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职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

一、关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基础知识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提升的方法。它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是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与科学方法不同,它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在实践中锤炼提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依然流行,失落了太多人文精神的教育,不仅不利于青少年成才,也不利于国家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确立,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将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有助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样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与职业迁移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1.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由教育目的决定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认为,儒家思想包罗虽广,但对于人生哲学与教育理想的重视即“明明德”与“新民”两大步骤,则是始终如一的。20世纪中国学者王国维指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中国儒家教育传统中的“全人教育”理想,一直是古今中外关心教育的人们心中的“乡愁”。马克思主义也始终坚持,这个理想社会所追求的正是以一种整全的人的“全人教育”的理想,而不是一种“异化”劳动的人。

2.知识经济更需要软实力比较强的专业人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需要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具有这样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无疑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讲,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相得益彰,协调发展。但是,今日的职院很多人奉行“唯专业教育论”,淡化人文素养教育,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唯专业教育论”从社会分工论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科学管理的理论也受到行为科学理论的挑战,社会分工不能不考虑人的心理感受与社会行为。所以,人文关怀是必须的,高技能人才一定要有人文素养。

3.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技术关系需要科学管理

从投入看,如果用于专业教育的投入与用于人文教育的投入都达到效益最大化,并且总体上也达到最大化,那么这样的状态就是理想状态。可以用公式MR=MC来表达,这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假设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边际收益为MR1,而用于专业教育的收益为MR2,当MR1=MR2=MR时,可以实现总体收益最大化。不过,理解这个原理要注意投入到专业教育的收益往往是立竿见影的,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收益具有延期效应,不太好界定,这是技术处理上的难题。如果不能很好地界定用于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比例,那就不好处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时分配与实际操作中的细节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管理总是相对的。我们可以利用统计研究的方法,从用人单位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研来反推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权重,反过来处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技术关系。

三、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比本科生薄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习惯也不太好,一般不太喜欢读书,知识面比较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身都认为学习一技之长是高职学生的必须,至于人文素质的教育就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2.从教师水平来看,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不少高职院校是原来的中专、中技或职高升格的,人文素养教育教师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原来在中等院校的教学相当于高中的文化教育,又没有高考的压力,教学水平提升的动力不足,不少是应付式教学。目前,高职院校的基础课教师如果是重点高中调过来的,一般上课受学生欢迎,而老的中专教师的水平相对弱于重点高中教师。近十年引进的人才,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师,导致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苦于没有用武之地,而会选择本科院校,即使是民办三本院校,他们也愿意去,这样就导致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比较缺乏。

3.从校园环境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缺少环境氛围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场中校、校中场”,“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等等强调人才培养实效性的文化认同度空前高涨,唯独缺乏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即使有的学校意识到需要文化育人,需要强调软实力,但也因为没有这种气氛,而导致孤掌难鸣,或者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持续。此外,校园文化环境也没有办法和本科院校相比,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文史哲艺术等课程及学术讲座琳琅满目,有见识的家长往往把孩子送到综合性大学,以培养其开阔的视野与不凡的见识。

4.从教学管理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水平不高

有人说,高职是本科的压缩面包,这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唯一变化的是压缩更多的是技能特色不大的科目,那自然导致人文素质类课程退出课程目录的比较多。即使是原来的课程压缩也是简单的加减,缺乏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或者简单地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着重教学上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从教育手段来看,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系统,人文素质教育只流于形式,停留在一般的会议、文化活动、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上。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考核与评估,多以专业教学、实训考核为主,学校的教学督导部门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结果,往往只被一些时尚性的“精神文明”方面的评比所代替。

四、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如何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1.转变职教理念,注重顶层设计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毫无疑问,通识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其主要的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不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要形成一个共识,这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迫于形势,这是一个民族竞争力、生命力的根基,是百年大计。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个层面,那么高层管理者就可以比较自觉地去注重顶层设计,这是处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的战略基础,是战略决策,没有这个战略思维与战略设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是处理不好的。

2.倡导科学管理,调整技术关系

研究表明,21世纪的教育管理需要经济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努力的,不是对立,是统一的。既要培育学生之品格,也要注重生存之技能。但是,在教学时间一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的矛盾,他们之间的技术配比就有一个数量的科学比,这个比怎么把握呢?理论上讲,应该符合经济学原理中的收益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但是,这个平衡点在哪里呢?可以通过调研与统计,调研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百分比,可以采用德尔菲法去探求专家意见,可以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当然,在实践中或许会受到教师水平、资源条件的限制,可以考虑网络教学、校际互动等各种方法,放大资源的利用价值。

3.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细节管理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开拓创新,不断优化细节管理。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方法:在“两课”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中,可以比较多地植入人文教育,而且有些章节的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一些专业课中嵌入人文素质教育,例如,文秘专业的写作课,充满人文关怀的美文往往就是打动人的好素材。再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与操作细节,如完善思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机制,完善与学生处、团委社会实践的对接机制,共同设计社会实践主题,可以达到相互融通、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企合作育人中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融合企业文化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结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强化中国优秀文化的教育,选择共同的主题开展活动,则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王勇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