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摘要:自《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实施后,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成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研、教改的主攻方向。有鉴于此,该文作者立足于自身教学心得与经验,在分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培养中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

2003年,随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高级中学的美术教学也展开了新课程改革运动。在总结新课程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美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改编工作也得到稳妥有序地推进。至2017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终于面世,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推动高中美术的教研、教改指明了方向。与旧版课程标准相比,《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提出了“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明确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暨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根据教学心得,分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而提出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解析

素养是指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综合表现出的修养状态,而这些素质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理念、方法等方面。这些素质共同显现、作用于人的言行,就体现为一个人的整体素养。就美术课程而言,有关美术作品鉴赏与创作的各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理念、方法等要素,构成了人的美术素养。《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综合分析美术鉴赏与创作所需各项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导内容:其一,图像识读素养,即通过识别图像的形式分析图像展现的风格特点,进而理解图像内蕴的思想情感等内涵信息;其二,美术表现素养,即利用各种工具、媒材和美术语汇创作具备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或视觉形象作品;其三,审美判断素养,即依据所学的美术审美理论和观念,分析、判断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其四,创意实践素养,即灵活运用美术技法、语汇、媒材表现自己创意性的思维;其五,文化理解素养,即从文化视角分析美术作品,领悟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借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述五大核心素养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广大教师指明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教研、教改方向。

二、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方法

上述五项美术核心素养都是与美术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理念、方法等各种要素的复合表现形式。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对比呈现与讨论相结合、讲解与探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对比探究法

对比即将具备明显差异的两件事物安排到一起、通过对照和比较辨析其异同之处的行为方式,由此衍生出对比教学法。由于中西美术作品在创作思维方式、表现手法上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而现行《美术鉴赏》教材(人美版)中又包含许多中外美术名作的图像,这也就为教师运用对比法展开教学活动提供了充分条件。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笔者积极把握教材体例安排特点,寻求机会实施对比教学。如,在第一课《美术鉴赏及其意义》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选择唐代张萱《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这两幅名画,通过对比、归纳其异同之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美术鉴赏的要领。首先,笔者讲解“捣练”这一劳动的具体方法和目的,为学生鉴赏画作设置适宜的背景,而后从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这两种绘画布局方法的差异入手,解析两幅作品的风格。笔者为学生具体指出:焦点透视就像是采用照相机镜头的视角,从一个固定的视点出发描绘这一视点范围内所及的景物,因而所绘物体能够表现出类似三维空间般的立体感;而散点透视则并不选择一个固定视点,而是采取移动视点展开画面,所以能够表现相对宏大的场景,但其画面各物体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则处在一个平面上,难以表现出像焦点透视那样的三维立体空间感。在依托画作讲解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原理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张萱的《捣练图》和米勒的《拾穗者》分别有怎样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视觉效果,与绘画技法有怎样的关系?通过体会与思考,学生认为《捣练图》展现了一幅愉快的劳动场面,张萱创作此画正是为了表现宫女劳动时的愉悦情绪;《拾穗者》表现了画家米勒对于农民的同情和怜悯。得到这一答案后,笔者进一步引导:《捣练图》之所以能展现出愉悦的情绪,正是因为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描绘了一个范围较大的劳动场面。这样,人们通过观察画面中每个人物的相对位置和神态、动作,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联想,就很容易体会劳动的欢快氛围。米勒的《拾穗者》,则从相机镜头般的固定视点出发,利用焦点透视营造的立体空间感,成功地塑造了农妇在拾取麦穗时的身体轮廓,由此非常具象地传达了劳动的艰辛,从而激发观者的同情心。这样,教师得以借助具有对比性的案例,从中西绘画技法和风格的差异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探究、深入体会,认知中西方不同文化决定的不同绘画透视和布局思维对于表现作品情感内涵、整体风格的不同功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这两项素养。

2.成长档案法

美术鉴赏是一门讲究角度和方法的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美术图像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往往能得出不同的鉴赏观点和结果。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本身就是一种蕴含能动性的教学资源。笔者采用整理鉴赏档案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体性,将自己对画面的鉴赏结果转化为文字,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掌握更加多元的美术鉴赏技能。如,在鉴赏罗中立《父亲》时,笔者指导学生写作不同的鉴赏分析档案。有的学生以画面的题材内容为着眼点,有的学生以油画技法为切入点,殊途同归地得出画面意在表现父亲的勤劳、朴实这一主旨。如果将学生的鉴赏观点融合,就成为比较全面的鉴赏结果。因此,教师借助鉴赏档案,通过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可以引导学生分享鉴赏心得,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从纵向看,结合一名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鉴赏档案,能够帮助其认识学习的进步之处。鉴赏档案勾勒出学生的成长轨迹,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素养。

3.研学旅行法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校根据教学需求,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等方式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和自然,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正式将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列入中小学校的教学安排日程。笔者认为,研学旅行也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一课,笔者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无锡园林的研学旅行方式,将课堂搬到了无锡市内各个经典园林中。笔者在寄畅园、梅园、蠡园等园林中结合具体实景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而具体地认识南方园林相地合宜、随机生动、巧于因借、欲扬先抑、曲径通幽、起结开合等造园法则,而后回归课堂,借助PPT和微课课件展示的北方园林和外国园林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理解南北园林、中外园林在规模、意境、气势等维度上的异同,进而帮助学生掌握中外各类园林的审美特征。研学旅行不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园林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强化了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与审美判断素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打下了基础。

4.信息科技法

信息科技法,即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网资源,将新媒体平台转化为美术实践的新阵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目标。如,笔者要求学生借鉴徐悲鸿《奔马》、齐白石《墨虾》等作品的写意手法,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动物的特征,利用水墨创作表达独特理念和创意的动物题材绘画。学生创作了各种包含情感的动物形象,分享至新媒体平台之后,赢得很多积极评价。教师借助互联网科技进行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在美术鉴赏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性和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美术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目的。

三、结语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五项核心素养,是与美术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理念、方法等各项要素的复合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对比呈现、讨论探究、研学旅行等方法,有助于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和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法,深化文化理解,从而逐步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从而获得同步强化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五项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军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9(10).

[2]林树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艺术科技,2019(5).

作者:周瑛 单位: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