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物化学教学研究(4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物化学教学研究(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物化学教学研究(4篇)

第一篇:卓越医师小班化培养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授课探索与体会

摘要:卓越医师教育是精英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是国内和国际化的需要。对于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法等都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就长江大学医学院开设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中知识的讲授方式,即将协作式、模块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融入教学当中并取得的成效加以阐述,希望能够为其他院校该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卓越医师;多元化教学模式

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国家适时提出了卓越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促进国内临床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全方位提高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医学各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很多医学学科已发展到分子水平,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选出3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卓越医师教改班,加入该计划的实施。经过本系部专家、教授论证分析和科室老师的讨论,结合卓越医师培养的宗旨,联系学院学生的生源状况以及学生基本素质等情况,提出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学和生理学这四门学科在同一学期不同时段完成,让学生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逐步学习、理解和掌握人体的细胞组成和结构、物质代谢规律、器官的系统功能。

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医学核心课程,教研室老师尝试对该学科人才培养计划重新调整,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以后医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在重视理论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授课学时相应较大幅度增加(理论教学时数80学时;实验教学时数40学时)。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将协作式、模块式、案例式等多种授课模式融入该学科的教学当中,通过对医学院2013级和2014级两届学生的实际教学中取得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教学效果良好,现将取得的教学改革的探索结果和经验体会加以阐述,希望能够为其他院校该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一、探索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思路和教学模式,彰显“教改”

特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的科学,医学生面对的对象是人体,任重道远,而该学科知识体系复杂而烦琐,学生学习起来难学、枯燥,学过的知识体系容易遗忘,如何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每位生命科学教师都是应加以思考和探讨研究的。经过对卓越医师教改小班的生源素质调查,该班学生高中阶段绝大多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好,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按照对医学生教育培养的传统教学思路,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卓越医师教改小班学生的组成特点,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协作式、模块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融入教学当中,通过对两届学生的实践教学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达到了培养目的。

1.协作式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该学科教师在案例式教学中将协作式学习模式引入教改小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课堂教学当中。该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学生互助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为基本手段:组员之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既要分工明确,还要相互协作,积极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效果检查是小组PPT的制作和推荐小组中一名同学全班讲解,组内其他同学补充与纠正,然后教师提问检查教学效果。总体评价协作式学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同学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还锻炼了胆量,磨炼了意志,培养了感情,同时提高自了学生沟通、交流、表达能力。

2.模块式学习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1)理论模块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将该学科知识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其一为生物大分子篇:主要讲述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化学与酶的工作原理;其二为物质代谢和调节篇:主要讲述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生物氧化、核苷酸代谢等;其三为基因信息传递篇:主要讲述DNA的复制、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工程技术、基因表达调控和分子生物学的其他应用技术;其四为临床医学专题篇:主要讲述肝脏的生化、血液的生化、肿瘤与基因、信号转导与疾病等。

(2)实验模块教学。实验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为了培养卓越医师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习惯、良好的动手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时代的接轨,实验教学内容的变更与补充势在必行。该学科实验教学内容的变更与补充重点放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及全新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渐行。实验教学模块的构建和分层中其一是:基础实验技术的原理讲述和仪器使用训练:主要完成基本实验技术的理论学习和量器的正确使用及校正、该学科基本实验技术相关仪器设备的认识、构成、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以及动物实验中组织分离、细胞破碎、物质提取和纯化等基本操作训练。

其二是:基础实验教学:即基础验证性实验,目前主要开设血清标本蛋白质、葡萄糖、脂类物质含量测定,肝功能和肾功能的相关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等实验项目。

其三是:综合性实验教学:该模块实验教学内容涉及该学科多方面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以及和相关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渗透的等多种形式,临床医学各学科实验该学科综合性实验主要包括血清标本白蛋白的纯化与鉴定、重组DNA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启发学生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相关实验的实验结果预期。

其四是:设计性实验教学:教师提出问题或给出某一研究方向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该实验的相关实验原理、涉及的实验技术、实验仪器、试剂、标本、实验操作路线、实验成本核算和实验结果预期。学院开放学生所需要的实验平台并给予一点资金资助,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组团完成全程操作。目前以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为主,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熟悉查阅文献的方法和实验操作水平,为以后从事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奠定可靠的基础。

3.案例式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能力。在理论教学环节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插案例式教学,让学生既全面系统地认知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又能够结合实践将该学科与临床加以联系。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对案例的设计和选择上既要紧扣该学科理论体系又要联系临床检验和治疗,做到案例常见、合理、难易合适以便于学生分析。通过对案例加以分析、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案例,掌握与案例相关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及与临床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借以培养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例如,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通过这个病例可以加深学生掌握和理解糖代谢的知识;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素代谢的关联;代谢与疾病的关系等。引入这一案例,可以设计讨论的问题有: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发生了怎样的紊乱?糖尿病患者体重为什么会下降,与脂肪代谢有何关系?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为何会减弱,易受到感染?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会主动地去查阅一些相关文献资料,全面了解糖尿病与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关联及于临床诊治糖尿病的方案。案例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巩固已学知识和与临床医学联系的能力,提高了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能力。

二、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期末进行单一的理论考试,而忽视了实践环节,评价效果不科学、不合理。为此对卓越医师小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除了理论考试之外,还增加了实验考核,并且注重对平时学习过程的检验。卓越医师小班学生的成绩比例分配为:理论考试占60%、实验考试占20%、平时成绩占20%。经过教学改革的实施和学生的努力,卓越医师教改小班相比其他临床医学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理论成绩平均分87.1分,实验成绩平均达到85.7分。通过对两届学生学期末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对协作式、模块式、案例式等形式的教学模式高度认可,上述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的兴趣、主动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与他人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磨炼了意志,提高了表述能力,为将来成为一名拥有“仁心”和“仁术”的卓越医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与展望

卓越医师教育是精英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是国内和国际化的需要。近年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医学学科已发展到分子水平,要以卓越医师培养契机,改革基础医学核心学科的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为其以后从事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奠定可靠的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早日探索出适应我国国情的、适应医学科学领域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为我国医学教育史上书写光辉一页,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静,杨丽莎,梁志清.关于“卓越医师”教育培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242-244.

[2]田吉梅,盘强.案例式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9):1419-1421

作者:何小兵,刘连生 单位:长江大学医学院

第二篇:高职药学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分类教学改革与探析

摘要:实行分类教学是全面提升高职高专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生物化学实验是药学类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基于我校药学类不同专业特色及学生生源差异性分析,本文探讨了生物化学实验分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分类优化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分类选取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分类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创新型”为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实验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施将直接影响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生物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实验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科学有效地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生物化学实验作为药学类专业群的基础实验课程,其课程标准的制定往往缺乏针对性,如何将其建设为一个专业群共享实验课程,同时又能满足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是值得探讨的。近年来,我校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不断进行改革,针对药学类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生源层次的学生采取分类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各专业的教育水平。分类教学是指对于某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依据学生的差异,有选择地对部分学生开设和对另一部分学生不开设,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

一生物化学实验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生源差异性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校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普通高考选拔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另外还包括了从海宁卫生学校、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浙江医药技术学校等十多所中职学校单独录取的“3+2”中高职衔接对口的学生和“五年一贯制”学生。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数量的逐步减少,我校加大了从中职学校招生录取的比例,而这些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往往参差不齐,使得我校生源差异性日趋明显。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实验课程由于教学条件较差而无法有效开展,使得这些学生往往基础较差,学习能力更是不如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切实注意到生源差异,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生源差异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潜力不尽相同,也要求有差异的教育。”[2]因此,面对生源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生物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验课程,必须根据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来开展分类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选取。

(二)药学类不同专业的必然要求

我校为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开设有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和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等药学类专业,尽管这些专业均属于药学类专业群,但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特点各有不同,因此,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开设相同的实验内容和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满足各专业的教学需求。例如生物化学实验对于制药类专业尤其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而言极其重要,是后续专业课程的技能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比其他专业更有深度,也更加偏向于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药学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低些,故可以选择简单点的实验内容。总之,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标准应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特点来进行制定,这就必然要求在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

二生物化学实验分类教学改革与探索

分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药学类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特点,以及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类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内容的分类优化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分类选取两个方面。

(一)分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应根据学生生源差异性和不同专业进行分类教学设计。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较差的“3+2”中高职衔接学生和“五年一贯制”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该简单易懂,不宜设置过于复杂的实验项目,因此,应该以验证性实验和训练性实验为主,再辅以综合性实验。高职和专科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综合性实验和技术性较强的实验为主,辅以验证性实验和训练性实验。

药学专业对于生物化学实验的要求并不高,可以是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而其他专业则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对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生物化学是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生物化学实验的有效开展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专门开设了一门纯实验课程《生物化学技术》,这是对前期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拓展和提升,侧重于生物化学技术。该课程不仅弥补了原有生物化学实践教学课时数的不足,而且将专业基础课程准确导向专业技能,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架起一座桥梁,是一次大胆而有效的尝试。

(二)分类选取实验教学方法

1、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尽管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多局限性

,但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较差的中高职衔接的学生来说,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教学方法严格按照“教师讲授——学生操作——总结报告”三步走,教师首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实验预期结果与分析,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但实验内容多以验证性和训练性实验为主,因此,实验内容简单明了,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容易接受,只要教师在学生实验操作期间进行耐心细致和分层次指导,并适当地进行启发式或问题式教学引导,也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药学类各专业“3+2”中高职衔接学生和“五年一贯制”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部分职业院校在生物化学相关课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与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合作办学的“华海班”、“海正班”等特色班级的生物化学课程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获得了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好评。尽管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受青睐,但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于小班教学,相对于可以2~4个行政班同时授课的常规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显然需要占据更多的教学资源,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一般会优先考虑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因此,对于生物化学这一类专业群基础课程来说,理实一体化教学往往只适用于班级很少的专业或者一些特色班级的小班化教学。例如,我校目前在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等专业中分别挑选了30名学生组建了相关专业的“创新班”,生物化学的教学就建议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3、项目化实验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尤其适合于实验课程的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由于理实一体化教学只能小班上课,我校绝大多数药学类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只能采用“理论+实验”的常规教学方法,而项目化实验教学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诸多不足,因此,项目化实验教学比较适合于药学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生物化学技术》实验课程中全部采用项目化实验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特点,基于工学结合进行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计。项目化教学必须充分依赖于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多个环节保证小组成员充分合作和讨论,在每一个教学任务中均要求学生按照项目要求进行实验设计、讨论和结果展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开放性实验教学:

开放性实验是指将实验室资源部分地或全部地向学生有目的地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方向,独立拟订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的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尽管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化实验教学能够较好地完成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任务,但目前,我校药学类各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课时仅有17学时,课时数少,难以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放性实验教学刚好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指导和启发,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并初步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由于受实验条件及实验室管理的限制,开放性实验教学仅针对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尤其适合于生物制药技术和化学制药技术等制药类专业的学生。

以上实验教学方法是我校药学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学生采取的分类教学方法。对于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居于中高职衔接学生和专科学生之间的高职类专业学生,则可以采取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和项目化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药学专业对于生物化学实验的要求并不高,因此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项目化实验教学,由于教师讲课的时间少,为了使学生在项目开展前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关键技术,可制作微视频、收集网络视频、文本案例等资源供学生课前学习从而实现生物化学实验的翻转课堂教学。此外,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还可以尝试诸如PBL教学法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生物化学实验的分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体现生源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符合专业需求,有利于培养技能型和创新性人才。随着企业、行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与日俱增,学生和家长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也日趋高涨,对专业群不同专业和不同生源层次学生的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是大势所趋,实行分类教学是全面提升高职高专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田林,唐迪,洪欣.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探索[J].江苏高教,2013,(2):138-139.

[2]钱军平.基于生源差异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性分析[J].江苏高教,2010,(3):32.

[3]李丽,薛春梅,纪艳,等.项目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2,(17):165.

[4]陈传平,文继新,李道远,等.“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中的实践与评价[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104-105.

[5]朱蕾.高校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及管理要求[J].农业网络信息,2007,(9):137-139.

[6]胡薇,杨美英,李雨婷,等.PBL教学模式在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1):163-164.

作者:陈阳建,罗方,范三微,彭昕,曲均革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生物化学技能大赛对实验教学的启示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校目前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组织和实施过程,结合已开展的三届实验技能大赛实践经验,探讨在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教育改革

生物化学实验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调动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生物化学专业相关知识和积极参与生物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分析中心自2012年开始举办实验技能大赛。通过不断探索,分析中心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好评,为后期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实验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实施

1.大赛的前期筹备。生物化学实验技能比赛由分析中心承办,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对本校学生现状的分析以及结合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邀请专家教授参与比赛方案的设计及评分标准的制定。在方案确定后,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实验技能大赛,对大赛的具体事项也作了充分的介绍,使得实验技能比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2.大赛的实施。初赛前,由指导教师将参赛的学生分到两个实验室进行赛前培训,让学生们了解比赛的内容和程序。培训结束后,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实验的具体内容,由专门的评委老师按照评判标准进行评分,并择优选择32名同学进入决赛。决赛按照比赛流程进行,由评委老师按照评判标准进行评分,依据得分的高低确定获奖名单。设置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8名。

3.大赛内容选择及评分标准制定。比赛选择“尿样异常成分检测”和“血清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两个实验内容。通过“尿样异常成分检测”考查学生通过物质颜色的变化进行成分分析的能力,“血清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考查学生的生物化学操作的基本技术———滴定技术。评分标准具体如下(见附表)。

二、实验技能大赛的启示

1.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而举办实验技能大赛则是培养实践能力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容易被学生忽视,而通过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学生会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实验操作的每一步细节,无形间便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一个人不断进步的最好方式就是竞争,竞争产生动力。分析中心举办的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得学生们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对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更加的重视,最终使学生们的成绩获得了提升。

3.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心积极响应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改革的号召,不断进行了改革实验教学模式[7-9]。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实验技能大赛正是一种对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而中心在完成实验教学的同时,成功举办了实验技能大赛,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筹备、组织、实施比赛的整个过程中,中心的所有实验教学老师都参与其中,在相互探讨中发现了实验及自身的不足之处,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更加的清楚,在学生提高的同时也促使了老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不足与反思

1.丰富比赛内容。目前中心举办的初赛和决赛内容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而显得相对比较单一,而且都偏向于验证性和操作性的实验,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以后实验技能大赛的组织中,随着经验不断丰富,结合中心的自身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比赛实验的内容,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能力。

2.增加大赛模式。中心举办的实验技能大赛一直以来都是以个人赛的形式举行,以后可以尝试增加团队赛,既锻炼了个人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协同能力;大赛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其规模较小,学生参与人数较少,因此,随着中心各方面条件的完善,各班参与比赛的人数自然也会相应的增长。

3.完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的制定需要许多老师和专家共同探讨完成,在制定的过程中,为了使比赛获得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需要考虑很多的细节。中心在实验操作教学的基础上,鼓励老师和专家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改,不仅使得评分准则更加的完善,同时也使各位老师对评分细则更加的熟悉。通过三次实验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引导和鼓励了学生更加注重实验技能知识的重要性,促使了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推动了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以后中心举办的实验技能大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郭恒俊,田明,王芳,等.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3(6):149-151.

[2]巫光宏,黄卓烈,詹福建,等.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成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145-147.

[3]刘慧萍,葛金文,张国民,等.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对中医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75-76.

[4]教育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建设高等教育大国的辉煌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4-10.

[5]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29-31.

[6]庞星军.竞争比赛在体育教学中的利弊[C].中国北京:2013.

[7]阴新强,冉利.医学院校分析中心管理运行模式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4(2):97-98.

[8]刘红鸣,罗杰伟,冉利.医学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1(9):162-163.

[9]罗杰伟,晏纪成,冉利.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管理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5):499-500.

[10]王晓琴,刘华,宋淑华,等.开展实验技能大赛促进实验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83-85

作者:赵波,蒲霞,冉利 单位:川北医学院基础医院

第四篇: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探究

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围绕生物学类各个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教学状况,以及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环节对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课程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类专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内容多、抽象难懂;实践性强、涉及的技术面广;此外,生物学学科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理论日新月异。因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是生物学类各专业师生面对的难题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及其改革也是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结合生物学类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培养具有一定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一当前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教学软件和硬件条件的改善,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因此随着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生物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改变,生物学类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都需要随之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也需要随之调整。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理论内容多、比较抽象,物质代谢相互联系且错综复杂,各种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代谢途径相互衔接,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难以理清头绪,学到的知识不容易形成体系,仅仅通过一定课时的理论教学来掌握全部知识的难度大,从而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

在实践课程方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繁多,且相关领域研究发展日新月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更新极为迅速,导致学生在训练和实践中难度增加;再加上理论课程学习方面的难度,又进一步加大了实践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课时有限与实验内容多的矛盾,导致教学内容缩减,令学生感觉对整个课程没有学到太多内容;此外,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与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相互独立,部分内容又相互重叠,因此亟需对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调整。目前,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需求,对于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一方面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科研课题研究进展、申报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对于教学方面的要求又有形式化和量化的指标要求,部分指标又与教师教学相脱节,势必影响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精力投入,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生物学类各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不同学科门类的相关专业都开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比如生物学、生态学、医学、农学、林学等专业。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不同专业间也有较大差别。对于生物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从所有生命体的共性角度,探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特征,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与调节过程。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之前需要学习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课程,同时还需要学习物理、数学等其它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透彻地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其他学科门类相关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则有别于生物学类专业,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所侧重,基础课程的设置明显不同。例如,人体医学或农学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主要是以人体或农学相关的生命体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对医学或农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学生将来从事与本学科专业相关工作提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同时针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也需要围绕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探讨。为满足于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和专业群体。生物学类的专业主要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各个专业相互交叉融合,为达到生物学类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师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了解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叠程度,认识到专业结构和课程教学是一个相对稳定、且是动态式的发展过程,动态地微调、改进教学内容,做好理论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及其设备等环节的配合,更好地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和基础,提供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以及在毕业生就业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得到满意的成绩,急需改革教学模式和方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提高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探讨

(一)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增加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的更新,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比如,教师研究工作中如果涉及到一些新的研究技术和理论,亲自动手操作过,那么教师就会很娴熟地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工作和经验把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讲授得更加具体和生动。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停滞不动、没有生动的实例,仅凭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经验,也难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另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组的教师可以通过共同备课、研课,采用较为一致、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相互学习、互相听课,并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讨论,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优化教学方案、更新教学模式

传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大多采取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作为两个课程独立教学,由不同的教师承担,并且两门课程的教师归属不同的课程组或教研室,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衔接。由此,我们认为两门课程教学可由同一位教师承担,或者两位教师共同承担,共同备课和研课,共同讨论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知识点,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案,减少两门课程之间重复内容的同时开课,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脱节等问题,还兼顾到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改变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取以教师课程讲授为主,导致学生参与度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在备课和研课时,针对每部分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合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章节的内容,提前安排学生去图书馆或是应用网络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课堂上缩减教师讲授的时间,拿出一定时间开展“围绕问题的课堂讨论”,设置让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通过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当然,课堂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选题、准备切题的实例,考虑到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

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或者大学二年级全年开设。大学二年级课程数目多,学生学习任务重,这个时段本科生需要进行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提到教师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这种要求不能成为一句口号。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思考如何实践,并有效地完成这种要求。由此,教师上课前,不但要从多个角度讲解生物学类专业在社会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中作用,以及学习该专业的重要意义,而且更多地介绍生物学类专业的就业市场和可能的发展前景。

教师鼓励学生学好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网络资源,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手段,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独特魅力;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近些年我国生物学研究工作突飞猛进,取得了显著性的成果,并在国际上生命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尽量联系生产实际,适当介绍最新进展。教师在教学中把我国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科学研究进展与课题理论教学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学生通过比较直观、形象的了解,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进而逐步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四)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中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发现的基础上并通过大量实践得出来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也就需要通过加强学生实践训练和参与科学研究,来增加其对专业和课程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和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操作和训练,让学生在实验课中进行动手操作,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实验现象,进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入到本院教师的实验室,观察或亲自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发挥调动学生对生命活动和生命规律探索的好奇心;或者设置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五)拓宽途径,培养学生专业和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创新能力

在关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等微环境方面尝试和创新教学新模式,更需要高等院校、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在平台支持和政策扶持等大环境方面拓宽途径。一方面,高等院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加大了工作举措,比如更加重视了教师教学竞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等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分量,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也加大了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承担和参与到实践训练和培养环节中,从而使其在课程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直观的呈现。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逐步完善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申报、考核和验收等制度,并加大了支持力度,这种方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对专业和课程的学习兴趣。

总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生物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认同度。通过探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模式,丰富并深化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等多种举措,从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汪启明,屠小菊,唐中海,饶力群等.农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329-330.

[2] 黄焕生,王守训,李永珍,李桂芝.专题讨论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78-79.

[3] 周天戟,张雪怡,冯保庆,蒋炳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级式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30-32.

[4] 朱滨,李平风,张家萍,贾弘褆.面向21世纪医学本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9):21.

[5] 于保锋,解军,张悦红,牛勃.关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146-148.

作者:杨立明,纪剑辉,张云峰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