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研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研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研讨

1民族声乐教育的历史回顾

1.1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声乐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专业演出团体不断涌出,一些音乐院校和声乐艺术科研机构得以建立和恢复,并初步完善了音乐院校与师范院校中的音乐系科,明确了培养目标,制定了声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20世纪50年代,我国效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中外声乐教学的交流日益频繁。此时,中国纷纷涌现出了自己的声乐教育家。但是这一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中国声乐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声乐美学问题的“土洋之争”,并直接导致了中国声乐领域后来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划分。涉及到目前声乐教育理论及方法或者流派的划分,这对中国的声乐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20世纪60年代至的十年,中国的声乐教育卷入政治运动中,几乎所有的音乐院校停办,教学秩序和业务学习等均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一些刚刚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及表演家不得不淡出舞台,这一时期的中国声乐教育基本上停滞不前。

1.2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声乐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大音乐院校相继恢复正轨教学,并且规模日益扩大。沈湘、周小燕等老一辈教育家也重新回到了教学岗位。目前享有盛名的金铁霖、殷秀梅、廖昌永等都是他们的学生。而以宋祖英和为代表的民族唱法以及以殷秀梅、迪里拜尔等为代表的美声唱法在声乐领域已经具有国际演唱水准。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通俗唱法,引起声乐界的积极认同与参与。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观念的多元化,中国声乐领域形成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西方音乐文化在互相交流、借鉴中构成了吸收融合又断裂矛盾的复杂程序,使民族声乐教育有了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也让民族音乐教育界开始思索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社会快速变迁带来了传统文化失调的现象,即民族声乐教育中先后出现了“民间音乐意识匮乏、西化倾向”等一系列的呼声。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代表中国民族声乐主流文化的出现,却是来自外部省会政治、经济制度等意识形态的要求而非本土及民族声乐艺术内部的发展动力。时代的精神特征对本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2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其教育体制不断完善,从业者和学习者也日趋增加。除了一些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外,各大本科、专科类院校也相继开办了音乐学院或音乐系、科,设立了民族声乐的相关专业,出现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民族声乐教师和大量优秀的民族声乐歌手,闻名于海内外。此时,还出版了丰富的民族声乐教材和声乐教学的音像制品,为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曾经从未间断过的“土洋之争”发展到今天“,土唱法”与“洋唱法”愈加融合,大家统一了观念,一方面吸收西洋唱法科学性的同时;一方面强调我国民族唱法的民族性。然而,这一过程却凸显了我国民族演唱风格的单一性问题,成为声乐界的热点问题。这种单一性,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从民族声乐教育的角度来看,其单一的西方文化视野,忽视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音乐文化,偏离了全球多元文化的主题。而且,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和许多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族声乐教育方法也一直没有列入专业音乐教育的门下。绝大多数的民族民间音乐只有通过农民乐师和民间文艺团体的口传心授方能得到传承,而他们又未曾受过任何的声乐专业教育。种种限制和影响,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具有不够完善的特点。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重视起对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评价,尽快摆脱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让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走近人们的生活,影响后世。

3结语

沿着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了其取得的可喜成绩。但是作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之一,她还没有现成的可以借鉴的教育方法或全面实施教学目标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经过几十年来声乐教育家们的努力,基本形成了“美声+民歌”的教学思路,如此一来,鲜明的民族风格就与科学的发声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但光凭这些还不够,民族声乐教育要在继承、借鉴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多方面地汲取营养,构建科学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提高民族声乐教育师资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丰富声乐艺术人才的文化底蕴,还要避免在价值观上过分地推崇某些文化中的音乐。

作者:李艳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