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效应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样,它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故而分为积极的一面有利。本文笔者就声乐中的心理效应展开探讨,希望通过科学分析能够带给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从而带动学生的进步。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效应;积极心理
一般的心理反应可分为三种:常态反应,偏离常态反应和变态反应。义如其形,不必想便知常态反应是最有利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学习。而声乐表演者也是在常态反应才能精神表现良好,演唱技术、技巧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如此有利,本文我们将对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效应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不仅使学生表演大大进步,还有利于他们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用多重心理效应,享多重进步
(一)期望效应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即期望效应,它告诉我们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暗示学生:我能行。这种热切的自信与期望,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尤其是对那些新来的学生及差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肯定。教师可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上课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反之,如果教师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学生将会将这种观念内化,而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决定了外在。所以,自暴自弃是绝对不允许的,教师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二)门槛效应
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斯提出的,它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大目标,小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总目标划分为几个小目标,即初学者可以先找一些旋律、节奏简单的练声曲,也可以进行一些短小的音型或片段的循环重复,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完成了小目标,而且获得了成就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适当的增大难度,即扩大目标。
(三)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是从实际事实中延推出来的,是指那些平常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技场上的失败现象。我们平常生活中也会有此类人的存在,即平常表现良好,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主要原因是得失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的。而此时教师需要早发现这些现象,并做到早对症下药,带领学生走出詹森效应,取得质的飞跃。
二、借师生心理互动,求共同提升
学生声乐专业的进展,是由师生间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所完成。教师和学生以演唱为中介,一方面进行歌唱技能传授,一方面传授音乐审美教育。所以,师生互动心理不可或缺。而且,如果能将许多技能投放到师生互动的心理审美活动中,师生二者都能得到陶冶,从而使学习效果增值。既愉悦了身心,有学了新技能。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演艺技巧的切磋,二者进行同目标双向活动的心理运作模式,在情感与心理的带领下,一起在声乐的世界里遨游并学习知识。
三、以多种科学方法,得积极心理
我们该如何养成并拥有它呢?情绪调节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大家应该都有被心理情绪影响学习或工作效率的经历吧!情绪真是个可怕的东西,它主宰着我们的一切。而且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可能在比赛中失利,可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这些困难对于情绪控制不好的同学是一道鸿沟。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学生思想的疏导工作,将他们从沮丧的情绪中带出来。模拟训练法:声乐教学有很多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学生在小环境中待久了,那么回到大环境大舞台中势必会紧张,所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时间活动,或者自己开展一些活动,譬如召集学生,来一次小型演唱会,大家轮流表演,这样学生既有了胆量,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注意力迁移法:如果绷紧了神经全身心投入演唱,那么学生势必会有所紧张,害怕,对于这些内心世界比较丰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法,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欣赏上,卸掉过多的思想包袱,全身心的为完美演唱做前提。心理活动无处不在,同样心理效应也无处不在。很明显,积极的心理有利于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学习和生活。而且一个人的心态的积极,是从小到大一点一滴变化的,我们要想拥有它,需要经历一些消极心理,不过,风雨过后才是彩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也恰好说明了心理强大的重要意义。希望本文能对教师或者学生一些好的建议,并对以后的教学和学习发挥积极的作用。总之,声乐作为一种特别的教授科目,它必须师生相互协调合作,共同进步。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在教授或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及现象,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快彩.积极情绪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诱发[J].音乐创作,2013,21(1):56-58.
[2]杨晓晴.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46-52.
作者:董荻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