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学改革方向研究(10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教学改革方向研究(10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教学改革方向研究(10篇)

第一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相比一般的技术课和理论课,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是比较复杂的,其教学方式也与一般课程不大相同。一直以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都是各大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也需要改革。文章分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并对其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经过了长年的发展,成为目前就业的热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如今的艺术设计专业非常受人们欢迎,但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理论、方向和目标都不够明确,教学模式也不够完善。所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使专业特色能够适应地方产业的发展。

一、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给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深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体系。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慢慢跟上了艺术设计教育领先国家的脚步,很多高等院校拥有优秀的师资和先进的学科建设水平,从而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设计人才。虽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院校参考国外前沿的艺术设计教育信息确定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此外,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比较老套,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式和观念比较陈旧,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这就导致艺术设计类课程没有得到合理设置,没有统一的教学体系,教育教学模式落后。一些院校的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比较擅长,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一些新开设的专业培养目标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强。高等院校必须对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同时根据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员的要求培养人才,使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

1.课题的选择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课题,整个教学过程能否成功是由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决定的,同时它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课题的选择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练习,一种是项目。而具体课题如何选择,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决定。教师选择的课题必须与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相符,难易程度也要在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评价课题的标准要比较明确,要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同时,评价课题的标准要符合实际情况,还要科学可行,具有创新性。由于艺术设计教育的课题设计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所以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并且具备敏锐的导向性和观察力,要加强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变化,带领学生寻找新灵感和新事物,使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若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对课堂练习内容进行设计。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堂练习内容进行设计,同时,课堂练习内容要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由于课堂练习是学生之间的学习,教师需要掌握好评价和对比的尺度,要根据各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确定不同的练习计划,使课堂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缺点,让学生扬长避短。打造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

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就是创造能力,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由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设置实现的。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借鉴国外的经验,没有意识到西方艺术文化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差异,导致艺术设计教育并不符合国内的教育管理制度。所以,高等院校必须调整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教育特色确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根据办学理念和目标形成的知识结构建立课程体系,从而创造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的课程也要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并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校外,使学生能够面向社会发展,成为创新性艺术设计人才。

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决定了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体制进行改革,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振中,胡晓芳.新教改形势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方向的探讨.美与时代(上),2011(6).

[2]李银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关于我院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1(1).

作者:郭敏 单位: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可行性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舞蹈已经成为人们锻炼身体和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舞也成为大众流行的一种舞蹈。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舞蹈类专业课,以沿袭并创新我国舞蹈艺术。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舞蹈教学中引进现代舞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指出了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引进现代舞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现代舞;教学方法

我国各大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基本上都开设有舞蹈类课程。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的主干课程或者是其他专业学生的重要选修课之一,舞蹈教学在现代化大发展及教育事业改革的过程中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发展,而一些国外的现代舞的流行对于我国舞蹈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舞蹈教学作为艺术类学生的重要课程,对于艺术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更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可以说舞蹈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须的基本功,是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舞蹈通过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变化,能够向观众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与信息,给人以陶冶和情感升华。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的现代舞的引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

一、引进现代舞的效用

(一)充实学生的思想现代舞的表现形式

往往比较随性和活泼,因此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也应当不断汲取先进的舞蹈技能,充实自己的思想。现代舞的主题和动作风格多样,而且没有十分特殊的场所及服饰要求,因此,可以不受时空的约束自由的进行舞蹈创作和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舞蹈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的思想视野,激发了其思维广度和想象力,让学生的思想更加丰富、性格更加的开朗和活泼,彰显个人魅力。

(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舞蹈顺序的重复及动作的拼合,节奏的更迭都会使得现代舞具有不同的感情。现代舞的律动性和节奏感较强,因此学生可以对现代舞进行场景、表演方式分析,并创新的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与表演,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通过舞蹈放松自己、展现自我。高校舞蹈教学中,现代舞能够以其创造性和灵活性较高的优势,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展现。学生通过对不同舞蹈动作的整合与创新,融合成为新的舞蹈表现形式或者舞蹈内容,学生也能够自主的加入到舞蹈创新中,激发自己的思维活性,舞动创新。

(三)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大多数人认为,舞蹈课程只需要不断的实践和训练就可以完成良好的舞蹈效果,因此有些学校过度的让学生们在练舞房中持续不断的锻炼,以提高舞蹈教学水平和学生舞蹈技能。其实,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但是往往忽略了基本和必要的舞蹈知识的掌握与积累。笔者认为,融入现代舞,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舞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对舞蹈知识有更多的体会,而且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知识。现代舞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舞蹈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促进舞蹈创新,学生舞蹈知识素质也会更高。

二、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引进现代舞的可行性

(一)引用现代舞的自由舞蹈理念,开发肢体动作

自由是现代舞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很多的现代舞中,我们也能看到舞者的自由与洒脱,而且现代舞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创新表现,人们不需要多么华丽的服饰,也不需要挑选舞蹈时间,节奏感来了,随着音乐就可以舞动起来。然而现阶段的舞蹈教学中,很多大学舞蹈老师都喜欢手把手的教学生完成指定的动作,并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舞蹈,极大地禁锢了学生开放的思维,学生的创造性难以展现。因此自由舞蹈的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开发相关的肢体动作,让舞蹈更具有自然的感染力,带动更多的舞者和观众参与其中,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舞者的内心情感,丰富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动作,推动了现代舞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二)引用现代舞中思想引导理念,解放学生思想

思想引导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的体现,舞蹈动作都需要学生个人来完成和表现,但是除此之外,学生的情感和表情等也是对思想的引领和解放。相较于我国传统舞蹈,现代舞更加注重对节奏的感知、舞蹈动作是否到位和动作幅度是否合适等等,这些都是现代舞蹈的思想和魅力所在。因此,高校舞蹈教室应当在实际舞蹈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化的经验、情感和态度,让现代舞更富有活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舞人合一”的思想深度,动作到位,思想解放,舞蹈内涵浓烈。

(三)引用现代舞的奔放舞蹈理念,教学方法融合

奔放是现代舞区别于传统舞蹈的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在现代舞自由的基础上,引入奔放的舞蹈理念,能够打破传统舞蹈观念对现代舞蹈产生的影响,灵活的选择并融合最优的教学方法,否则将会影响到现代舞的鲜明与奔放。在实际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对舞蹈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而奔放的舞蹈理念,实际上也帮助人们对不愉快的问题的一种宣泄。因此,引入现代舞能够丰富人的理念和思想,而且现代舞也能够促进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形成灵活、自由、奔放的现代舞蹈。

三、结语

高校进行现代舞教学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其无论在提升学生整体素养,还可以在培养学生舞蹈感觉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都能够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审美等等方方面得到提升和优化。教师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和手段,让现代舞教学与当前的高校舞蹈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从学习到更加广泛的知识,让传统的舞蹈教学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欢.新时期高校现代舞的教学方式探讨[J].才智,2011,23:263.

[2]邓少珂,阳耀玲.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现代舞教学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6:139-141.

[3]张健.高校开设现代舞训练课的必要性[J].艺术教育,2014,01:125.

[4]马春靓.情景化训练教学模式引入普通高校现代舞教学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1:60-62.

作者:刘声超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第三篇:高校物流实训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现状,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新设想。

关键词:物流实训;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迅猛,物流产业也随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这一发展也加大了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较多大学和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满足社会和企业日益增长的专业型物流人才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它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具有熟练的物流操作技能和过硬的理论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整套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外,要更加关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1]。要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并且满足社会需求物流专业型技能人才。

一物流管理实训教学的特点

(一)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加强教学环节中的实训教学。目前许多大学和学院在整个物流实训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并把其作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点。正是因为物流实训教学的重要地位,国家和地方都加大了物流实训的投入以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和改善。

(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流实训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大学生学习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实践所储备的,这就要求在实训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在今后就业过程中获胜的几率。除此之外,实践能力的提高来自于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相应的岗位、物流的设施与设备、物流作业流程的实训,使其对以后所要从事的岗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以及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实训教学的可操作性

物流实训教学是物流管理这个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目前社会上的物流企业有一套相应的流程和操作规范,虽然不同的企业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核心内容是相似的,这就给物流实训教学的内容、流程以及操作步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为物流实训教学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支撑。在设计物流整个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企业实际的运作情况,来保证整个实训过程的可操作性[2]。同时物流实训教学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和规范性,明确实训的目的,使学生在实训以后能够直观的从实训过程中了解各个企业的操作流程,从而达到预期的实训目的,提高学生对物流企业的认识程度和实践能力。

(四)实训教学形象具体化

物流实训教学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整个实训操作过程的流程设计是从易到难,从一不熟悉到熟练;从一开始时的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到后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所以,在物流实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进行实训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学生不理解的和容易犯错的方面要进行多次重复训练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在整个物流实训过程中采用形象具体化的实训方法,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相应的知识点。

二物流管理实训教学的现状

(一)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低

物流这个行业正在从传统的模式走向与国际接轨,这种情况就使得物流企业对相应的专业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国际化的物流设备使用技能。我国目前对物流实训教学主要还停留在对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或是简单的对一些物流设备进行操作。这就没有很好的发挥现有物流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对物流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融合。

(二)物流实训教学的专业教师稀缺

物流实训教学的设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除了投资购买一定的先进设施设备和系统管理软件外,还有一个不可以忽视的因素就是高水平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物流管理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门比较新兴学科,它的很多理念、方法以及理论大多都来自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而目前,我国的物流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这就造成了从事物流实训一线教学的物流实训教师的缺乏,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在我国现有的基础上去融会贯通国外的一些知识,以适应我国现有的国情,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训教学,为我国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型技能人才。

(三)物流实训教学没有达到真正的综合化

物流实训教学的步骤一般是先从基础开始,然和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基础实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物流管理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要点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而在学习完基础的实训知识之后,往往不能够很好的将其进行综合,虽然目前实训的教学过程中,在基础实训之后会有一定的综合实训,但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机械的重复教师所做过的动作而已,根本就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是否可以采取其它的操作方式,这样的实训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基础的实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设想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会逐步加大,同时对未来高层次专业型物流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全方位加大课改,提高物流专业群课程的教学质量,尤其是物流实训教学的质量来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一)提高物流实训教学的课时比重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训教学为辅,然而要培养专业化、高层次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加大实训教学改革的力度。对于物流管理这个专业来说,职业化技能训练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体现整个物流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它对物流专业大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流实训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但是要达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要求,除了相应的硬件条件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大物流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使物流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课时比例达到1:2,甚至是1:1。

(二)变革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流程

目前物流教学体系中一般采用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即使有些学生上课时记住了相应的理论概念,但由于对其内容的不理解,将会很快遗忘这些知识。在未来的教学体系中可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可以在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之前安排一定的实训课程;或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在上课的前几课可以安排一些实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易懂地理解相应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的课程学习,积淀较好基础。

(三)整合师资,提升物流公共实训基地利用的效率

物流公共实训基地是一个可以为一定区域内所有学校提供实训的场所,物流公共实训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并且能够避免同一区域内学校购买相同的设备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然而,目前我国物流公共实训基地的建立并不是很多,当前已经建立的公共实训基地利用效能也不是很高,这就要求我们迫切提高物流公共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除此以外,物流公共实训基地往往是建在这一区域中某一所学校内,其教学模式一般是根据这所学校的特点所设立,具有一定的单一性。物流公共实训基地的利用不能单单从设备是大家共同使用这一概念来界定,而需要将这一区域内所有物流专业教学教师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整个区域内的物流实训教学水平。

(四)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

物流实训教学的另一目的是为了培养实践型的物流专业人才,但是现代物流设备和物流管理理念日新月异,这就需要高校和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物流专业大学生提供校外的实训基地。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更新物流领域的新理念,进一步地了解今后从事物流工作岗位群的要求。其次,随着物流行业的壮大发展,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倾向于既有实践能力,又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大学生。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或开发各种资源,校企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降低企业对人才二次培养的成本。再者,来自物流企业的教师,能够为物流专业的大学生们传教一些学校里学习不到的一些知识。此外,校内教师通过与企业的接触,可迅实了解物流企业发展的新行情,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更能贴切及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建丽,张念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区域开放式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30-32.

[2]刘圣春,白斌丽,袁泓.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企业认知实训教学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99-101.

[3]钟静,易灿.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2(5):9-11.

[4]张玉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经贸实践,2015,(7):194-195.

[5]堵有进.依托职业院校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3(23):51-53.

[6]刘鹏.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所面对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7):274-275.

作者:顾明国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校声乐教学改革途径

摘要:本文中笔者首先较为深入的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影响因素,进而结合高校音乐教育实际,提出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措施,对于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影响因素;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成为从培养精英人才转为了大众化教育,高校规模和数量都在增加,而其中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教育,特别是一些艺术类院校或者是高校音乐系部都有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声乐的发展。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声乐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教师专业能力差、学生生源质量下滑、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等,因此,亟待对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进行分析,以期寻求相关策略,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发展。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影响因素

(一)教师专业能力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师资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声乐教学水平的一大问题。声乐学科本身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就较强,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艺术创作性和想象力。而如果缺乏专业的和富有创造力及艺术美感的教师,就难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声乐艺术指导,不利于学生声乐技能水平提升。高校一般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教育”能力,而不对专业的声乐知识做出过多要求,但是教师仍然轻视“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歌唱或表演技能。而且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化的声乐知识结构的构建,影响其综合音乐素质提升。

(二)学生生源质量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由之前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很多之前“不够格”的学生也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对于招生的标准要求比较低,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日常基础知识不扎实,而且相对于普通文理科招生而言,音乐类招生的录取分数线不高,且大多数的学生声乐基础薄弱,而且没有必要的天赋,尤其是在音乐演唱、乐器使用、声乐感知、艺术创作方面能力都普遍不高。学生的生源质量难以保障甚至出现下滑。

(三)课堂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很多教学内容还十分落后,而且声乐教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和审美素质,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高校在声乐教学时还是遵照西方声乐价值为准,不重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与传承,比如戏曲唱功或者民族美声,还有些高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了学生“不中不洋”的声乐素养困境。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一)注重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

现阶段我国高校相关课程教学往往“同质化”现象严重,同类课程基本上使用统一的授课教师,课程授课内容也基本没有多大不同,这样的声乐教学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难以真正转变为准音乐教师,不利于学生就业与长期发展。比如,声乐教学与声乐表演专业,两者之间就有很多交叉课程,很多教师没有充分把握两者之间的本质,以至于在声乐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因此,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比如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有声乐表演教学,又应当有教育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有“音乐教师”的意识,并主动转换角色,并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做老师”的机会,促进教学融入。

(二)注重基础音乐理论教学理论

基础教学是声乐教学的根本和基础,特别是一些学生基础声乐理论知识不足,也就难以提升其音乐实践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比如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趣味的乐谱、图片、音乐动画或者视频等创设基础知识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并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笔者在音乐教育新生入学后就通过加强声乐技巧课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声乐技巧,诸如在声乐表演时的气息调整、演唱器官原理和音乐咬字发音标准等,为后期声乐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另外,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声乐知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声乐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比如通过展开学生声乐表演比赛来提高学生表演的胆量和心理素质,以及他们对舞台的控制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综合水平,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教育”技能。

(四)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的展现声乐特色,避免了传统单一的只能靠看乐谱和听乐曲来学习声乐知识。比如多媒体教学形式就丰富了声乐教学资源和内容,吸引力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乐基础,在多媒体教学中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优秀的声乐技巧和舞台表演经验。教师还可以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查找世界有名的声乐曲目,并对其进行欣赏和学习,不断熏陶自己的音乐美感。

三、结语

高校音乐教学专业声乐教学的工作绝非想象中一蹴而就,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教师进行摸索和探索。只有教师对声乐教学不断进行研究和探寻,寻找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才能够真正推动声乐教学的发展,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声乐练习的关键点,才能够让学生的声乐学习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彭勇军.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126-127.

[2]吴姿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4,03:54-55.

[3]张馨尹.浅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赤子,2014,16:96.

作者:卢亮 单位:新余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第五篇:高职药物分析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根据高职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在药物分析教学实践中探索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改革

药物分析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也是整个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开展药物的分析方法,围绕药物及其制剂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来研究药物的质量,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一门学科。教学方法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药物分析的基本技能和强烈的药物质量观念。由于该门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和药剂学等知识为基础,教师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涵盖面广,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现状,如何创新教学内容,改进药物分析教学效果,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药物分析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1优选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高职学生对高深理论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基础较差学生更是有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以力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必要、够用”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药物分析技术和操作能力为重点,结合药学专业资格考试要求,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对于占较大篇幅的十大类典型药物分析,应以“药物结构—性质—分析方法”为主线,紧扣全面提高药物质量的主题,以现行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方法为基础,有选择有详略地讲解,适当删减教材中介绍的十大类典型药物的数量,缩短在药物检测的规律性教学中所耗费的课时。

2采用案例式教学

增强学习主动性药物分析研究对象是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药物质量安全案例比比皆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药物质量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更好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目的。例如讲解药品质量重要性时,可以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如安徽华源欣弗事件、齐齐哈尔第二制药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等,引发学生对药品质量重要性的共鸣;在讲授维生素C性质时,插入饮食禁忌“虾与维C同食产生砒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该说法的理论依据是因为维生素C有还原性,可以将虾中的五价砷化合物还原为三价砷化合物(即有毒的As2O3,俗称砒霜),提高学习效率,并与学生对该案例发生的可能性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也可引入具体生动的药物发现史及现代应用的科普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维C的发现、瘦肉精与盐酸克仑特罗、冰毒与麻黄碱关系、生物化学家杜马克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好莱坞影星梦露之死与巴比妥酸等等。

3创新教学模式

改善教学效果在传统课堂中,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多媒体课件内容尽可能简洁精炼,辅以Flash动画和视频教学,结合简单易懂的口头讲解、板书,避免长篇大论,给学生耳目一新感觉,减少课堂中的疲劳感。此外,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引入药物分析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师将教学视频或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和查阅资料,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和交流学习体会,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将以往填鸭式传授知识方式转变为知识探究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

4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药物分析课程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实验课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掌握好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在传统实验教材中,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甚至实验现象都描述得非常详细,学生只要照搬照套即可完成实验。这种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为了改革和强化实验教学,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校本教材《药物分析实验讲义》,在原有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开设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时纠正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并能正确撰写实验报告。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科学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5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法

依照“面向岗位技能,面向资格考试,面向人的生命”的教学方针,参照药物分析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上进行了改革,采取“总评成绩=形成性考核×40%+终结考核×60%”模式(形成性考核=作业×30%+学习态度×30%+学习过程×40%,终结考核=理论考核×50%+技能考核×50%),将理论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参照资格考试的模式,建立题库,采用标准化试题模式,组卷系统根据命题方案随机抽题组卷,各个试题彼此独立,扩大知识点的覆盖面,从而使试卷达到最佳的标准。还应根据药典、教材和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更新,及时维护修订的试题库,实现动态管理,保证试题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孙莹,吕洁.药物分析[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马廷升,朱兰翠.树立药品质量意识加强药物分析教学[J].药学教育,2005,21(4):31-33.

[3]刘彩红,李玉琴,齐永秀,等.提高药物分析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85-86.

[4]陈肇娜.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学探讨[J].海峡药学,2015,27(5):253-254.

[5]梁可,张新忠,王璐.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实践——以维生素C的质量分析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3):55-57.

[6]吴怀恩,甄汉深,韦志英,等.《药物分析》理论课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3):134-135.

[7]徐乃玉,张健,谢洪平.翻转课堂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55-156.

[8]韩清娟,张惠静,张梦军,等.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170-1172.

作者:梁可,张新忠,侯秋苑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一直是高职教学实践中的难题。由于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和自主学习能力差,高职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重视。在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些对策及建议,意在解决现今高职院校英语学习的问题,优化英语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有效教学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2001年,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这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落后于新形势和新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质量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职院校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问题也日渐突出。高职院校生源有两种,一是高考统招录取的普通高中生,一是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对口生。学生英语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学生词汇量少。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英语基础没有打好,英语学习慢慢进入越学越差、越学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是学生词汇量少的重要原因。二是学生英语发音不准。很多学生受地方方言和发音习惯的影响,部分音标区分不开,甚至完全读错。三是学生语法概念模糊。另外,高职大学英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教学引力,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些现象存在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二)教学环境缺乏企业情景教学

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建设了较为先进的多媒体英语学习教室,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听到纯正的英语发音,自身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听、说、读、写等练习。但是,这些形式仅仅局限于教室内,和真实的企业环境存在本质的差异,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发现职场中的英语和课堂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影响学生职场能力的发挥。

(三)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盲目地将高职英语教学等同于大学本科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几乎完全拷贝本科的英语教学。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职英语教学既有公共属性,也有着符合自身的专业属性。所以,一些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基础教学都安排在学生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半期,且学时也相对较少,每周至多4个学时。新生入校,专业课程少,学习任务轻,第一学期的教材又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正是他们打好英语基础、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机会,但是学校设置课程和学时安排不合理给一些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习英语造成困难。

(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导致英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英语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具有足够的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扮演着教学大纲的忠诚执行者和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角色,但是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现代教育观念还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和偏差,导致英语教学与现实脱离的现象不在少数。而那些老教师教学思想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有:一是很少有英语教师到企业、工厂中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培训,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且对学生所学专业岗位缺乏全面的了解;二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英语教师缺少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

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措施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基地,必须遵守“以创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要按照企业岗位需求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改变当前的问题,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要以选择合适教材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核心,以适应职业教育为重点。

(一)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积极而持久的认知倾向,它与大脑皮层中思维活动的兴奋中心相伴随。假如一个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他就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丰富的表情以及大胆的动作展示出自己对教学和英语的喜爱之情,用极强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英文电影,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单词量和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还可加深他们对欧美国家文化的理解。英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英文歌曲。这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以差异化为立足点,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材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强调以实用为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首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这一目标,处理好语言基础和学以致用的关系,突出实用性、交际性、针对性等原则,加强教材建设。英语教材不仅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还要照顾基础差、起点低的学生,也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和企业一起开发教材,编出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体现工学结合、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通用教材。例如,为机电工程专业学生选用实用汽车维修英语,园艺园林专业学生选用园艺英语,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选用畜牧兽医专业英语等,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有很强的针对性,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培养他们较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既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定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将专业知识、技能和英语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完全符合“告诉我你需要英语做什么,我就教你所需要的英语”这一原则。

(三)改变英语教学方法,适应职业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不仅和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关,而且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教学中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打破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或者“教材+PPT”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学以致用”的教学新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一位善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活动”的优秀教练和组织者,而不是一位只会讲解语言要素的“学者”。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进行语言输入,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英语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地利用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情感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信息交流逐步建立起来的。传统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绝对的顺从,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成了机械的“接收器”,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教学形式。所以,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注入式”教学到“互动式”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一些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课下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保持思维的活跃,还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潜能的开发和英语语言素质的提高。

(五)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英语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英语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高职学生掌握未来岗位需要的英语能力。另一方面,英语老师要认识到英语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因此,各高职院校就要引进既有英语专业教师资格证,又有相应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教师只有深入企事业单位才可以学习和了解到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把这些新情况带到教室,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们能够尽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另外,英语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为科研不仅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使教师站在新的高度从事教学。因此,面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理性思考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环境等问题,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霞.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浅析[J].教育科学,2016(1).

[2]燕静君.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2).

[3]杨开明,吴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5(8).

[4]王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9).

[5]李姝婷.浅析高职英语的反思型教学[J].高教学刊,2016(6).

作者:秦娜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向

摘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面临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学科内部,同时又来自社会人才环境。本文对英语教学改革所处的内外环境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英语课程目前是高职高专院校必修必考的公共基础课,英语知识和能力作为高职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素养一直受到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深入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职业人才的英语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学模式需要根据这种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丰富提升自身。如此才能确保英语教学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步推进。在以往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主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内容的通识性、教学管理的统一性、考核的应试性,这些特征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正是这些板块和领域中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知识的基础性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英语基本功问题。但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强化上,对于高职专业英语的学习来说确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内容的通识性也在有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和提升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目前的问题却是通识性虽然在公共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由于高职专业不同,对专业英语知识的要求也不同。英语课仅仅作为一门公共课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是当前影响英语知识教学的一个内在原因。因此,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还需要根据形势变化而不断深入。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同时又要包含高等教育的知识性,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同时也正是在权衡二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1.英语教学的职业属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高职教育不同专业都需要自己的专业英语知识。因为,从宏观来看,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全球化的革新,国民经济每个部门都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先进经验国家交流。这就要求包括职业人才在内的所有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和能力,而且首先应当解决的就是和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体现在高职教育阶段就是,不同专业学生都要系统的学习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里,英语还是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存在,没有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

2.英语教学的实践性

仍需进一步给予重视。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不能只体现在试卷上和书面上,而是应当体现在口头上和能力上。目前我们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一个特征就是考核方式的应试性。应试教育思维贯穿高职英语教学始终,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顺利毕业。但是在毕业后进入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中还是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不强,英语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化传输,对口语锻炼、真实场景下的语言交流能力训练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应当将此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问题重点解决。3.英语教学体系不健全。英语教学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够充分,例如师资力量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整合,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整合等等。在以往的高职培养中,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模式而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训练和提升,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例如外贸英语专业,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接触的岗位都是和外贸基础岗位,学习到的知识也只是简单的外贸知识,没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外贸谈判,英语交流等内容。而这应当是英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英语教学体系不健全问题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高职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形势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针对性,针对当前学生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情况,建议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以下几点改革方向:

1.英语知识教学与专业之间的融合。高职不同专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其中也体现在英语知识上。现在的公共课程体系应当分解为不同的专业英语独立体系。每个专业应当开发适合自己的英语课程,例如计算机专业,应当为学生开发与国际计算机知识相关的英语课程,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直接阅读了解计算机行业的英文原著或者报刊杂志等。总而言之就是各专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开发专业英语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这对他们今后更好的从事自己的岗位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加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加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锻炼英语交流能力的真实场景,而是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这两点是影响学生英语素质的重要因素。就学科内部规律来看,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学英语”和“用英语”两个方面。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着重解决了“学英语”的问题,知识的吸收和灌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用英语”环节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学到的英语知识不能在交流中很好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当为学生提供用英语交流的机会,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训练让他们脑子里的英语只是说出来,发挥出来。

3.健全英语教学体系。这一环节的工作与以上两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增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首先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其中就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改革中做了各种尝试,开发了相关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是正确的,方向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对模式的开发和挖掘深度不够,没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例如上文提及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参与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没有机会接触英语交流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当制定具体的措施,为学生更加充分的基础真实英语场景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顾红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67).

[2]顾红兵.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10(10).

[3]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7).

作者:王典 单位: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前教育教学改革途径

【摘要】本文基于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堂教学的实际,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下幼儿园对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幼儿教师的需求。

【关键词】陶行知;师范教育;艺友制;课堂评价

我们经常讲,教育要发展在于改革,教育要改革在于创新,教育要创新在于学习。从古至今,有许多教育改革的大师,他们对教育有精辟的见解,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是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中最需要首先学习和领悟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学、有所悟、有所获,才能真正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有所创新。当下,我院正在做一项关于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思来想去,陶行知先生的师范教育思想正是此课题的一个方向标。只有细细研读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用先生的人格精神激励自己,用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才才能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实际,做好课题研究。

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陶行知先生在提到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提出“师范学校为事造人,造一人必得一人之用。”总结起来,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惟独为全国儿童和民族前途打算的师范教育才能受我们的爱戴。”学前教育专业尤其如此。学前教育毕业生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如果师范学校的学生都是书呆子,那么祖国的下一代又能如何?因此,作为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幼儿教师。那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这个目标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改革课堂教学目标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幼教人才,首先应反映在课堂教学目标上。虽然每门课的课程性质不同,教学目标强调侧重点不一样,基础课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技能课要突出技能的掌握,但是,他们的共性应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教学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纵观今日的大学课堂,仍无法抛弃教师台上教学生台下记的教学模式。似乎只有教师完全占有课堂才是完成教学,学生只有完全记录笔记才是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教学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他认为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当了幼儿园老师,他也会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小孩子,会培养出更多的小书呆子。陶行知先生提出用“教学法”代替“教授法”,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目标坚持各种方法的优化组合。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将问题教学法、个案研究法、探究学习法引入大学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问反思和解决的过程,同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大学教学又要与幼儿园实际紧密结合,要在幼儿园里教,在幼儿园里学,在幼儿园里做,教师带学生到幼儿园实践,看看幼儿园的孩子在做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带着疑问和困惑返回到大学课堂,通过研讨、反思、总结,进行学习,这就是幼儿教育的教学做合一。

三、改革课堂师生关系

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中,各科教师称为指导员,不称为教师。他们指导学生教学做,他们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反观今天的大学师生关系,各科教师只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教学,完全没有与学生融为一体。1928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一种培养师资的方法———艺友制,他指出,“艺友制是什么?艺是艺术,也可做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是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的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此法弥补了师范教育将学理与实习分开的缺憾,避免了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的教学怪象。具体说来,就是先生与学生之间要坦诚相待、平等交流、共教共勉,共同进步。作为教师应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敢说、敢问的创造、批判思维的养成提供平台。

四、改革课堂评价体系

陶行知先生批判了当时的会考制度。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所教的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这对我们当前的高校课程评价也有一定的启发。我们知道,经过三年以高考为最终目标的高中学习,学生无论从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评价上,都已形成定势,他们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知识的记诵好应付考试上。然而,大学不是培养应试型的书呆子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型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幼儿教师。因此,要彻底改变学生及教师的课堂评价观,不仅要重视目标取向的评价,更要重视过程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不仅要对教学的累积性结果做出评价,还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创新意识的评价。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就是要把学前教育的课堂评价搬到幼儿园的教学中去,看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用到了多少,通过课题考核、作品展、汇报演出等形式,将任课教师评价与幼儿园教师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柴林丽 单位:潍坊学院

第九篇: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本文针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今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实验教学模式、考核方法、开放实验室及师资建设等内容上进行了阐述,说明实验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一、引言

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和“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理念,发展为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的角色,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甚至实验过程都由老师“包办”,学生只做验证性实验。学生缺乏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项目,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较弱,学生潜力不能充分挖掘。这样的实验教学压制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考核主要从实验考勤、实验报告完成的好坏程度、实验结果是否正确为依据。传统的考核模式已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客观考核与衡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随着电工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产品、新软件需要实验教师去学习。

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增加实验课时,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所做实验题目由任课教师选定,与理论课时比较相对较少,学生做实验只能满足验证性而已,因此,有必要增加实验课时。增加设计性实验,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步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实验教学的科学化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2.改进实验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平时成绩,更应该重视过程性评价考核。考核必须注意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操作为主的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法,重点考察基本实验知识、基本实验技能,以此来推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拟出期末考试题目。学生通过随机抽题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考核,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增加学生课余实验时间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电工电子实验都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实验教学,时间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实验的实际需求。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提高电工电子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应当建立开放性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性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学风,更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这一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余实验时间,弥补了实验课时不充足的矛盾,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弹性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深化和促进了实验教学。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既是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个合格的实验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样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知识,既必须是双师型教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师应当顺应科学发展趋势,紧跟电子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学科前沿的内容,发挥实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

四、小结

实验教学改革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理念,才能在实验教学中适应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变化,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卫宏,.电工电子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及研究[J].中国电力技术,2014(12):172-173.

[2]黄建龙.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05-107.

[3]胡绍祖。浅谈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8):91-92.

作者:王会云 单位:唐山学院工程训练中心

第十篇:新课程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中长期形成的陈旧的教学体系与落后观念逐渐被打破,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较之传统美术教育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然而,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在具体分析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新课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缺乏创造性与创新性的教学形式

随着新课改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地不断深入,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相继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卓越的成果,但在教学形式创新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不相符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大部分高校在进行美术理论教学时,仍然以教授绘画技能为主要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形式单一化,没有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及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更新,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在教学中得到体现。⑵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积累美术绘画知识与技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目前仅有少部分高校明确了这一教学目标,大部分高校及美术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导致本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具备足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较高的综合素质。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高校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引进美术教育教学中,但仍然有些高校由于经费原因没有建立足够的多媒体教室,这些学校的教师仍在采用板书的教学方式,而且有些高校的教师由于自身素质较低仍依然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这些原因均导致了高校美术教学课堂效率不高。

2.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的美术教师队伍

据调查,我国目前大多数在职的高校美术教师都毕业于师范院校,且这些教师群体多数都是直接从校门到校门,因此这些美术教师虽然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其因实践教学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不足。⑴高校自身过于繁重的建设任务与紧张的建设资金导致其无法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在美术教学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培训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自然也难以增强。⑵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难以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与知识更新速度,长期忽略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高校美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被有效激发。⑶教师创新意识的缺乏也是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教师需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以促进自身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如此才能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

3.被忽视的文化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高考这一严苛的教育制度使得不少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选择了美术或音乐这类艺术专业,主要还是由于艺术考生可放宽上线分数这一政策。在这些教育制度政策的影响下,不少高校忽视了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仅仅具备绘画技巧却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显然与当今社会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相符。

4.不够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

高校为了追求更高的办学效益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一味地扩大办学规模与招生数量作为重要工作,招收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却遭到了忽视。现今社会中所存在的功利主义和浮夸之风极其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如不少美术学生片面追求艺术的另类与独特,却忽略了美术理论知识与绘画技巧的培养。而有些美术教师则仅仅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与绘画有关的知识与技巧,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而没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学生难以具备优秀而全面的审美能力。一些高校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与学习氛围,学生难以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中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层出不穷,而高校和教师也没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较好的解决措施,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美术教育教学对大学生这一国家未来主人的人格完善、素质提升、情操陶冶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教育需要与其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加大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进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学校展开教育的出发点,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为课堂教学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基于此,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应在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确定为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以下两个环节密不可分。(1)加快高校教学思想的变革。教学思想的变革要求师生均具备艺术创作所需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以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为例,教师需在正式教学前制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并在此教学目标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先让学生对照着静物进行临摹,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色彩搭配技巧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训练,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创作能力。⑵调查市场需求,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高校需安排专业人士深入市场和企业进行有关人才需求的调查与研究,并根据调查数据来对本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调整。同时,高校还需加强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如邀请业内专家、企业精英来校参加名人讲坛、学术交流会或与本校教师一起制定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等。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将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放置于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位置,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正是师资建设工作的着力点。一方面,高校需紧紧抓住国内外研修的机遇,并在各类美术项目的支撑下,努力培养出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另一方面,高校还需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定期将筛选出的校内美术专业骨干教师送往相关企业进行岗内实训,进而帮助教师增强教学实践能力。除此以外,高校与企业还可为教师与高技能人才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让两者之间就美术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人才质量高低与高校的教学体系是否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及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密切相关。对此,高校在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时需从教育基本规律以及美术专业自身的基本特点出发。高校除了需开设基本的美术理论、实践课程之外,还需将艺术底蕴与审美趣味渗透入日常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专业课程较多,教师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法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选择授课内容,杜绝课堂中的泛泛而谈现象,并坚持采用深入浅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高校及教师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手段创新工作中,在保证授课内容丰富多彩的前提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的进步与发展。对此,高校除了要对学生美术专业课程加以重视,还需对其文化课程的学习进行重点关注,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与文化内涵的提升。此外,教师还需在美术教学与文化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教学改革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决定着美术教育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然而教学改革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教育部门、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的通力合作,需要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长期探索与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改革,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此,高校一定要明确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促进我国美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昉.浅谈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5):219+218.

[2]孟春艳.高校美术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66-67+70.

[3]封永辉.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2(06):254.

作者:王檀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