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对目前高等院校的时代要求,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最后着重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性分析

前言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与科学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之间又存在着专业化与学科化的矛盾,且这种矛盾是难以解决的,从而使得人文文化较容易陷入危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针对人才教育问题说过:对人的教育仅仅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专业教育只能使其成为一架只会工作的机器,成为不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对价值观念有充分的理解以及足够的热情。那才是成为一个人才最基本的条件。目前对高校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

一、我国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因为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都忽略了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水平的教育过于注重,使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目前我国各个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逐渐升高,对人才的要求普遍只看其专业技能的好坏,而不看其他方面的素质与实力,这就导致我国很多高校因学生的就业问题将院校课程设置更加地具有针对性,更加地细分化。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千篇一律的全部都是关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严重缺少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过于单一,这就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只拥有专业技能而没有宽厚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缺乏人文底蕴,使其在社会上自身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技能实用性与专业对口性的思想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经生根发芽,只是通过机械而单一的技能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缺少完备、全面的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方面缺少引导,使学生的处事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过差。

二、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以及技能的实用性,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是非常必要可行的。以理工类高校为例,其办学宗旨是为国家提供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将人文素质教育巧妙的运用到其中,不但能够对专业教育的广度以及深度产生影响,还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能够为其走向社会以后的发展提前铺设好一条平坦的道路。高校中的专业技能传授与人文教育的开展其实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具有很大联系且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只有将专业技能的传授以及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合理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学生具有较高较好的专业技能水平与人文素质,才能使他们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在他们离开校园后才能够将自身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如果高校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不全面,满足不了社会需要。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自然科学将会包括人的科学,同样人的科学也将自然科学包含在内,这将成为一门科学。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趋于专业技能水平的好坏,这是导致我国高校忽略甚至放弃人文教育,而只注重专业技能传授的根本原因,学生没有科学系统的整体知识结构,只有片面的专业技能知识,使他们情操严重缺乏,也没有那种万物于心的气度,所以他们通常表现的较为木讷,缺乏创造能力,难以取得很大的突破与成就。

三、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应用方法分析

(一)构建符合高校自身教学理念的人文课程体系

在高校的人才教育中运用人文教育方法,其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不是为了培养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人才。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去发掘其潜力,使其将自身潜力在某一方面彻底发挥出来,不断完善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了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在高校教育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就需要在高校教育体制中建立人文课程体系。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将文化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出一套符合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其次是需要增设一些与人文科学学科有联系的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开设,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人文精神,指引其向既具有人文精神同时科学文化知识优异的双向性人才发展,保证其以后的发展;最后是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方面,需要积极争取实施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制与双学位制[2]。

(二)建立富于批判、创新精神的人文环境

如今社会最为缺少的精神是批判精神与创新谨慎,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精神。高等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大学生在不断接触高等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找寻自我,发现自身价值以及发现自身问题,在这个过程培养出自身的创新精神,不断的对自己进行充实、发展与壮大。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综合能力水平较强的人才是所有高校的教学目标,所以高等院校应当注重学生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养成,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因为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是当代社会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缺少的一种谨慎,因此院校应当特别注重精神的培养,对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传授适当减少,为人才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让人文精神在高等教育中更好的运用。

(三)营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特点在于它能在无形中对在校师生产生影响,那是一种氛围的影响,也是一种环境的影响,因为高校应当塑造出一个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心灵、情操以及个性等方面进行无形的影响,使其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人文精神同时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各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首先,校园文化的前提与基础是知识文化的创新,通过开展创新性校园文化活动,对其内容以及理念进行创新,对校园文化的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传递;其次是需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人文精神进行传播,加快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当增加科技投入的质量与含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活动;最后需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使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越来越高,加快人才的培养速度[3]。

(四)建立适应高校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是院校制度严格、对学生要求严苛等因素就可以提高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而是其是否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高校应当从以往传统的教育体系、评价标准中寻找问题,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培养,不能过于强调统一化的评价。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注意不能太过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创新精神与人文素质的评价,对此,高校方面应当对自身的评价体系进行检查完善,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将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入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

四、结束语

人文素质的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文化品质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养成以及审美趣味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人文精神是高校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关键环节。同时,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教育体制以及教学风格选择一套适合自身的人文教育体制,并将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不同的课程设置培养出不同素质的大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的大学生又需要不同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我国高校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是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莉芬,李晓衡,张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7):94-97.

[2]江云清,何春梅.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36-37.

[3]夏甚杰,侯英,周振海.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1):183.

作者:王季路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