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已普遍认识到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认识的偏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涵认识不足。不少教育工作者生硬地割裂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职业”加上“素质教育”,将中初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照搬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学生活动混为一谈,使职业素质教育脱离了其市场性、职业性的本质特征。第二,教育内容偏差。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当是基于岗位需求,以胜任力塑造为基准的教育活动。目前不少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普遍存在轻职业能力,重特长强化的偏差,教育内容多为对唱歌跳舞、演讲辩论等学生特长和爱好的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尤其是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职业实践和执行能力的塑造普遍缺失。由此造成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职业道德认同和职业道德培养不足,对学生今后的求职和职业发展贡献度较低。第三,教育形式单一。由于受到师资、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高职院校迷信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单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实现职业素质教育各版块的教育目标,忽视了实践教育的作用。如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即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却忽视了道德环境的日常塑造和实践强化;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即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却对创新创业实践和团队管理缺乏兴趣。第四,管理机构乏力。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多由学生工作部门或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实施,由于不是教学组织和管理部门,职业素质教育相关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较少(或呈碎片化),难以与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主要从事对内管理的工作,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较少,对市场的灵敏度不高,难以有效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基本特征

职业化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而职业化的标志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因此,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应当成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范式和典型路径。

(一)能力本位的定义能力本位,即将学生能力构建和培养作为教育的重心,以从事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解析该职业和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置培养目标,编制教育内容、方法和过程,检验和评估教育效果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由此可见“,能力本位教育”首先是一种“能力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水平的提升,而是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同时,该模式更加强调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企业的参与,其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职业和岗位的实际胜任能力。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素质,是为从业者所具备的与其从事职业相关,并对职业活动起核心作用的关键品质及能力,即满足和适应职业生涯需要的特定品质及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即职业品质和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过程,既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的结合,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具备以下特征:

1.职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特征就是其职业性,一方面,职业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职业和岗位需求的共同特征,通过通识教育和社会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普适性的职业能力,如学生的创造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另一方面,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积极引进行业和企业的力量,通过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交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鲜明行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其职业操守,塑造其职业修养,使之感受到相应的职业文化环境氛围,为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自主性。它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即在成效评价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教育过程和对自己的帮助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并以学生自我评价的满意度作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指标和参考。

3.共育性。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共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而言,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在整体上的规划设计,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共同落实和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行业和企业的力量,探索校企合作的职业素质教育新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4.实践性。实践性是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首先,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在目标上是基于职场和工作环境中的运用,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其次,职业素质教育在实践教育上应当占到较大的比例,即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形成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态度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再次,在成果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状况,即学生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水平。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其中心思想和核心工作就是从职业能力角度划分职业素质教育模块,通过学生相应能力的塑造和形成达成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分区根据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及特点,我们可以将教育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即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适应教育、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别对应学生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

1.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培养其职业兴趣,帮助其作出职业决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对学生进行职业趋向测试,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主要职业倾向;

(2)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专业介绍和专业熟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和熟悉相应的企业和行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

(3)配备兼职专业导师,在行业和企业中聘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建立班级导师制度,建立学生与行业和企业人士深入接触、沟通的渠道和平台;

(4)强化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的基础上,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操守,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贡献自己的才智,主要包括:

(1)营造职业环境,塑造职业性格。开展职业态度启蒙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组织参观教育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强化社会实践,开展员工岗位体验活动。

(2)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和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团体协作、诚信感恩和企业忠诚度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的感恩心与回报意识。

3.职业适应教育。职业适应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和职场适应实践两方面内容:

(1)注重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不同专业及其岗位对员工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心理教育课程和不同的主题活动,以此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入职特训专项活动。对一次吸纳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人数较多的,学校和企业可以联系组织对该批次学生的入职特训专项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入职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在进入职场初始阶段的调整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4.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文化教育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即通过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行业企业专家讲堂为平台,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主要包含:

(1)融合企业制度文化。在实习实训环节中,充分尊重企业和行业的管理制度,以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履行和遵守作为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成绩评判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尽快适应管理,熟悉业务。

(2)认知行业理念。充分利用专业认知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平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举行讲座或担任就业指导课程兼职教师,向学生传递本行业的职业诉求和主要精神理念。

(3)感知企业精神。对校企合作较为深入的重点企业,应适时举行企业文化推介活动,通过企业文化宣讲、文化宣传片放映、现场参观等方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和交流。

5.职业技能教育。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着眼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化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

(1)将职业素质教育全方位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促使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出发,教学部门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到考核标准的制定,教师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将该课程和环节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并告知学生,使其了解该部分教学内容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2)有效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和“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体系”两大主干活动体系。积极承办或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与素质竞赛;尤其在竞赛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指导,通过竞赛活动全方位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在紧张氛围中的身心适应、调节能力。

6.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内容有:

(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专业教研室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专业视角挖掘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突破口,寻找自主创业的市场切入点。

(2)强化创新创业团队辅导和项目孵化。开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和创业导师制度,积极联系专业创业孵化园区和机构,积极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团队与校外企业之间的帮扶、指导机制。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建立多方参与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教务管理、就业、校企合作、共青团及二级院系参与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前述六大教育模块分头组织实施和落实各项教育任务。同时,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平台,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缩短学生职业适应阶段为突破口,改变过去那种通过邀请企业老总举办讲座的“蜻蜓点水式”的合作方式,吸引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教育过程,实现校企双方在学生素质提升过程中的共同付出、共同获益。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素质教育成效评价机制。职业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适应未来的职场挑战,所以,职业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思想首先体现为对教育成效的评价和评估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其核心指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观成长收获和主观满意程度。一方面,职业素质教育的教育成效评价要基于对学生成长收获的客观状态描述,如学生求职成功率的提升、薪酬的提高、职场适应周期的缩短、职业发展状况的改善、创业人数的增长等;另一方面,教育成效的评价更要尊重学生对教育过程和职业的主观感受,如学生对课程、教师、学校的满意度,对职业期望值、就业状况的满意度等。在完成对上述指标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学校更要将该数据作为改进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变革以往以教育行政部门意志和教师意愿为中心的教育组织模式,使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更多收益。

作者:宋莉郑添华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