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教育管理思考(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教育管理思考(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教育管理思考(3篇)

第一篇: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思考

【摘要】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程教学上,更应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活动,由此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水平,培养积极健康的性格情感。基于此,文章在简要论述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内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该管理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式,从而为当前的大学生管理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方式

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的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大学生在高校内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学说以及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历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导向。

2.人文素质教育管理

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即是对人文领域或者是精神生活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深刻理解人文思想,即对支撑人文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理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由此明确人文知识的形成规律。系统掌握人文知识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培养学生认识、理解、遵循由人文思想、人文方法所产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3.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目前,在校大学生往往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很少经受生活的磨炼和考验,由此形成了极弱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课程体系和组织结构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4.创新素质教育管理我国高校教育委员会在制订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明确指出,高校一定要培养学生至少四个方面的创新素质:首先是好奇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直觉和灵感;第三是要增强学生的注意力;第四是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定的自我发展、自我表达的空间和平台。

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的原则

1.明确组织目标与任务

(1)以增强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价值。

(2)要及时洞察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

(3)研究当代大学心理与个性特征,明确其知识需求情况和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

(4)统一规划、安排、协调高校内各个机构、各个院系、各个社团组织有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模式等等,明确各个机构的职责与具体任务,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方式和应当注意的问题。(5)制订系统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指标,包括日常考核指标和对各个机构实施的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估指标。

2.坚持主体责任制原则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组织应根据不同机构的工作任务,设置不同角色的领导者,比如机构总负责人既要明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系统掌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也必须具有较高的校内行政职务,从而能够有效地指挥、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由此顺利地在校内开展各项素质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对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组织下设的各个分支机构则应该设置活动组织型的领导者、课程研究型的领导者、专业监督与调查型的领导者等,由此专业化地完成该分支机构的工作任务。

3.坚持系统性原则

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其组织系统包括的分支机构主要有: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机构、现代大学生心理与个性特征研究机构、所在学校素质教育管理与规划机构(下设专业课程素质教育机构、选修课程素质教育机构、文体活动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等)、素质教育监督与评估机构等。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系统的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组织结构,专门进行相关的素质教育研究、规划、实施与评估活动。这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素质教育不流于形式,不是冠冕堂皇的装饰语。

4.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首先,要将学校内的学工部门人员、院系组织人员、教师群体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其次,学生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实施效果最具发言权。基于此,在构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模式过程中还必须将学生纳入进来,作为相关部门的成员,加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活动中来。

5.坚持独立性与专业化的原则

要想在高校内真正增强对素质教育管理的重视,所建构的素质教育管理组织就必须从相关的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运行的组织。一方面它拥有明确的组织任务和一套完整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它也必须形成系统的规则制度,包括组织的运行、管理以及相关的奖惩措施等。

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方式

1.梳理清素质教育管理与正常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在制订具体的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和应对措施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参考组织内提供的有关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评估、学生心理与个性特征方面的资料;另一方面也会听取各个部门领导、教师、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组织提出的发展规划和应对措施是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由此能够获得各个主体的理解,保证所提出的发展规划和应对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素质教育管理要避免受社会就业因素的单向影响

强大的就业压力成为摆在学校和学生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提高就业率,在帮助学生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校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由此获得充足的生源,成为各个高校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此情况下,包括专业课设置、选修课设置、校园活动以及其他诸多服务机构的活动等,都是以就业为目标来开展工作。当前,新建的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组织应当尽量避免受社会就业因素的单向影响,而造成管理内容的局限性。该组织应当综合考虑国家素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高校学生的就业现状、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特征等诸多因素,由此展开素质教育的评估、规划与实施活动,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3.素质教育管理应引入先进的评估技术

素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评估活动在了解学生的素质水平、心理与个性特征、素质教育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能够为制订素质教育规划和发展措施提供具体的参考价值。高校素质教育监督与评估机构应当注重量化分析的重要性,一方面引入先进的调研方法和调研技术,包括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情景实验、二手资料收集等,由此搜集到科学、系统的调研资料;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spss之类的分析软件来进行资料的统计研究活动,由此获得精确的调研结果。第三,素质教育评估人员还应当培养自己的逻辑推理和总结能力,即能够通过具体的、量化的调研结果推理出相关结论,供政策制订者进行参考。

4.素质教育管理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校内的素质教育管理活动也应当注重引入新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软件技术等,由此来提高组织工作效率。首先,组织内的各个部门之间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互通互联,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内部工作效率。其次,各个部门内要注重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和保存相关资料。

5.素质教育管理应构建系统的奖惩措施

素质教育涉及到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诸多内容,而且大都是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选修课内容设置以及校内外的文体活动来实现的。一方面依靠院系领导、老师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包括选修课的学习以及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等。如果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无法调动教师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也无法保障各项素质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丽坤:《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张德宝:《浅析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中国建设教育》2009年第6期。

[3]王义遒:《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10期。

作者:薛佳 单位:西安医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教育管理儒家入世思想研究

【摘要】儒家入世思想自形成以来,对中国的社会影响深远,对当今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本文主要从儒家入世思想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其现代意义以及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发,倡导大学生要具有实践精神和责任意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个人、家庭和社会利益有机统一作为价值取向。

【关键词】儒家入世思想;现代意义;大学生;教育管理

一、儒家入世思想的基本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让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人士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状态。经过一代代儒学人士的思考和完善,儒家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应该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儒家入世思想由此而形成,其基本内涵主要回答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问题。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汉代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天,就是指大自然;人,指人类。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回答了人的自然属性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人必须服从这个规律;二是人性即是天道,人类的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三是人类的理想状态是人和自然互相协调,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人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理的处世观。人生活在社会上,自然就需要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回答的正是人的社会属性问题,表达了儒家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和责任担当。修身是基础,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大学》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倡导的修身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是品德与才智结合,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人的品德和才智提高了,家庭也就和谐了、国家也就会治理好,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在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并处理好与家庭、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观。

(三)取财有道且寡欲的义利观。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要付出劳动,当然也要获取报酬,无法逃避面对钱财的问题。儒家并不反对取得合理的财物,但反对一个人具有强烈追求财物的欲望。这就是儒家在入世中的义利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承认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要取财有道,要通过自身的劳动取得合理的报酬。孔子曾十分朴素而坦率地承认了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性,“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1]二是倡导在利面前要寡欲,绝不能利欲熏心。《孟子•尽心下》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孝经》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俭用,以养父母”。三是面对义和利发生矛盾时,要重义轻利,甚至舍利取义。《孟子•鱼我所欲也》说“万钟(高位厚禄)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儒家入世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积极入世是一种实践精神。儒家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思想,是实用主义哲学。它所关注的是社会和人生,引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社会和个人价值。[2]儒家的入世思想不是空洞的理论,它是一种实践精神。入世思想的诞生就是实践的,儒学人士亲自奔走呼号,讲学布道,劝谏权贵。从“天人合一”的内涵来看,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丰富的物质资源,人需要通过实践向大自然获取这些物质资源,而且在获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既不能让自然主宰人类,也不能“人定胜天”。从修齐至治平的处世哲学来看,提高个人素养、管理好家庭、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都需要通过积极实践来实现。不实践,无法提高个人修养和才干,也不知道怎样管理好家庭。不勤奋工作,自然谈不上治理国家和社会,谈不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儒家倡导的义利观来看,取财有道的“道”就是实践的途径或方法,重义轻利或者舍利取义是在面对义与利的矛盾时的一种实践行为。现代社会同样需要通过诚实劳动合理合法地获取报酬,而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二)积极入世是一种责任意识。萌芽于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入世思想,承载着解救国家和人民的重任。儒家主张先完善自己,再去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负责,主张推己及人的责任传递。由于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人多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拯救苍生的济世之志,[3]这其实就是儒家入世思想影响下的责任意识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需要责任担当,对个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是一个人一生完整的责任清单。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中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承担了更多的国际责任,这是受两千多年儒家入世思想影响的大国的责任担当。

(三)积极入世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世界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理的处世观是一种人生观,取财有道且寡欲的义利观是一种价值观。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正好包含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对世界、对自然的认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世界观对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指导作用,人生观、价值观反过来又制约世界观。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体现的“三观”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个人认清人和自然的关系,就会积极地去改造自然、勤奋工作、奉献社会,但是又不会过度开发自然、破坏社会和谐;同时,人们对自然的改造程度和与社会的互动实践深度,又反过来影响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深度。

(四)积极入世是个人、家庭和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儒家信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利益的角度来看,是由己及家、由家及国、由国及天下的利益共同体。个人和家庭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安定,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实现需要每个人勤奋工作,需要每个家庭融洽和谐。儒家倡导的取财有道且寡欲的义利观更是直接表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取财有道表明了个人获取利益时必须符合社会规则与规范,寡欲即是通过节俭来为社会贡献利益、节约资源。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道义发生冲突时,选择重义轻利或者舍利取义,这其实也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社会道义可以看作是社会利益,只有先保证了社会利益这个大利益,才能进一步谈个人的小利益,这是儒家的价值取向。

三、儒家入世思想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一)既要注重理论学习,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体现了一种实践精神,这对当今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具有深刻的启示。学好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更重要。为此在大学学习阶段,一方面要努力学好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找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很多,不仅是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实习、调查是实践,在校内校外参加勤工俭学、协助老师做好一个课题的调查访谈、组织策划一次成功的文体活动等等都是实践。实践无时不有,实践无处不在,重要的是一方面大学要在专业计划里每学期都有固定的实习实践时间,并且精心组织好每次实习实践;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投入到实践中,把实践当作自己增长才干、处理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需要应聘者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作为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怎么办?那就靠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经验。

(二)培养责任意识是当今大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当今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宠爱,自己独立处事的机会较少,导致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学习不够主动,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淡薄的责任意识不利于大学生成长,不利于他们走向社会。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当今大学教育不能忽视的“必修课”。肩上有责任,才能积极进取,才能忍辱负重;身上无担当,容易不思进取,容易得过且过。古代儒家的责任是为国为民,当今大学生的责任是什么呢?首先是要为自己负责。自己所做的一切最基本的是要对得住自己,自己不为曾经的选择和作为后悔。其次是要为家庭负责。父母抚养我们成长不容易,不做父母的大学生很难深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与期望,孩子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就是家庭的全部,所以大学生的所作所为还要考虑家庭的因素,要对得起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第三,更高层次是要为国家和社会负责。当今大学生为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意识比较淡薄,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和家庭。其实国家和社会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安定的学习环境,我们要有感恩之心,要有报国之志。报国之志不一定是干大事,作为学生,现在勤奋学习,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踏踏实实地工作,为集体、为国家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也是报国。古今中外,但凡是有所成就者,无不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的。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入世”。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三观”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一直影响到现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元化。当前部分大学生为了将来的“成功”,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片面强调人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完善,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技能娴熟而思想道德贫乏,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诸多问题。[4]有的大学生很聪明,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在“三观”上有些问题,走向社会后无法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学,甚至走了歪路。有的学生在上大学阶段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来指引自己的行为,大学几年下来一无所获,成了“混文凭”的典型。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大学是树人的重要场所,而树人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个人、家庭和社会利益有机统一是当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往往反映他的人格倾向,价值取向的合理化体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当今大学生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应该把个人、家庭和社会利益有机统一作为价值取向,不能存在明显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一味强调自我价值,而忽视了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对家庭和社会无益,最终对自己也无益。个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个体性和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的。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在有利于我们处理好个人和家庭、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有利于个人的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3):9-12.

[2]李芳娟:两汉人名的“字”与儒家思想[J].西安社会科学,2009(3):113-119.

[3]万薇薇:论谢应芳的入世思想[J].文教资料,2012(6):12-13.

[4]林贵东:孔孟儒学修身和入世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大理学院学报,2011(1):39-42.

作者:葛传兴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指导下大学生党员管理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生力、主力,在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方面起到了愈加重要的作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就越来越明显。如何培养和培育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服务

大学生不仅是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大学生党员在这一群体中受到了学生、学校的认同,更成为大学生的骨干力量,是我国最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开拓者,是我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更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积极维护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依靠力量。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努力搭建大学生党建平台,积极稳定的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一方面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不断的提高学生及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大学、社会、国家提供发展和进步的后备力量。是事关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党员是“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五大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需要一方面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国家发展的动向和动态,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强烈的关注欲望和关注度。善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通过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实执行科学发展观,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建设五大文明的目标。

(二)大学生党员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我国新一代的技术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新鲜血液,大学生是党组织的重要发展对象和重要源头,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示范群体关心着共产党事业的长远发展,更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中国梦的实现。

(三)大学生党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

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加强,有助于稳定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的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是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不仅担任着社团干部、班级管理干部等职位,另一方面承载着学校管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在学生管理方面也承担着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党员与学生的贴合度比较高,如果学生党员的政治立场足够坚定,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学生党员简直共产主义的信念;如果学生党员能够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自己,就可以帮助其他同学排忧解难;如果他们牢固的践行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他学生就可以切实的收获对学生党员的认可和认同;如果学生党员学习优秀,就能够推动其他同学努力学习,积极完成学业。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对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大学生党员既是党员又是学生,所以有着学生认识的局限性,他们和大学生一样有着知识缺乏、理论素养低、眼界不开阔等问题。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有着一定的抵触情绪。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学生身份,容易把自身与普通学生相互贴合,自身理论自觉不强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理论培养往往重形式而轻内容,部分高校党员理论学习内容缺乏新意,方式呆板,程式化。很多学习生活都是依据上级党委进行安排,学生党员一味的听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重大会议精神,而忽视了个人对理论的认识,读取文件、读文章、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大学生青年个人发展和年龄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教育、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管理不严格

当前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不够健全,管理宽松,一味的考虑发展,忽略了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忽略了大学生入党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从加入党员后,学生党员开始走向下坡路,无法完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个大学招生规模在不断的扩大,高校发展党员更要从党员数量的发展向重视党员质量方面转变,面对难度越来越大的考察工作,更应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建立起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创新机制。

(三)高校党务工作建设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学里,从事党建工作的尤其是担任学生支部书记的一批人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他们刚刚进入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是有朝气的年轻人,他们与学生党员有着相差无几的年龄、兴趣爱好,他们有着自身特有的条件去接近大学生,对学生的认同感和影响力极大。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着学生身上的共同点,政治(理论)功底不厚实、党性修养不高、工作方法上的稚嫩等不足也非常明显,在工作中存在过分考虑学生个人因素而忽视了工作方法的情况,在自身价值观和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层面上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属于党员党建管理的发展上升阶段,会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大学生党员是在当代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下长大的,是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步步走着埋头苦学的道路走过来的,进入大学后势必会对自己要求逐渐放松,从学校到社会的步伐走得依旧不够稳健,缺乏生活阅历的大学生党员没有经历过复杂的政治斗争进而忽略了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造成部分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淡化,政治敏锐性退化。面对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难免会陷入错误的政治观点之中,缺乏为人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改革方略

(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础,建设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的基本构成就是大学生党员和各个基层支部书记,这些基层的负责人大部分是辅导员岗位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和基层学院党委书记相比他们工作年限较短,经验不是很丰富,面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纷繁复杂而又细致入微的工作可能还不是特别得心应手,不仅欠缺理论学习更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相反,在大学的党务工作者中,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岁数较大,与党员中新鲜血液相差年龄较大,对新鲜事物接受较慢,凭借多年党建经验进行党组织工作,无法实现新媒体和信息网络手段和党建的结合。而且一些基层党务工作者并不专职执行党务工作,还有繁重的课业工作、课题工作和兼职工作,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难以全身心地投入之中。所以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规范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成为大学生党员建设的必然。

(二)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为理念,制定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方向

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为理念,制定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方向就是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为理念拓宽党员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把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公开化,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着重听取学生群体的意见、听从学生党员的意见,尤其是在党的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中着重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沟通和应变能力,确保每一个党员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得到党员和大学生群众的支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新方向。

(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规范,凝练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持续了很久,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又面临了新的指向,尤其是在“微时代”突飞猛进的影响下,新微载体的承载下,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的道路上呈现了优势和劣势的两极分化,对象、形势上等都比以往的工作更加的错综复杂。“传统思路—传统媒体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时代微载体”,工作的两种模式彼此之间互相交融,相辅相承。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作为国家人才的培育基地,就要把新时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微时代”视野下去考虑,这也是目前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强烈需求。

参考文献

[1] 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30-31.

[2] 王倩.“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

[3] 侯宜辰.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作者:韩霄,张艳霞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