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民族声乐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自1956年来,民族声乐迈入音乐课程。随着音乐课程逐步被认知,高校也向民族声乐文化抛出了橄榄枝。高中音乐涵盖了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民族音乐理论等多方面内容,但在民族声乐这一块还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还不够重视,传承发扬的力度还不够大,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在纯模式化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与图片描述中了解民族文化,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一)生源水平参差不齐,民族音乐发展阻碍多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中生将目光投向分数较低的音乐院校,转投声乐专业。这些学生大多没有太多声乐方面的修养,普遍是进入高中之后因为成绩不理想报考高师音乐专业后才开始接触声乐的,而极少数学生在儿时就开始学习钢琴之类的乐器,为考入音乐院校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差异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相差甚大,为上高校而学习声乐的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也不高,这样的生源,无形中为教师在民族声乐的备课中增添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师民族声乐教育。
(二)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难提高
高等声乐课教学主要沿袭小课程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教学。但高校培养的不是歌唱家,不可能进行一对一教学模式,只能在大教室内教学。学生了解到的专业知识较少,再加上本身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对民族声乐提不起兴趣。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轻易了解到很多声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备课应该有新意,抓住学生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将民族声乐植入学生心中。
二、对高师民族声乐发展的建议
(一)教学方式需完善
长久以来,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方式无论是民俗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是以意大利美声为基础,一方面说要发扬民族音乐,一方面又潜意识的先学习西方音乐。这样在无形中让学生对西洋音乐如痴如醉的崇尚,对民族音乐却漠然视之,造成传统民歌、戏曲鲜有研究,艺术领域狭窄,民族音乐流失。笔者认为,声乐并不一定要通过硬性的技术指标来衡量,就像一开始学习发声,没有必要一定运用意大利美声。声乐的科学性应该体现在充分利用人声特征,通过声乐最准确的表达情感,这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二)原汁原味最动人心
民族音乐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歌声背后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民族音乐中文化的表现力,在了解民族特征的基础上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上,来自西藏的索朗旺姆以一曲“金色的故乡”打动了在场所有人。这位牧羊女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唱出天籁之声,保证了歌曲的原汁原味,让歌曲韵味十足,深受评委喜爱。近年来,民歌比赛已经回归“风格第一,技术第二”的局面,真正的原生态歌唱是不应加上任何修饰的,原汁原味才最能深入人心。就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应先总结各地民族音乐的特点,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结合各民族咬字、风格、韵味,进行唱腔上的训练,尽量保持歌曲的原生态特征,这样才能体现出民族声乐长发的科学性。
(三)以文化带动兴趣
我国地域辽阔,多民族齐聚,受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影响,民族声乐成多元化状态。北方歌曲热情奔放,高亢嘹亮;江南歌曲秀丽婉转,尽显含蓄;西南民调清新优美东北民歌豪爽嘹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地域特征合理安排民族声乐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多元化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特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兴趣,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教学。另一方面,民族声乐不仅包含民族歌曲,还应包括民族乐器。但学习乐器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较大的训练空间,不建议高校教师教授,否则学生只能在高校期间学习到所选乐器的皮毛,离开高校多数都不会继续学习,不能起到发扬民族音乐的作用。结语:世界文化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不断融合,教育在促进民族声乐文化上贡献巨大。民族声乐扎根于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的情感思想,风俗习惯与历史文化,高师音乐教育就是要把这种凝聚发扬光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维护发扬民族文化为基本准则,设立多样化教学体系,提高民族声乐的影响力。
作者:熊琨单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