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课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课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课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

一、目标管理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实效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理论的应用响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要求。目标管理使教学活动的教育目标更加明确,能够避免教学活动中的无效活动和形式教育,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的计划管理方式。传统的计划管理方式虽然分工很细,但是存在责任不明,活动多但形式化强,缺乏与目标的紧密联系,教育效果得不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倾向教化形式,不能真正满足师生所预期的要求,反而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抵制。而目标管理要求所有的分工行为都是有明确的目标的,且都是为实现总目标服务。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不拘方式、手段,让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各自的目标,从而提高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因为目标管理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体现成员参与管理的意识,让组织内的共性和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故实施目标管理有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师生的责任意识,激励师生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说,就是师生参与目标的制定,清楚奋斗的方向,并了解自己有责任实现目标,而为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可以设立适当的奖惩制度。通过奖励促进目标的实现,并借助目标与奖励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整体目标联系在一起,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不再是被动的等待指令,而是主动的实现目标,努力形成在某一领域的优势。最后,目标管理的实施,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变革和资源共享,强调了各级思想政治的工作者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够客观对待源于自身和外界的评价,改善人际,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业务工作的层面,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双方彼此尊重、理解、提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自我把握,根据条件的转变,及时纠正行动与目标的偏差;而在实现目标后,通过评价帮助师生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交流彼此的经验和感悟,把过程与结果摆在同等的地位,强化人的主动性,营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一)制定目标目标的制定是进行目标管理的第一步,对于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要求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目标作为高校党委、行政人员制定目标的出发点,根据各项教研、科研、管理、后勤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教育目标,并将教育目标从上至下的进行逐层分解,把任务分摊到个人,明确个人责任。以锁链式的目标管理体系,把上下级的目标紧密的系在一起,提高工作主动性与效率。具体来讲,借助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和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形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强烈的法纪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

(二)分解目标在确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后,从上到下的将目标分解指派到各级人员具体负责实施,明确第一责任人。通过分解目标把责任分摊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身上,将目标具体化,充实目标实现的过程,增强学校每一位成员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识,了解实现目标的过程。分解目标是有技巧且要落到实处,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要在“党、政两条线,逐级负责”的工作体制下,经由学校党委、行政共同领导,由宣传部和人事部门负责实施,由学校各院系的相关部门进行具体的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在各项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切实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执行目标由学校的党委行政制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并把握全局协调各方。学校主持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计划、和重要制度;监督和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建设好政工队伍。加强对学校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领导工作,从实质上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学校要组织好、实施好,党委关于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政策和决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适当的调整,实行有力奖惩制度。

(四)考核目标考核目标的实现程度,衡量目标管理的成果,评价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活动。通过建立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主要要自我评价、同行评议、领导评价、专家评估和学校评定。采用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两种考核方式,交叉并行,表彰优秀者,惩罚有错的,激励落后者,带动旁观者,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目标考核,做好目标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三、结语

21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各种挑战,诸如社会价值多元化、学生思想多样化教育工作生活化、多维化。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明确教育的目标,将教育目标具体化,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贯彻执行教育的目标实现工作,并在最终执行系统严格的目标考核政策,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好的承担起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作者:库尔班江·艾则孜单位:新疆工程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内涵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过程中,并没有权威学者给出很明确的定义,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怀和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受教育者得到教育,并且使其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的一种教育理念。它的目的就是促进受教育者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理论基础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众多学者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引,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基础和前提。

(二)心理学相关原理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受教育者的心理积极性,并且由于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都不一样,个性、性格也不尽相同,因此,就需要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前提下,针对其特点解决好物质和精神需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规律,研究人的观点、立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等内容,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作为研究人的思想的重要学科,其基本立足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涉及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缺失状况的研究

关于人性化的缺失,东南大学的宇业力博士和石开斌博士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探讨》一文中提到人性化缺失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人性化理念的缺失,价值的异化和方式方法的非人性化。第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理念的遗失,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国家和社会的主流问题及思想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及理念,而往往对于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实现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却很少关注,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学习到了教育者的思想想法和既定知识,很难通过学习去举一反三,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这是一种对于人性化思考的缺失;第二方面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人性化价值的异化,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常常很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要,只谈及受教育者对社会的贡献,这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种超现实的奢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价值的异化;第三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方式方法的非人性化。

学者曹砚辉、谭来兴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缺失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表现的很明显,主要包括: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人性关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思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和严肃性,往往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只有教育者在按照自己的思想想法和既定的教材知识来进行教学,而很少顾及青年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并且在教育过程中,片面的强调和放大了教师的权威,使得学生不敢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育者自然也不能真实的了解教学的效果;二是学生日常管理重管束,轻发展,传统的学生管理通过下发命令、处分警告和压服的方法来控制学生不去违规违纪,这自然也是一种方法,也暂时会取得一些成效,但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采用恩威并施,教育引导的方式去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这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其发展;三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服务工作有的不到位,学校往往只把学生当作被管理的对象,去规定其行为,表扬或批评,而忽视了学生是服务对象的身份,对于其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能很快地去解决。学者路娜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缺失的表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物质需要的忽视违背了人的“自然性”;第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压抑和消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第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甚至抹杀人丰富多彩的“个性”;第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人的“目的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现

途径研究关于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单单是要教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通过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人,来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促进其不断发展。可以说,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肯定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是创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沟通的重要性,加强情感沟通,平等对待,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区别。同时,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内容要多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最前沿的问题来讲,同时,也要让受教育者多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求同存异,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要一味的进行说教,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质疑、合作的精神。

三是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学校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例如校训、校风的建设会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使得学生从校训校风中正视生活、陶冶情操、得到启示。

作者:范孟楠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在《教育社会学》中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理念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首先在上海交通大学被提出。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大学校园区域内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在校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学、管理、学习、活动等过程形成的。并且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高校校园文化由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构成,反应了高校的文化现象与群体文化,对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教学方针、校风建设等均产生影响。每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均与学校的发展规划息息相关。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不同的。但是其本身发挥着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校园文化环境中人际关系是个人情感、行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优劣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影响。心理状态对大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融洽的人际关系体现大学生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状态的追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和睦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获得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也体现了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社会适应度等。对于社会或者学校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保障良好风尚的重要前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和谐和睦人际关系网的形成。大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正面思想作风的耳濡目染。从而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良好的校园文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够让师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净化自身心灵世界,保持健康旺盛的精神活力,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推动作用。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形式之一,其体现了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功能的约束功能。通常情况下,校园制度包括高校的校训、校纪等。校园制度需要高校所有成员都遵守,利于维护高校校园秩序,规范高校所有成员的行为活动。是校园活动的文化准则。规范校园行为,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实现了校园文化的审美观、价值观与社会良好风气保持一致。

(三)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良好的校园文化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独立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有着较强烈的好奇心与向往,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自身价值与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与责任心。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校园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多种方式感染到每一位大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发挥着重要的熏陶作用。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三、结论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独特的精神内涵,建设校园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直接促进作用。将校园文化作为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态相吻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较为枯燥、单一,缺乏实用性。充分运用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作用,克服传统思想教育手段的弊端。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途径,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相符。我们需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断提高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价值。

作者:王慧单位: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