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声乐演唱中的听觉疑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议声乐演唱中的听觉疑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议声乐演唱中的听觉疑问

多听多看多总结国内外歌唱家对声音的审美认识和正确观念,建立科学的演唱意识,重点加强对内心听觉的培养训练,不断完善内心深处的内涵修养和想像空间的能力培养,让正确的音乐意念指导歌唱,演唱发出美妙动听的歌声,从而指导演唱者的演唱道路能正确顺利地走下去,坚持不懈,路越走越宽。声乐的学习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将这种概念简单化,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和掌握,靠的是感觉和听觉的相互揣摩。人的内心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只要你的思维能达到的地方声音就一定能随之前行,心有多远声音的生命力一定能走多远。正如沈湘先生所说:“人声乐器既要唱出所需要的音高、音域,又要唱出优美动听、传情达意的音乐,而且歌唱者既不感到嗓子累,又能尽情发挥声音技巧和内心情感。标准是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我们的耳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唱当然也是听觉艺术,从事这项专业的人,耳朵里有没有分辨歌声的标准,对细微的变化之好、坏、对、错能不能分辨,是能否成功的关键。”④由此可见,良好的听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外听”和“内听”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靠“内心听觉”来指挥我们的歌唱意识,只有将内心听觉训练得无比强大,才能将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好的声音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并且用这种“内心听觉”来指挥引导发声机能的锻炼和想象空间的增强,不易受外界变化而干扰。演唱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巨大的,只有先在思维意识上去搭建和塑造好作品所需要的声音形象、人物形象、情感倾诉,关键能让想要表达的声音效果和预存综合信息相结合,并通过内外听觉的反馈和听众的认可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

演唱者的一切声乐技能都是受思维意识支配影响的,经过长期有序的训练从而达到主观意识范围内的结果。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先采取默唱的方式,将“听到”的声音在内心想像并演唱出来,开始在心中唱,而后将其放出声音来唱,当演唱的声音感觉和内心思维想像相对一致时,逐步将声音由小变大地放出来训练。认真分析曲谱上的音乐高、低、强、弱等音乐符号,并带着内心听觉去指导自己的练习。声乐演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想像心理活动,想像力是一种具有推动力和支配力的无穷的力量源泉,要培养将自己的感悟感染到听众的能力,首先使演唱者保持情绪高度集中,达到忘我境界投入到角色中去,在头脑中形成声音构想,对整体曲谱表达出来的效果进行预先意识想像,而后才按照这个轨迹走下去。由此可见,人的呼吸器官都是可以被控制的,一个正确的思维意识能够贴切如实地反映歌唱的发展变化,一位优秀的演唱者也必然是生活经历的描绘者。根据演唱作品风格的不同,我们对声音形象的塑造显然也是不同的:在演唱中国作品《啊!我的虎子哥》(选自歌剧《原野》)时,预先设计的声音形象思维应该是宽畅,圆润,大气连贯地,“啊!我的虎子哥。你这野地里的鬼,这十天的日子,胜过一世……!”对这一选段情景的想像,表达了女主人公金子对爱情最强烈坚定的内心表达,将赋有碰撞的戏剧性和音乐性推向一个崭新台阶。我们在演绎此曲目时一定是饱含了一种复杂的爱恋心情去表达的。在气息的掌控上,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交替运用,声音处理收放自如,才能让听众感受到特别的揪心,做到张弛度的把握,我们才能将听众紧紧抓住直至渗透其心。大胆的渗透到音乐和角色的深处去,才能使自己置身于角色中,描绘出逼真画面的效果。又如一首典型的四川地方民歌《对门哥哥闹花灯》:正月里来(哎呀个一子哟)是新春哪(哎呀个一子哟),对门的哥哥(哎呀个一子哟)闹花灯呀(哎呀个一子哟),一把花呀花扇子,一座呀哈花彩呀哈,一座花彩门儿……从歌词上分析对这种景象的描写,演唱者脑海里立即就会出现一副喜悦、热闹、活生生的画面,也勾起了演唱者对四川当地闹花灯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的回忆,到处一片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充满了无比愉悦的心情。在对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了诠释以后,画面感一出来,歌者增强了演唱前心理活动的酝酿和准备,演唱情绪也大相径庭。相比《啊!我的虎子哥》而言,两首曲目对声音的运用和理解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一曲欢快俏美的四川民歌运用的是甜美俊秀的声音形象,这与各个地区的地域特色以及曲目创作动机和背景有关,要求拿到作品时就要进行细致的曲谱分析研究,深入到作曲家创作作品的初衷,入手来分析、想像、研究,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润色后,使作曲家对作品本身的预期效果与现实声音形象保持高度一致。第二,情感思维意识训练对内心听觉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征。当演唱者预先想到一个即将要唱的音符时,她的身体各个器官就会有意识地随之进行调整。根据演唱作品中人物剧情需要的不同,演唱者的意识也会随形象特征的不同而调节。一个优秀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图是明确的,人物形象也是逼真的,很多作品的出处是源于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来自真实的人物事件,所以在演唱之前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用语言将它描绘总结出来,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空间,根据这些构思来诠释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真谛,一定的人物形象要赋予相应的感情色彩去表现和烘托。歌剧白毛女《恨似高山愁似海》中喜儿的形象真实地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村背景下,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演唱前的内心准备工作是要对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进行非常认真的了解、掌握,对人物形象层层递进的刻画进行深动比较和演练,从片段《扎红头绳》到《恨似高山仇似海》中情绪的转换和矛盾的激化过程,从声音的塑造上来讲必须有明显突出的个性变化对比。前者是充满了天真无邪的形象,转换到“我要报仇,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是不死的鬼”的高潮顶峰,将矛盾最终激化,将所有的冤屈和愤怒歇斯底里地展现出来,将全剧音乐推向高潮。演唱者所要完成的思维意识必须提前就要做到这一点的准备,让意识推动歌声往正确的方向前行。从著名歌唱家在扮演这部歌剧角色时的学习中得到的信息是,她在演唱前做了大量的非常充分细腻的情感铺垫工作,从她的角色里我感受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形象。《扎红头绳》中一曲甜美清脆的嗓音,表达的喜儿天真无邪的形象,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情感状态是温暖而幸福的,喜儿单纯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父女俩感情至深盼望爹爹回家过年的亲切温情。我在学习此唱段的时候也是将声音情感的把握控制在幸福期盼的过程中。全剧的经典唱段《恨似高山愁似海》彻底释放了,强有力的音乐表达将此句“恨似高山愁似海……”的整个剧情亮点推向了高潮,深化了主题思想。歌词中:“我吃的是树根、野果、庙里的供献,苦撑苦熬天天盼。”含着泪,怀着恨,以气带声,低声叙述为主,内心暗无天日的盼着即将有报仇的那一天的苦闷心情道出。

随着情绪的愈演愈烈,最后唱到“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是不死的鬼”时终于吐尽了心中的苦水和冤屈,将力量集中到最后总体爆发。情绪的激动,气息的冲击,语言的坚定,表达出了喜儿由人逼成鬼的悲惨过程。只有用心去体会歌唱的人才能将其打动别人。用脑去唱,用心去唱才能真正打动人,光有好听的声音,没有很准确的情感定位,歌声是没有表现力的。想要让听众被你所扮演的角色所感动,首先必须感动自己。第三,内心听觉是声乐演唱中的不定时校音器。它可以随时监督调整演唱者的发声状态,坚定意志不受外界干扰的最佳办法就是将内心听觉与演唱结合起来训练,运用内心听觉在歌唱过程中进行控制、调节。为了准确地把握演唱作品的情感形象,演唱者要在生活中细心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魅力所在和各种复杂的情感流露,悲伤的感觉是怎样?我们应该经常思考,先要思考悲伤的声音形象,将用低沉而富有内涵的声音去演绎,体会歌唱时想要达到的一种感觉,体会运用到歌唱中是怎样一种呈现,充分调动身体各机能的积极性,将体会到的各种悲喜情绪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将情感的强弱控制,将声音色彩预先设计好再演唱出来。演唱者依据头脑中预先设计好的意识思维去尽量贴近作品本身要求的情绪,愤怒时将运用激扬的有张力的声音去表现,愉快时带着轻盈的欢快的感觉去歌唱,失意时用黯然失色的声音去表现……当演唱者演唱出来声音与作品本身的要求不符合时,我们可以做到立即停止,不再去重复不正确的记忆,再次进行调整,坚定使内心听觉走在声音的前面,演唱时依据这些设想好的音乐构思去表现作品,随时提醒自己校正可以做到的状态,做到真正的心中有数。总之,无论是声音形象、人物形象还是情感形象都是互相影响、互相支撑的,对于一个成功的演唱者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不断加强内心听觉的意识训练和实践完善,完全掌握内心听觉规律,并坚持用内心听觉的方式来指导歌唱,激发歌唱者将内心情感积累到一定状态的情感方式通过声音的正确表达、释放、演绎出来,才能使演唱者与欣赏者之间共同为艺术的魅力而沉醉……寻求达到真正的艺术享受高点和艺术共鸣。让自己真正用心去感觉,然后将这种感觉通过声音的表达传递给听众;掌握好内心听觉误差规律,形成歌唱的前提和基础,获得正确歌唱的最基本的原则和重要基步。这在歌唱实践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必定会使我们的演唱更加充满情感色彩、充满想像力、充满戏剧性,从而达到真正的“内外合一”的最高境界!

作者:邓敏单位: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