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声乐事业发展迅速,各类声乐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我国的声乐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制约着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水平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一、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普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演唱能力、演唱技巧与表演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学生在声乐中获得审美愉悦感能力的培养,使得声乐艺术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学习更多地依靠对教师的模仿,而不能够发自内心热爱声乐艺术,不能够深刻认识声乐的本质与灵魂。
(二)声乐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片面强调声乐教学的表演价值,忽视了对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存在严重不足,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唱歌模仿上,失去了对声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另外,传统声乐课程多为理论性内容,学生较少有机会参与舞台演出实践,这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接受与理解。
(三)声乐教学模式不科学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仍较多沿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学科设置的关联性、整体性、创新性不强,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高校的声乐教育若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集体课与小组课齐头并进
随着声乐类招生人数的日益增加,高职院校声乐课学生和声乐课授课教师的比例差距已不断拉大,教师人才储备缺口不断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声乐授课要求。在声乐类教师队伍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将集体课与小组课结合起来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教学形式。一方面,集体课教学覆盖学生面广,可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节约了教学时间;另一方面,集体课教学整体的学习效率高,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可以快速地查漏补缺,弥补自身某一方面的不足。因此,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将不可避免地运用于多数高职院校中,尤其是声乐教学的基础理论学习,以弥补目前高职院校声乐教师数量不足的缺憾然而,如果只是单一进行集体教学,一方面会增加授课教师的教学压力,班级管理出现混乱;另一方面,授课时间的有限将导致学生学习的进度不一,在对知识的掌握上出现差距。如此一来,针对集体授课的不足,要通过小组课来弥补。相对于集体课而言,小组课的授课范围则小得多。由于小组授课中主要以练习歌唱发声为主,教师一般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与水平差异来分组。一个小组少则3-4人,多则9-10人。小组课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个体特征,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与特长,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过去“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当然可以满足教学要求,然而,在声乐教师人才匮乏的新形势下,却显得力不从心。在声乐教学形式中,将集体课教学与小组课教学合二为一,互补互辅、取长补短,通过合理地安排各自的课程时间,既能暂时弥补高职院校教师人数的不足的缺陷,又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声乐的教学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
(二)规范教案撰写与教材选择,形成一个科学的教学过程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声乐教学有着自身严格的体系,必须要遵循其特有的艺术规律,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地规范化、科学化。
1.规范教案的撰写
对于一般的教学课程来说,高职院校一般都是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的进程来备课与撰写教案。由于声乐教学形式的特殊性,目前声乐课一般采用的是学生唱教师听或教师唱学生学的实践方式,对于教学理论的探索与构建则比较缺乏。部分教师对备课不够重视,导致了一直以来声乐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不可确定性。其实,声乐教学亦需要撰写教案。根据教学的特点,详细、连续性地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歌唱缺陷,这样的话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的缺陷进行认真指导,以便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多数学生所犯的错误则可以总结与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长此以往,通过记载学生的声乐学习过程,可得到一般规律性的教学情况,从而可以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清晰明确的教学思路与工作经验,对声乐教学的系统性、科学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规范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一直是一个难题。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尚无广泛统一适用的教材,这使声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较为随意灵活。但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绝不能随意马虎。首先,要保障声乐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注意声乐基本知识技能的准确性与严谨性,符合学生的歌唱审美认知规律。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有选择性地挑选合适的练唱教材,在提高学生专业技巧的同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比如,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选择第一类练声曲,强调声乐基本功的练习,而对于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来说,则可以选择一些音乐会上的作品,练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歌唱技巧的发挥。最后,重视经典作品的选择,合理地安排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与题材的作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接受世界多元化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打破单一的技能训练,重视声乐教学的情感培养,达到教学目的
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些学生的节奏感与音准等声乐技巧都不错,在歌唱的过程中也能表现出符合歌曲情感波动的表情、神态,但似乎缺乏一种内在的情感渲染力,听起来显得苍白无力。就像朗读诗歌一样,其音调、发音都正确,也能准确地描述字句的话语,但朗读时就是没办法把观众带进诗歌的意境中。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如同朗诵的训练模式,大多从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等方面训练学生,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上身放松,下半身稳而不僵硬”等。从训练的意义上来说,这四个方面对于解决“发声”的问题十分必要。但是歌曲所传达出来的“情”才是歌唱的核心与目的。因为,我们从音乐中获得的是情感体验,而不是音乐歌词、音乐理念等,很多声乐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把歌唱的气息、发音等声乐技巧摆在了教学的重要地位,却忽视了情感的培养和表达。诚然,没有一定的歌唱技巧很难把一首歌唱好,但如果只是单一运用技巧进行演唱,就脱离了音乐最初传达情感的宗旨。声乐艺术教学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教育为本质的教育模式。声乐教学主要是教授知识理论与演唱技巧,事实上,所有的声乐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声乐训练来培养歌唱者,使其在演唱曲目时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歌曲中表现的情感,以此逐步提高演唱的技能技巧。这一练习的过程同样是师生、同学之间心理交流、互动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收获歌唱的本领,也能使其获得心灵的审美享受。总之,声乐教学中强调情感培养,并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技能式训练,而是要打破传统思维,将情感融入到演唱中,与发音训练结合在一起,“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是所有声乐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是声乐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科学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索与总结。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对艺术文化事业的影响以及声乐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高职艺术院校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不能够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因此,声乐教学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我国艺术文化事业的新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从教学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融合。
作者:王小娟 单位:武威职业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