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拓宽教学研究路径,培养教师教学反思意识
1.组织开展专题文献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教学理念
组织开展专题文献研究,可以是围绕时下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亦或是围绕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广泛性探讨。利用群体的力量督促、带动教师们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献学习,立足于实践,进一步促进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应多鼓励教师积极查阅教育教学理论文献,关注教育改革热点,为指导教学做足准备。“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杯水,就得自己先有一桶水”。教师应秉承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不断接受并探索新的知识充实自我,做到及时更新,如此一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既符合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也迎合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特征。而学校正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最大推动者,有着无可替代的力量。
在现实教学中,若教师不进行教学反思,便很难发现自己是否存在过失。学校为此可以搭建课堂观察平台,给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直观地、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根据对国外教学反思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到,杜威曾将反思活动划分为“不确定”与“探究”两个阶段。在他的描述中指出,前者是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等思维活动的状态,后者是为了找寻解决、突破前者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探究行为。也就是说,当教师不确定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时,会呈现出各种怀疑、困惑、焦虑的状态,而教师的教学反思就是为探究这一不确定而存在的。而学校应尽量为教师提供探究的条件,帮助教师消除怀疑、困惑及焦虑。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微格录课为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观察平台,让教师在录制结束后去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分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掌握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可见,一旦课堂教学观察平台搭建成功,将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够及时确定偏差之处,从而作出调整。
3.构建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一种建筑在自身之外而对自身进行批判与观察的能力。他主张将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行为实践紧密结合,从多种角度来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情境,而后根据动机方案来把握自身的行动及其产生的结果,最终得以矫正不良行为,促进问题的解决。教师们知晓教学反思对其教学的帮助,并认可教学反思的效果。教师们愿意将自己摆在求知者的位置,有机会就会去听其他同事的课,并且也会请他们来听自己的课,为的就是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并记录下来,方便指导日后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为何反思”,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形式,无实际意义。那么此时,学校需要构建一套良好的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以激励教学反思效果好的教师继续保持,而鼓励和劝勉认为教学反思效果差强人意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例如,可以在观摩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反思效果的评价系统,在讲课与评课中寻求进步,利用观摩他人课堂教学来促进自身思考,填补自己专业知识的缺失。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学反思亦是如此。单一的教学反思理论是必然不会被教师所接受的,而单一的只存在于实践中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反思同样是受困的,这仅仅是经验而已,并非真正的教学反思,只有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经验才能对后续行为发展提供可靠参考,进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1.加强教学反思理论指导,促进解决教师教学反思困惑
在对于教师教学反思这一问题上,需要学校给予的不仅仅是高度的重视和制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教师用以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理论与方法,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发挥。教师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批判的视角考察自身行为,以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或肯定或否定、支持与强化、思维与修正,促进其教学效能感不断提高的过程。有的教师并不了解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方法,不知如何展开教学反思,也有教师不知何为教学反思,也不知为何要反思,且自身不关注教育理论,导致教学理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为此学校应注重、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的理论指导,消除教师关于教学反思的疑虑和困惑,以较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其实践,实践才更具科学性。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消除疑问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营造教学反思实施氛围,提供教师践行教学反思机会
教师这一群体是社会中众多群体中的一员,而教师个人则是存在于教师群体中,且离不开周遭环境而独立生存的个体。环境决定着教师发展,决定着教学反思的实行。在教师教学反思主要困难的问题上,群体间的相互暗示及作用又是不容忽视的,它既可以暗示事物向积极一面发展;反之,也有可能暗示事物朝向消极一面发展,这就是环境、氛围的重要性,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此时,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职权,在教师群体中实施干预,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反思实施氛围,使教师间互通有无,互相观摩,同事间不再“闭门造车”,以致使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教学反思群体中去,使原本认可教学反思的教师多了践行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机会,也使不认可教学反思的教师有机会认识教学反思,最后投入到践行教学反思的队伍中去,进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作者:宋辉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