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声乐教学中表情训练方法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是从各民族传统民歌、小调、山歌、号子中演变而来的,相对于美声作品的豪迈和粗犷,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则以甜美和欢快居多,因此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应根据作品的风格配以适当的表情,这样才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眼睛、微笑、口型入手,将表情调整到最佳状态。
一、眼睛———顾盼生姿
(一)眼神的定位练习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视线大多落在教师或曲谱上,一般位置较低,一旦形成习惯,在真正登上舞台表演时,会出现低头演唱或眼神飘忽不定不知看哪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时要让他们把眼神定位于房间内的某个点,点的位置可根据学生的身高灵活掌握,但应保持视线平行,不可过高或过低。定位能力掌握后,可让学生在保持视线平行的前提下缓慢左右移动,便于日后登台时做到与台下观众的眼神交流,从而掌控全场。
(二)眼神的变化练习
教师可专门挑选不同风格的作品片段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要求学生以情绪变化为主导,做出眼神的变化,或悲或喜,或怨或怒,都要在眼神中有准确的反应和体现。
(三)眼神的内涵练习
对于一个歌者而言,单纯具备上述对眼神的控制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艺术修养的提升才是关键。所以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观摩、学习国内外优秀音乐家的表演,特别是要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认真挖掘、研读所演唱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韵味风格等等。只有内涵丰富了,才能在表演中做到生动自如、有的放矢。
二、微笑———生动自然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笑,因为那是情之所至,是“发自肺腑”的,而演唱作品时往往就笑不出来了,要在练习发声时始终保持微笑状态就显得更加有难度。这里我们说的微笑,不仅仅是一种让别人看的表情,更是练习发声时的一种辅助动作。我们在微笑时,需要面部多组肌肉的协同运动,包括笑肌、口角提肌、口角降肌等等,我们一般统称为笑肌。在我们的发声过程中,笑肌提起可以瞬间将演唱调整到一个积极的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各发声器官的协同工作,使声音更富张力和表现力。民族声乐一般要求声音甜美、明亮,富有金属质感,要发出这样的声音就需要微笑着演唱。与英语、意大利语等西方语音体系不同,汉语的语音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发音舌位比较靠前,每个音节韵腹的共振点在口腔前部,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用美声唱法中扩大口腔、共鸣点后移的方法指导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发声时保持微笑状态。具体方法是将笑肌提起,口腔打开幅度不宜过大,同时打开鼻咽腔,颧骨两侧的笑肌呈微笑状。这样做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嘴巴不能横向张开幅度过大而变成咧嘴唱歌,导致声音变得“扁”而“白”。声乐学习难度比较大,常常让人有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学生在“感觉”没有找到的情况下,学习热情和演唱心情就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此时面对学生的“苦瓜脸”,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另外,微笑不是做出来的,而应该生于心、发于情,所以教师还要让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对着镜子找自己最自然、最美丽的微笑,一旦找到,就要反复强化,形成笑肌的动力定型,这样就能避免演唱中微笑的僵化与违和。
三、口型———张弛有度
(一)内口型的训练
内口型训练的关键在于上口盖能否抬起,所谓“上口盖”,实际指口腔中硬腭和软腭部分。美声唱法强调“喉咙打开”,而民族声乐强调的是“上口盖抬起”。汉语元音的“四呼”中,齐齿呼和撮口呼发音时上口盖是最难打开的,比如发“yi”和“xu”时,舌位较高,共鸣点也在口腔前部,因此要做到吐字圆润同时提起上颚是很不容易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上口盖抬起呢?“打呵欠”法仍然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民族声乐演唱中使用的应该是“半打呵欠”的状态,也就是上口盖抬起的幅度和喉咙打开的幅度都不能过大。如果都张开到极限,则会导致声音缺乏控制,反之,张开幅度过小,则会使声音又“挤”又“扁”。同时,很多学生为了做出上口盖抬起的动作,会顾此失彼,使喉部肌肉群变得紧张起来,这样会使发声腔体失去弹性,共鸣通道缩紧,声音也必然又“僵”又“硬”。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上口盖抬起时的自然和松弛的感觉,并让学生对照镜子反复练习,经过正确的上口盖抬高训练后,负责支配上口盖运动的肌肉群会逐渐变得比较松驰和容易控制。
(二)外口型的训练
演唱过程中,外口型是随发音的咬字、吐字变化而变化的。汉语的音节一般包含字头、字腹和字尾三个部分。字头一般指声母部分,字腹通常是韵母的元音部分,字尾指的是复韵母或鼻韵母的韵尾部分。演唱时要求咬紧字头,突出字腹,收准字尾。比如,发“chun”字时,先是双唇微张,由舌、齿配合发出“ch”音,然后双唇迅速拢圆并向前撮起,发“u”音,最后双唇收回,归韵到前鼻韵母的韵尾“n”,动作要一气呵成,唇、舌、齿、鼻都要配合到位,才能保证发音质量。字头声母部分的发音虽然要求咬紧,但绝不能咬的过重,过重则会造成口型僵化,同时影响向字腹的过渡和转化;字腹部分一般是一个音节中最响亮的部分,也是共鸣的重要支点,“开”、“齐”、“合”、“撮”发音时口型要到位,同时还要保持咽腔的适度打开;字尾部分需要根据节拍的长短决定是否保持口型,不可急于归韵。
作者:王琳 单位:北华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