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实践问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因为主客观原因,很多一线教师反映素质教育难实践,这也是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教育本身的规律来说,素质教育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我们理解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目前的状况是德智体美劳做不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提高,现在依旧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精神要求,教师如何在目前教育大环境下和新科技下,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拿捏好呢?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实践;互联网;新媒体
有的老师会说,国家教育形势是这样的,不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教师的过错。无论国家,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家长都在“忙活”应试教育,因此,教师身不由己,自然被卷到这股洪流之中。不是不教,是没法教。看似是一个正当的理由,实则站不住脚。先不说国家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及各方面的趋势来看,素质教育也是势不可挡,教师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很多教师认为素质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栽花花不开,上面没要求下面就没作为,素质教育流于一纸空文。难道真的那么难实践吗?其实,只要转变一下观念,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还是大有作为的。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很多老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意味着荒废学业,到最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甚至哪样都没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是我们所说的尽情“娱乐”,它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协调发展。现在大家强调德智体美劳,最多的就是,练习“智”(考试),而忽略其他四个。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几个结合起来。如果说要绝对的让每位教师一定要实现素质教育,可能对于任何一个教师以及教师本身的专业来看,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呢,这也是每位教师响应时代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也是一种机遇。比如德的培养,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知识,本身就有教育的目的,每个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养成自身品质的好机会,就看教师如何把握。是单纯的讲课文灌输还是把学生引向大自然亲身实践,是通过干巴巴的文字还是通过调动听说读写的各器官,这都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如果创新得当实践得好,在“智育”的课堂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德。再比如体美劳这三者,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影响实现。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时,一定要采取“有意义的劳动”,而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一种“刻骨铭心”。通过角色换位角度,通过社会调查,通过名人访谈,讲座,学生本人实践参与,真正让学生了解劳的意义,从而自发的自愿的热爱劳动。
二、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的力量,重视新事物新观念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深深改变了生活等各个方面,互联网几乎涉及到了每个领域,教育这块也不例外。当前阶段,国家正在实施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十三五规划也涉及到,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励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互联网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功能。当前,微博、微信、空间,是社交媒体的主流,充分发挥主流社交媒体的作用。要理解并学会接受新兴事物与观念。“互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它的影响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素质教育就不见得有好效果。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和私人号,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制订“任务式”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有关“学习正能量”的一些东西,并分享心得。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一起达到共识、共享。对教学和老师而言,通过社交软件,意味着师生之间距离缩短,是对话和参与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精神的氛围。对于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放开,个性的彰显,自由的解放。教师进行了角色的转换,达到了专业的成长。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理解时下的新兴观念,素质教育是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联系网上的最新消息,避免传统式空洞的说教,要用活动、案例、动画等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出来。同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互联网操作技术,减少与学生之间的“科技鸿沟”。我们说要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但不要过度的倚重,互联网分为好多方面,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和分寸要把握好,不排斥,但也不能一味的沉浸其中。
三、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个性”的协调发展
这里所说的心理个性,指的是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个特点是学生本身的符号,是其他学生不具备的。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心理上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学业问题,中学生现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步发展,社会阅历增加,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网络多面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等方面,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心理上的困惑。针对学生的“心理个性”,教师可进行针对性的疏导,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让青少年了解成功的实质,而不是把虚拟世界的“成功”认为是人生的“成功”。另外教师要重新树立新的“教师威信观”,从科技掌握上,从传统的说教上,内外兼修,从而扩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教师应明白,与其成为学生的教师,不如成为学生的益友。教师不仅需要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也要了解群体的心理状况。要建立双方反馈机制,评价机制,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比较崇尚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学生们更愿意与教育主体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他们不喜欢传统的灌输式培养,而希望接受一种互动式培养“,润物细无声”的接受知识,在快乐中学习和接受知识。但是需要注意一点的是,教育的对象虽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教育者的权威在被逐渐淡化,虽倡导“平等对话”,但是教育者不要误入“教育顺从”的怪圈,这不仅不合理,也不现实,反而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不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化或摒弃教育者的主导性而放任自流。相反,在多元信息和多元的世界观人生观下,更应该引导学生心理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主导”寓于“引导”之中,让素质教育真正的发挥作用。当然,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一般是指在基础教育完成之前,通俗易懂的理解就是上大学之前,也就是从接受教育开始到高中毕业这个时期(本文以这个为标准)。大学是一种自主的,是一种更加专业的学习与思考。在高中阶段或高中阶段以前,虽说要发展学生的素质,但不是就不需要“智育”(学习)的培养,而是合理分配比例。好的老师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教师在素质教育这块还是大有作为的,无论学习成绩好坏的学生,都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属于他自己独有的成功。
作者:邵佰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