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平台和途径。目前我国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成就可喜,但也出现了如生命意识教育不足、现代人格培育短缺、人文精神教育失衡、家国情怀培育薄弱等问题。这要求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针对其产生的内外部根源,在人文基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育人生态等四方面开展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提供力量。
[关键词]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1]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高校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平台。新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遭逢严峻挑战。这需要认清社会形势,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创新,培育全面发展的人,适应社会需求。
一、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
高素质创新人才是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要成才,须先成人。据此,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是培养“人”,培养青年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命意识、良好的现代人格素养和理性精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1.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人。
生命意识或理念,即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注每一个生命在这个世界平等生存、获得发展的权利,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及一切成就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也是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基和首要内容。
2.具有人格素养的现代人。
具有人格素养的现代人,即现代人格和气质的养成,是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它内含三个层面:一是掌握知识,即致知;二是学习能力,即技能;三是养成人格,即成人。具有人格素养的现代人需在致知、技能、成人三个层次完满、均衡发展,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气质的完美组合。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要从社会发展宏观角度,从现代化建设高层领域出发,培养青年学生的现代人格素养,实现“人的现代化”。
3.具有政治理性的现代公民。
青年学生要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政治理性和公民精神,即通晓公民各项基本权利和义务,掌握公民参与政治和国家治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明白公民在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并身体力行,参与其中。
4.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这是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宗旨。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是具有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在批判性选择中确立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怀有真诚的理解、热爱和信仰,坚定不移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述四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发展模式,体现了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共同服务于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和目标———培养青年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环境倒逼的情况下,拓展新渠道,增加新内容,形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成果可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1.生命意识教育不足。
教育青年学生珍爱生命,具有理性的生命意识是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但是从2002年初用硫酸证明狗熊笨不笨到为宣泄情绪而虐猫;从因对室友不满而投毒到自杀或他杀……这些被人们称作“极端个例”的青年学生,大都来自理工高校或学习理工专业。其背后透露出理工高校生命意识教育的严重不足,导致“高学历的野蛮人”(学者鲍鹏山语)横空出世。
2.现代人格培育短缺。
现代人格培育需长期人文知识的学习积累,人文环境的陶冶涵化,人文教育的引导扶植,不能一蹴而就。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承担着诸多本应在中学时期就应完成的人文素质教育任务,尤其是基本人格素养培育,不仅任务繁重,而且明显带有“补课”性质,短促突击不成,却漏洞百出,形成了积重难返的局面。
3.人文精神教育失衡。
人文精神是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和科技精神一起,共同服务于培育青年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文和科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现代人的两种基本精神素养。但目前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因所处环境和条件决定,偏重于科技知识、工具理性,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致使科技和人文教育权重不一,人文精神教育失衡。
4.家国情怀培育薄弱。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风靡,一些青年学生对国家政治缺乏基本的理性认识和积极态度,对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往往带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声称拒绝“洗脑”,更谈不上信仰。结果理工高校青年学生可能学到了某些知识技能,但缺少人格骨气和家国情怀,只关注一己生活的舒适安逸,至于理想精神、浩然之气都太过于虚无缥缈。总之,目前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粗疏性和跳跃性,疏忽了生命意识教育,舍弃了人格养成和精神培育,更没有政治理性教育,仅传送了大量知识,却要求青年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种缘木求鱼的教育模式,不仅很难实现理想目标,还会使教育被“异化”。因此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针对问题,找准根源,开展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
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概括讲,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
1.重科技,轻人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理工科技类学科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人文学科却愈加摇摇欲坠。其根源是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肆意扩张。受此影响,理工高校人文学科变成了陪衬和点缀,缺乏相应条件和适宜发展空间,以此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自然缺乏强有力的根基,导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陷入一种弱势发展的恶性循环。
2.重育才,轻育人。
随着社会发展,在实用主义影响下,目前的核心教育观念就是培养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却忽视了人才产生的必要条件。杰出人才的出现,需要适宜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人才必须首先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但实际上,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为成人,反而成了育才的工具和手段。这种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巨大张力,导致其成效不佳。上述因素是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社会困境,也是其出现问题的外部环境根源。
(二)内部因素
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出现问题,也有内部根源。
1.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养成。
一些理工高校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人文知识教育,把核心放在知识传授上,却忽视了青年学生的人格养成和精神培育。这导致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成了“贩卖知识的杂货店”,老师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学生成了“知识的选购者”。最终青年学生可能不缺乏知识,但缺少基本人格素养,出现了一种比知识残缺或书呆子更可怕的“精神饥荒”。这是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格养成、精神启蒙方面放弃责任,偏重知识传授的结果和例证。
2.重外在形式,轻实质内涵。
一些理工高校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把重心放在大规模开展校园活动上,力求形式多样、场面热闹,却忽视了活动实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开展的载体平台。但空有形式、缺乏内涵、频繁大量的文体活动不仅占用时间、精力,而且易造成一种喧嚣浮躁的校园氛围,使学生无法静心学习。真正有力量和厚度的人文素质教育讲求的是春风化雨,积淀涵养,需要清静的校园环境。总之,各种内外部因素导致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实效性,迫切需要改革创新。
四、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关键
举措针对问题及其根源,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创新。
1.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夯实人文基础。
人文学科的发展壮大是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强大基础、实力支撑。这需要理工高校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使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起码要避免人文学科继续滑坡或萎缩,处于被轻视和冷落的地位,为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力量源泉。
2.教育理念返璞归真,育人重于育才。
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必须在教育理念上返璞归真,树立育“人”的理念,开展培养“人”的教育,而不是其他。青年学生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这要求摒弃功利主义、短视思维,从基本人格素养出发,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2]的新青年。
3.教育模式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
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要尊重教育规律,理顺层次发展目标,以人为本,从基础做起,逐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即从生命意识教育出发,培养青年学生的现代人格、理性精神、家国情怀,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而不能只顾一端,粗疏跳跃。
4.构建良好育人生态,优化校园环境。
优化校园环境,构建淡泊宽和的育人生态是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环境保障和平台。这让青年学生独立思考、明辨真理的同时,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实现生态育人、人育生态的良性互动、循环发展,使校园成为一个清净的育人场所。上述四点,密切相联,彼此互动,共同致力于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提升其实效性,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重视人文学科发展,是基础;教育理念返璞归真,以人为本,是核心;构建良好育人生态,是保障。
五、结束语
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其创新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从人文基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育人生态等方面开展创新,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和其他专业教育一道,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为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优秀建设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
[1].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N].人民日报,2013-10-02.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
作者:程金歌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