阶段社会的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型人才的教育基地,理应在高校之间具有形成更大的竞争,行政教育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效率是各高校提高自己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在现阶段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中,高校也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如: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个人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综合能力、如何提高学校在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力等,这些难题都需要高校管理人员尽快解决,而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创新,所以高校行政教育管理部门不断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四、实现高校行政教育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在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他的后勤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在为其服务的。

(2)以教育为大局。教育行政管理是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行政管理人员在熟知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及时关注学校的全局动态。就行政工作本身来说,因其较为具体、实际、繁琐的特点,很难做到让人人都满意,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

(3)服务至上。行政教育管理强调的不仅仅是高校各工作之间的协调,还要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具体来说,行政管理人员应当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努力做到脑、腿、嘴、手勤,能吃苦、能干活、能忍耐。

(4)以管理效益为目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培养结果,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以管理效益为目标,追求效率和公平兼顾,以公平为主。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以及个人素质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管理人员必须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入手,提高自己的管理意识,以学校的利益为首要考虑内容,积极承担自己所任职位应承担的责任。行政管理人员应做到遇事绝不推卸责任,认真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职务职能和辅导地位,端正态度一心一意为师生服务。在现阶段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管理人员必须意识到创新管理观念、积极学习全新的管理知识的重要性,真正学会灵活运用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并结合具有高效的高新技术进行管理,实现高校行政教育管理的创新。

(三)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效率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为适应激烈竞争力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部门对各高校的教育管理要求,高校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来提高管理效率,力求以与时俱进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理念来满足教育对管理的各种要求。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将学校中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方便师生对学校更多信息的查询等。

五、总结

高校行政教育管理是学校实现教育的重要保障,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实现管理方式以及理念的创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全铁.关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11(04):107-108.

[2]郑春梅.关于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1(11):107-108,154.

[3]黄华锋.关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42-143.

(作者:王昌民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第十篇: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对策

一、高等院校中党员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院校中对党员进行知识教育的难点

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党员的素质并不能得到保证,甚至可以说是参差不齐,高等院校中的党员通常没有积极接受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并且党员开展的活动也十分单一、偏政治化,难以调动广大党员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无疑是给本就艰难的党员教育与管理雪上加霜。

(2)高等院校中对党员进行管理的难点

高等院校并没有为党员教育以及管理有针对性的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导致后期无则可循,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工作就这样被搁置了。党员中的最高管理者也就是党支部书记对我国在高等院校中的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改革创新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导致对中央下达的文件精神难以进行原原本本地传达,党员的知识教育与管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文件上,而不是深入人心,这是根本没有效果的,只是单纯的为了做好表面功夫,敷衍上级,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二、影响高等院校党员教育及其管理改革的因素

(1)从思想意识方面来说

目前较为普遍认同的说法就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教育和科研,所以,众多高等院校对党员的知识教育与管理并不是特别重视而且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将注意力放到这一方面过。这就导致党员们对这种知识教育以及管理的重视度也不高,从而就造成了高等院校党员对教育以及管理的改革思想意识十分淡薄。

(2)从具体实践活动方面来说

党员们之所以不积极参与相关的党组织的活动,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活动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并且常常以会议的形式进行。所以为了使改革更为顺利地进行,我们就应该丰富党员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相关的体制机制,使得党员们在参与活动时更加投入和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育。这一过程应循序渐进,不宜过分追求形式的多样而忽略内容。

(3)从改革开展的环境条件来说

首先就是开展党员知识教育以及管理的工作时缺乏经济的支持。没有充足的专项经费,党员活动开展的场地、形式就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所以,高等院校开展对党员的知识教育以及管理的改革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其前提条件,也就是经费是否充足的问题。只有经费充足,改革的外在环境条件得到了改善,改革才能更好地推行下去。

三、高等院校中党员的教育管理创新策略

(1)科学确立大学生党员的具体标准,全面考察学生党员

首先是政治素养标准。理论的清醒才会有行动的坚定,思想先进才会有行动的先进,只有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才能不迷失方向。因此是否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大学生党员的主要标准,是党员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其次是日常表现标准。学生党员和广大同学朝夕相处,周边同学往往通过他们的为人处世、日常表现了解党组织,党员形象直接影响着广大同学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2)加强大学生党员再教育,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改革要与具体的高等院校的实际相互结合,就如同我们再改革中要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一样,在对高等院校的党员进行知识教育以及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时,首先可以通过传统的教育方法,如戴党徽、交党费、过组织生活等不断教育学生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其次是通过一些新颖的方式来唤醒党员的意识。

(3)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首先,加强教育阵地建设。通过整合院系的资源,成立院系党校,从而减轻学校党校的压力,集中精力为学校建设一支党性强、作风正的党员队伍,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骨干队伍服务,充分发挥党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育人功能。其次,加强和改进基层支部建设。目前,高校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传统的基层支部建设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利用“青年之声”等参与性强、受众面广的载体,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播撒党的种子,使党员之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自觉自愿的投身到党的怀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

作者:王珺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