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主体际距离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际距离不当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主体际距离过近,超越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范围,没有长幼尊卑之分;其二,主体际距离过远,教师与学生形同陌路,没有任何交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正确地认识他人,致使彼此间产生距离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际距离不当的产生同样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认知偏差在认知过程中
个体的某些偏见时时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认知发生偏差。这种偏差会构成个体对他人的印象,或好或坏。人际知觉中的种种偏见常常成为人际距离不当的诱因。
1.刻板效应刻板现象又称类化原则
定型效应,它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看法。在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看法,总是按其民族、籍贯、性别、职业、年龄等特征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已经形成的对社会各类人群的定型认知和固定印象去判断其人格。比如在学生的固有印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具有古板严厉、教条固执的特点,尽管不准确,却根深蒂固。正是由于受到这种刻板效应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接触认知对象的机会不多,认知不深入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阻抗情绪,导致主体际距离的疏远。
2.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
是对不熟悉的个体第一次接触后就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它是通过外貌、体态、举止、风度、仪表、言谈等对他人形成印象。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大多是通过对教育主体的外貌、言谈、举止等初次接触后形成的。如果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第一次与学生交往时,着装邋遢、举止粗俗、夸夸其谈的话,那么这个教师很难让学生对其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即便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良的印象必定使得学生不愿意接近这样的老师,排斥与老师的交往和接触,拉开主体间的距离。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
指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评价之后,还会把这种评价推及扩展到对该人其他特征的认知上去。假设学习主体的某一方面特长如学习优秀得到教育主体的认同,那么有可能教育主体对该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作肯定的评价,会主观地认为他在社交、文艺、体育、道德、品行、思想等方面同样占有优势。同样,教育主体的某一方面能力如学识渊博如若得到学习主体的肯定,也会让学习主体将教育主体的这一优点无限放大、扩张,并被视为圣人,遮蔽住他的其他特征,导致过度崇拜。这些对于双主体的错误的判断间接地影响到主体间距离的亲疏冷热。
4.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又叫新近印象
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常常根据最近获得的信息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在感知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更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师生关系受近因效应的影响略大一些。在交往初期,彼此已经建立的第一印象会随着接触的次数与时间的发展产生变化。比如,刚开始时,学生对老师的初次印象欠佳,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与了解,越来越多的信息和事实改变了他之前已形成的看法,改变的可能取决于新信息的强度。主体间距离的远近潜移默化地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二)代际距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学习
主体由于年龄、性别、所处时代、环境、人生经历等的差异,导致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品味、生活方式、行事风格以及同辈群体。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于人生经历丰富、历经曲折,思想观念趋于谨慎、保守,处理问题也较为全面稳重。而学习主体,一方面表现出活跃、乐于冒险,勇于创新,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生活社会经验,易凭感觉、冲动行事,率性而为,致使其常常碰壁受挫,且心理承受能力弱,思想观念不成熟,看问题片面、粗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双主体间的分歧一般较多地体现在态度和价值观上,他们对同一问题各持己见,刚愎自用,久而久之,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距离也越来越远。
(三)情感沟通缺失邻近能够促进相互喜欢
扎琼克认为原因在于邻近有助于多次接触,对同一刺激物的多次接触就会使人经历由生疏到熟悉的变化,而熟悉又会使人产生好感,从而导致喜欢。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后来,米勒根据自己的实验材料指出,见面次数只有在一定限度之内的增加,才能提高喜欢的程度。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反而会引起厌烦,减少喜欢度。简言之,即“距离产生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双向互动次数若太少,难免使主体间的情感沟通中断,情感上表现出冷漠生疏,相互间产生隔阂、矛盾;双主体接触次数过多,必然使彼此的特点暴露无遗,这些特点中当然包括各种缺点。这些缺点会使对方产生厌恶,破坏美的意境,导致审美窒息。
二、调控距离的方法主客观原因拉开了主体间的距离
使得主体在思想心理层面对对方产生了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也便成了主体间和谐融洽的障碍。那这种距离感指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它呢?距离感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个体对他人形成的无法亲近的认知,并在与其交往中表现出不自在的主观感受。要想有效地消除距离感,建构并维持和谐的主体际距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空间安排在谈及主体际空间距离的标准时
已经提到了霍尔对人际空间距离的四种分类,分别是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0~1.5英尺):在此距离内,人们的身体可以充分接近或直接接触。沟通更多地依赖触觉、嗅觉、而不是视觉和听觉。一般情况下,此种距离是非正式的高度私密的,只有夫妻、情侣、亲子,以及密友才能进入。个人距离(1.5~4英尺):它是非正式场合下,朋友熟人之间对话、交谈、聚会等的适当距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身体接触很有限。尽管陌生人也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但与陌生人沟通时保持的距离可能更远一些。社交距离(4~12英尺):该距离适合于正式社交场合,是外交会谈、社交活动、处理公务时保持的距离。在沟通时,需要清楚的口头语言和充分的目光接触。它是同事之间、店员与顾客之间以及一般熟人之间交谈所使用的距离。公共距离(12英尺以上):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可以接纳一切人,适合于陌生人之间,演讲者与大众之间进行沟通时所采用的距离。双主体的师生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应介于个人距离与社交距离的范围(大约为1.5~12英尺)浮动。过近的亲密距离会侵犯对方的私人空间,使对方产生觉醒或阻抗等反应;过远的公共距离又会使彼此过于生疏,如同陌生人,不利于沟通交流。因此,适度最佳。
(二)接触次数生活中
彼此接触机会较多的人们容易相互喜欢,相互吸引,从而建立友谊。由于熟悉会使人产生好感,对同一刺激物的多次接触就会使人由生疏到熟悉,从而导致喜欢。是不是人们之间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就越可能相互喜欢呢?实验证明并非如此。米勒指出,见面次数只有在一定限度之内的增加,才能提高喜欢的程度。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反而会引起厌烦,降低喜欢度。奥斯卡普证明,增加见面次数的作用仅限于中性的客体或积极肯定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交往频率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秉持适度原则,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最恰当。过犹不及都是不合适的,都不利于主体间距离的和谐。
(三)心理倾向
1.兴趣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可以增进相互的吸引力
研究表明,在国籍、民族、文化、宗教、年龄、职业、肤色、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信仰、态度、人格、经历、价值观、社会背景、教育程度等方面越相似,就越能相互吸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身比较理论化、抽象化,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法制观以及道德观教育,内容的枯燥空洞使得学习主体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了抵触厌烦的情绪,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听课效率。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讲课中增加一些学习主体感兴趣的内容,想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适当地投其所好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可能影响学生对学科的态度,增加对老师的满意度,从而间接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
2.需要满足功能理论的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
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自身的某种需要,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应首先了解这个态度所能够满足的需要是什么,再通过改变人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的态度。卡茨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某个态度对象持肯定积极地态度是因为这个对象对满足个人的需要是有效有用的、有价值的。而对某一态度对象持有消极否定态度则是因为其阻碍了个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主体意识到教育主体能够满足他的某种需要,对他的生存发展是有价值的,必然会因此改变原有的态度,对教育主体形成新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尽管主体间存在着差异性,如果交往互动双方在需要方面能够互相满足的话,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3.个人魅力我们说一个人有魅力
就意味着他具有一系列积极属性,如美丽的外表,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雅的气质,善交际,有能力等等。毫无疑问,有魅力的人总是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常常成为人们争相交谈的宠儿。个人美丽突出表现在仪表、才能和人格品质等方面。
(1)仪表文学家说
“美,是一封介绍信。”亚里士多德早就感叹过:“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论述,可以这样理解:爱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喜爱美、渴望美、探索美、创造美的天性推动着人类不断发展。在生活中,人们很容易为靓丽俊美的仪表所吸引,甚至产生晕轮效应。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具有美丽仪表的人往往更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喜欢,更有机会获得成功。这里的仪表不仅仅指长相,还包括穿着、体态、风度等因素。主要通过视觉来发挥作用。还有研究认为,仪表因素对从事政治、外交、司法、教育、表演等直接与他人接触工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这其中的一员,要想增强自己在学习主体间的吸引力,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一番包装,进行适当的修饰和美化。
(2)才能才华横溢
聪明能干的人惹人喜欢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上却稍显复杂,并非如此简单。假如一个人近乎完美,自视高人一等,使大家可望而不可即,难以接近,同他在一起会使别人感到不安,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自卑感,那么他很难得到别人的喜欢,人们只会敬而远之。阿伦森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最喜欢的是才能出众而且有瑕疵的人,完美的才能佼佼者的吸引力只能排在第二位,没有错误的才能平庸者位居第三,而才能平庸又犯错误的人最不受大家欢迎。心理学家把这种有才能者因犯差错反而增强其吸引力的现象叫做“犯错误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讲授者,教育主体本身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储备,如果一直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近乎完美的才能,不但不会因此增加个人的吸引力,反而会因“不食人间烟火”而造成距离感的萌发,拉开彼此间的距离,有碍于双主体间的互动。
(3)人格特征人们的人格品质
人格特征如热情、聪明、能干等等,对于个体是否招人喜欢,对于个体是否具有吸引力影响很大。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是长久保持个人魅力的关键,没有它美丽的仪表和超凡的才能都可能变成让人厌恶的东西。根据国内外的多项研究,最具吸引力的人格真诚、可靠、热情、友善、宽厚等。而最让人厌恶的人格品质则包括虚伪、说谎、冷酷、自私、嫉妒。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是学习主体,真诚待人是赢得他人喜爱,增近彼此情感,拉近人际距离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许霏单位: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