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9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1.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自身教育水平和教育的专业程度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低下,甚至在课堂上去宣扬一些社会的负面新闻,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很多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是一些学校的领导或是辅导员,然而这种一人多任的行为会造成教师精力的分神,学校领导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会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如果还需要承担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一定会顾及的不周全。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身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候也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据调查的结果显示现如今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程度存在着偏激的想法,因为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教师在讲一些国家的政策和政治方面的话题,这些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并没有吸引力。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认识并不像对于体育以及一些选修类型课程的认识。所以当代大学生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改进和提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不足
1.缺乏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意识。
现如今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几乎都是注重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并没有注重将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思想并不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开阔性思想,而且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局限性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认识。
2.对有效性内涵认识不足。
对于研究者而言,很多时候对于“有效性”这三个字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往往研究者只停留在对于研究结果的注重上,并没有注重教育当中的过程。可是这种研究的方式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由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最终能否真的证明事物的正确性,这很令人怀疑,难道大学生情绪上的发泄就是思想教育方面产生了问题吗?所以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要想让更多的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新的认识和了解,首先就需要将传统的教育队伍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将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更加严格的培训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令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要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中之重来进行投资和建设。
2.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要想让当代的大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样才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当中,才会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展望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大学生在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开展正确的讲课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笔者将建议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候,尽量的向职业化靠近,这样会对于未来学生的就业有所帮助,将其跟学生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挂钩,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如今当代大学生毕业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无论是生存的压力还是就业的压力都非常大,要想更好地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就要知道学生的诉求是什么,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模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一些现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解决的策略。笔者认为只有不断的在改革当中前进,在创新当中学习,才能够使得现如今的大学生有着更好的未来和发展前景,从而不断的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作者:阎彩红 单位:西京学院至诚社区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加强政治认同。
在政治上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无论如何都要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确的政治认同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学习,并且在学习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才确立的。通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社会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职责所在。在社会上,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政治认同感,同时,还要使其熟悉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运行准则,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政治知识,并在其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中体现出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主流价值观念和主流政治文化。
(二)塑造健全人格。
一个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我们称之为人格,是一个人长时间形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相对比较稳定。“从大学生本身来说,他们正值青春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但并未完全成熟;他们跨入社会的门槛,但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他们关心接受社会的新潮,学会独立思考,但缺乏科学理论的修养和批判、鉴别的能力,尚没有形成健康的人格。”所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准确的理想信念、独立自主的意识,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是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他们乐观豁达、不畏困难的心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防止他们陷入狭隘的状态,不健康的心理得到清除,让他们以高扬的斗志、高尚的品德、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健康良好的心态、正确的审美观念等迎接各种挑战,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三)满足精神需求。
应该说,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社会政治经济高速发展,既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机遇,经济发展逐步走向世界,面临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体制不断变革、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以及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的杂糅碰撞,都对人们的观念意识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的精神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的精神动力得到不断激发,使他们的浮躁情绪得到进一步稳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热情,发掘和满足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需求,丰富和不断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层面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大学生不同层面的理论精神需求,从而使他们开拓了眼界,提升了品格素养。同时,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自己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好的调动,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的自身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素质。
(四)加强行为规范。
无论社会团体,还是单独的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都要遵循一般的规则,这个规则我们称之为行为规范或行为规则。这个规范被人们普遍认可,同时也被人们普遍接受。行为规范活动,旨在大学生的意识、行为等背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向时,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和调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纠正其错误或不合理的言行,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符合道德规范标准的内在要求,还可以通过对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宣扬,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度。个人的道德素质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行为习惯,那么如何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精神素养,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规范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条件
存在即合理,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有其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即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在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推进其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接受者,对该活动价值作用的发挥程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教育双方更应该清楚该活动最终的目的,即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达到怎样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其活动本身是对理论的概况和宣讲,其核心宗旨还是要回归到现实中来,并用于指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目的和内容,实施手段和方法等都将对该活动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必须要能够使大学生信服,其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也要真实反映出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成长历程,从而体现出教育活动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大学生排斥并乐于接受。在方式方法的运用上,必须讲求科学,只要建立在对大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充分了解基础上,并能够与之相配套的方法,才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价值的实现奠定理论条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外在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在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受者、活动价值的体现者和应用者,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其实现的最基本的外在条件。本文中,论述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指的是能够代表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状态,对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理论向现实转化意义重大,也为思想政治价值得以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当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系统联系起来时,不难看出它是整个社会机体的一部分。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具有较大影响。作为一种基础理论性质的教育活动,是组成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重要部分。作为精神文明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在社会结构中,是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可分割。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社会条件提供了重要的外在环境条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涵是,认识由实践来决定,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是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人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作用,说到底是人的实践作用。离开实践,不从事实践,人就不成其为主体,人就一事无成。一切价值,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内,都是人在实践中运用工具改造客体、改造主体,以及改造主客体关系的结果。”对于大学生来说,增加社会实践不仅能帮助他们真切去感受社会、了解社会,加强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在社会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道德修养,让他们亲身感受劳动的美和德育的魅力。在使他们社会经验得到提高外,更提升了他们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热情和信念,继而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根本上得以实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是灌输引导和接受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对主流文化的灌输和引导,对于广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上看,中国几千年以来都是靠这个方法实现其价值的,该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并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更是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灌输”即输送思想、知识等,它的本义是将流水引到需要水的地方,我们可以引申为,把正确先进的意识形态传输到大学生的头脑当中。灌输手段并不等同于“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并非把大量枯燥无用甚至不正确的政治理论硬塞进大学生的头脑中,准确地说,它更应该是传播思想政治观念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其最终目的也是帮助大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方法的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形式的灵活多样、喜闻乐见,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提高他们的自觉性,从而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接受的字面意思为接纳、承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结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同时,该教育强调受教者的客观接受需求和教育者主观教授行为的互动,不仅关注受教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还重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范围,应不超出教育者和接受主体的知晓能力为宜,更能有效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知道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接受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要极其重视大学生的内化行为和外化行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分为课堂教育、管理教育、网络教育和自我完善。
1.课堂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育十分重要,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课堂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教给大学生一种分析事物的方法以及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坚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和共产主义方向必然实现的信念。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和完善课堂教育,使大学生在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上具有更广泛的途径。
2.管理教育。
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管理教育,把管理理念引入教育当中,两者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就必须加以管理教育这一载体。管理教育可以提高管理者教育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在接受管理教育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无论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以后毕业参加工作,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3.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因为网络能够更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传统数据传播方式相比,网络的应用是全新的,是对过去时代的总结和颠覆,我们的文化信息传播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促进不同文化沟通交流的同时,会使许多反社会的思想传播的更加广泛,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鉴于以上原因,正确掌握网络技术,并科学合理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加之,网络技术具有高效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时效性和针对性,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4.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是大学生品德修养由他律向自律转换实现的高级阶段。一般年龄在20岁上下的大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这个时期非常重要。他们已经不仅仅是简单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为新生力量以自己的感知更深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能够主动接受社会的有效信息。他们通过社会实践积累的一定社会经验主动去分析事物和反省自身,然后根据实践的验证,并对自我进行审视及不断完善,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所以,通过自我完善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层面的需要,而且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终目的所在。
作者:韩桂颖 蔡文强 李垚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第三篇: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研究
一、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网络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平台通过自主、平等的的传播理念,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以及网络信息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主要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形象性的基本特征。网络信息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可以通过真实的表达效果提高信息的感染力,加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充分的运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通过网络信息对大学思想政治进行加工处理,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把抽象的、枯燥的的理论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第二,时效性。网络信息平台打破了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的等各方面的实时资讯,提高资源的使用率。第三,交互性。网络教育模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联系,改变了传统的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网友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不同阶级、文化背景、年龄以及地位网络的讨论交流,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思想的碰撞交流,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
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明确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门要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网络教育平台,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梳理网络思想政治思路、凸显网络教育的创新性,要规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全面的规划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在大多数的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都存在着阅读量低的现象,这与思想政治网络内容的枯燥性、单一性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对思想政治网络的建设与维护上网站内容作为主要出发点,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占有份额,完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可以再校园网站上设置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如针对时事热点事件的“热点评论”、综合性新闻的“综合新闻”以及“网上党校”等特色板块,让学生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分析,培养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正确导向,也可以通过加设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咨询以及校园活动等板块,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通过在线的实时互动,有针对加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三)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想有效的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构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专业的教育人才都有着一定的需求,对此,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网络编辑以及网站维护人员的重视;第二,加强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对等政治信仰、素质的培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通过正确的政治思想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加强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大学网络信息过滤审查监管制度。学校要通过对学生的发帖、评论等信息进行审查,对于存在的焦点问题、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存在的不文明以及违法信息要进行清理消除,通过对不良信息的监控等手段营造一个完善网络系统。第二,通过学生网络道德、法律以及安全知识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辨别能力,抵制网络上存在的不良文化以及信息。
(五)提高对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提高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网络教育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在现阶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则会社会化、规范化的基本特征,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探索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技术支撑。因此,高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展开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通过对网络信息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总结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点,通过对大学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特点、规律的总结,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全面的推进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结束语
在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不断的探索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现代设计平台提高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史长军 赵雪萍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
第四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的原因及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由民族类大学承担的,为更好地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的特性、及时提出新的调整建议,各高校不断探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新路径。据有关数据统计,自从1998年之后,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1998年共22万少数民族大学生,到2005年则增加到95万,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发展出现了较为沉重的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由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引起的暴力事件增多,并且因为事后处理问题的滞后性,导致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甚至上升到民族问题。另外,不时有境外暴力恐怖分子对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煽动,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也在不断地煽动学生的情绪,意图在根本上动摇中国,分裂社会主义大家庭,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化、理性化,也容易受到非法分子的利用。有的大学生受到民族主义与地方性保护主义的影响,歧视其他民族。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在推动西部的发展、边疆建设、民族融合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效工作者亟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尽快融入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潮流中。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差异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大部分非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所不同
少数民族大多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这些文化与非少数民族文化存在较大差别,即存在特殊性。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之前由于长期生活在本民族人群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带有特殊性的民族文化。这些独特性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意识、竞争意识、学习动机等方面较之非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较大差别,而在来自偏远地区、民族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大学生身上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经济拮据压力和人际关系不适应时,其解决方式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存在差距,因此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后在学习上感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压力。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能力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差距,这种心理落差也对他们造成一定困扰,这些都是引起他们思想波动的主要根源,这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文化取向的差异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无法像非少数民族大学生那样能在较短时间里迅速适应,这种不适应直接导致他们自我归属感的匮乏,同时对自己民族的亲和力增大,所以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与非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无论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并不能完全相融合。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民族意识强,但政治观念相对淡薄
民族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和利益的自我感悟。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之中,与其他文化接触相对较少,受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就形成了民族认同感,即民族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民族意识强,因此对于关系本民族利益的政治事件关注度较高,例如:民族地位和民族关系,而与本民族牵扯较少的政治事件关注程度则明显下降,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甚至对此产生冷漠的情绪。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课堂教学为中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教育部统一规划,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类的课程由专门教师统一授课。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学生为本,从教育者本身做起,从而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同时要求教师应以少数民族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教学,与时俱进,不能生搬硬套。教师更应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贴近生活和实际,关心和爱护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侧面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的处理,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兼顾每一个学生的感受。
(二)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
在政治教育内容上,引导他们与现实社会积极、和谐地融入,利用多方位、全面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思想管理方法与教育方法。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教育师资相对薄弱,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实际状况,采用适当的政策倾斜,使他们接受的教育机会增多,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大都先天的地理条件不足,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使其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导致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困难,从而使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和继承受到阻碍。但随着社会主义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阻碍着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的道路已经被逐渐开通,国家、民族和政治层面的认同,也拉近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间的亲密关系。但在少数民族文化和非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应有的特色和精品正在逐渐消逝,有些民族传统正在慢慢遗失。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让中国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因此,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有针对少数民族文化节日的保护,更要有对少数民族文化重视的强烈意识。我校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学校各类学生组织积极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艺的舞台,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
(四)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很多少数民族人民都多才多艺。少数民族学生所在的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学校具体制度,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为他们发挥自身长处提供平台。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管理引导、文化熏陶等手段,使少数民族学生认同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理性信念、国家主权等,以此来具体、实际地完成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同时,在选择专业教师的过程之中,必须要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必须保证民族歧视主义的倾向一点不掺杂,也没有民族的风俗信仰与禁忌。另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采取专门的政工队伍,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饱满的热情的同时,使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上有深层次的沟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同时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管理专业化、专门化。各高校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同时应加强与民族高校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加强相互之间的凝聚力,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促进符合现实情况的民族教育制度的完善。通过学习上的帮助、经济上的帮扶、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关怀、就业上的扶助等措施来做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方位服务工作。
作者:夏欣 单位: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一、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1.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教育理念。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宣讲灌输为主,思想整治教育主体扮演着权威主导者角色,决定着教育目的、内容和途径;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师生间容易产生隔阂,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互联网变革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放性和平等性的思维,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施教者的角色,教育过程也不再是单向的、一对一的教育内容传递,教育方式也从宣讲灌输变为选择引导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条件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水平。
2.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海量信息资源。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世界,海量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实时信息、教育理论实践知识及所需的音像图文资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生动而全面,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更为广阔的观察视角,以增强大学生对世情、国情的了解,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目前,高校基本实现网络全面覆盖,学生在校园任何角落都可以上网学习、交流和娱乐,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信息、接受知识和交流沟通的机会和条件。
3.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平等交流平台。
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主动传播者和被动接收者,可以自由平等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沟通,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身份地位、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制约。在网络新媒体条件下,受教育者和施教者之间以网络为介质,构筑了“人-机-人”的沟通交流模式,实现了双方角色互换,突出了双方的平等地位,弱化了地位差距、知识优势和心理隔阂,受教育者可以敞开心扉、毫无顾忌的宣泄自己的情绪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施教者也可以真正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并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教育。
二、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日益加剧,防范意识形态渗透任务更加艰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将过去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文化上渗透的策略改变为利用互联网方面的主导优势向高校师生传输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不断与我国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争夺人心、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因此,加强防范意识,防止意识形态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2.网络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交融频繁,有效引导师生思想的复杂性更加凸显。
一是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和主张在境外媒体和反动出版物中大量存在,并通过互联网向境内渗透,在境内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上大量传播。二是互联网具有强而有力的凝聚能力,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改变了传统一元化社会动员和组织方式,拥有了自身独有的社会活动向度和规则,为社会动员开创了新的公共活动领域和丰富的内容形式。三是社会公众在网络平台上的情感宣泄、情绪张扬和利益表达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活跃,各种各样的焦躁疑惧、茫然困惑、郁闷失落、愤恨仇怨等负面情绪,虽未成为社会主流,但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视。
3.新兴媒体急剧扩张对大学生影响突出,亟需适应工作新空间新形态。
一方面,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拓展了新空间;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尚未完全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契合度不高,致使师生群体思想动态呈现出两个舆论场。学校官方的显性舆论场自说自话,对师生网上的隐形舆论场难以产生大的效应,主旋律、正面消息、理性声音不易传播,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和政治意识教育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三、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对策
1.加强内容建设,丰富网络思想文化产品供给。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内容域。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网络化传播,引导高校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法律与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域。要广泛开展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上行为与社会责任、网络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三是大学精神、环境制度、身心素质教育内容域。大学精神作为高校独特的、先进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成果的积累、积聚和沉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成长和素质能力的提升。除了大学精神,大学环境与大学制度所形成的环境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塑造产生重大影响。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网络输送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环境制度中,做到环境中有思想、制度中有文化。
2.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
第一,夯实基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第二,突破重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基本的网络信息的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和传递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与实现,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工作者勤学苦练,既要练本领学技术,又要拓展信息视野,全面提高业务素质。第三,抓住结点,构建一支专兼融合的强大校园网军,有效掌控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关口。
3.繁荣网络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网络环境氛围。
第一,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主动占领网络信息主阵地,努力拓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辐射范围和国内外影响力,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递健康有益的信息。第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主题教育活动。要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成才需求,依托大学生乐于聚积的网上思想平台,设计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吸引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来,丰富大学生网上精神文化生活。第三,实施好网络文化项目建设。通过整合高校、政府、社会和企业等资源,依托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容和形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推进管理创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首先,要创新高校网络基础管理。高校要落实国家关于互联网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校园网接入、网络进学生宿舍、移动互联网校园覆盖、校内公共上网场所等管理,严格落实网络使用登记实名制和可追溯制度。其次,要创新高校网络资源管理。高校要加强对网络新应用特别是移动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动环节以及新闻客户端的的研究和应对,及时掌握高校师生在校园网、主流社交网站及微博、微信上的思想动态,形成覆盖全面、及时准确、正确引导、有效管理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再次,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做好网上舆论引导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关键,要把握好舆论宣传引导的时、度、效,统筹运用主流网站、校园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网上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和主题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5.深化工作研究,把握网络思政教育规律性前瞻性。
首先,要深化教育内容研究。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让学生认识、理解并坚信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真正入脑入心。也要开展网络心理、网络道德、网络法制、网络文化等网络教育内容的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这些内容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从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与策略。其次,要深化工作方法研究。要研究具体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根据学生的成长与身心发展特点,创造一些灵活多样、效果显著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也要善于总结,找到规律,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体系。再次,要深化教育机制研究。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重点是对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基本运行机制进行研究,要立足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展开研究,研究提出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的新机制,最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目标。
作者:李丽鹏 王峰 朱玲利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计划和组织的影响,最终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马克思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种实现程度。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缺乏实效性的成因分析
1.当前,大学生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中西思想的交融碰撞等诸多因素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勉励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1)信息的高速传播及全球化视野。
中西思想的交融碰撞使学生产生信仰迷茫、理念信仰缺失,价值观不明确等问题;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促使学生意识形态产生了新变化、新情况,使大学生思想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喜欢崇尚和张扬,社会责任感和抗压性较弱,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渴望,这都为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留下了可乘之机,这些使那些意志力薄弱、不能正确辨别是非的大学生陷入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行为失范的境况,严重的甚至走上歧途。
(2)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
当代大学生百分之九十都为独生子女,他们有很强的优越感。自小生活条件优越,父母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极为缺乏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能力差。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不理想,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心中期许的比现实高很多,而且做事只愿索取不愿奉献,学习、生活、交往、就业的压力各个方面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最终使得心理存在更大的问题。
2.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的同时,其弊端仍然存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工作者无法顾全,“统一”教育模式现象普遍存,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进而导致无法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是的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
四、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分析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要求研究者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完成,必须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指导进而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需要的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拓展教育途径,开发教育载体,从而实现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1.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更新教育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改变他们的一些生活和思维方式,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荣辱观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就需要教育者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改变以灌输为模式的教育理念,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
2.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倡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一种新模式。教师还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而导到理想的目的
3.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准切入点
每个学生生长的环境不同,同样接收的教育也不同,教育者要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合理的方案,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提供有力的支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发挥教育者主导性为前提,可以进行安排个性化辅导,也可采取小团体交流的方式,渠道多样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能主动地表达新原则或者观念。
4.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研究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教师应从日常生活抓起,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到他们是集体的一部分,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呵护与温暖。总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做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注重人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韩艺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第七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机械的灌输者。现今的网络时代,信息非常发达,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已经改变。作为教育者也要顺应时展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第一方面要充分的认识到网络的普及给人类社会以及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所带的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积极的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第二方面是要充分认识到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思想教育工作顺应时展的需要,是校园道德建设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髓。例如一些可用的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进行有效融合,突出教育策略的科学性。第二方面要用客观的态度看待网络信息技术。既要肯定它的正面作用,也要正视它的负面影响。这关键就在于教育者如何使用它。运用得当,它就是帮助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有用的“工具”。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非就是一本书,书上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毫无创新之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受到的教育也仅限于教材之内。这种有很大局限性的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教育效果非常低下。在现代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行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对大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例如现在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利用网络技术展现了几件典型事件的发展经过,以及微博上网友们的不同观点,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们对这个话题很是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还会扶,认为这是大学生应该做的,有的说会扶,这是基本的道德,但会找到保护自己的措施。在这样开发的环境下,学生自由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擦出火花,根本无需要教师进行怎么样的说教,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得到升华。所以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只盯着教材,应该把范围扩大到教材之外,有效运用网络技术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
三、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实践表明,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改变原有教育宗旨的情况下,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探索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方面充分运用网站、微博、E-mail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是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上述所说的社交平台与大学生就一些突出的道德现象展开交流和讨论,但是在进行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交流的基本原则,教育学生要遵守网络法规,文明发言。同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好班级的网站,发表一些有正能量的文章,也可以组织学生把平日所看到的具有正能量的新闻、文章等发表在网站上。这样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第二方面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在多媒体普及的现代,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网上教学大本营。如在网上设置一些案例讨论、热点新闻、文献资料查询等现代化功能,实现教育共享。同时利用多媒体集声音、文字、视频、图片为一体的优势,制作教学PPT,把教材的内容“搬”到网上,增加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增加课堂的多边互动。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现代的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不喜欢机械式的灌输教育,他们更喜欢自由。网络给了他们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利用社交网络的交流方式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认可,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笔者就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利用QQ群或者是微信群开展网络辩论赛,辩论的主题由教师选择,可以是近期的热点事件、可以是大学生道德有关的现象。此外可以利用电子信箱的方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健康教育。当然活动方式也不仅仅是这些,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而且这样的教育方式大学生也乐于接受,所获得的教育效果也远比教师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
五、总结
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许多的便利,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有效提高。但是网络不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它只是一种辅助教育手段,教师不能过分依赖网络技术,而忽视了现实教育的重要性。现实中的教育依然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依然有重大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坚持两手都要抓,一方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另外一方面要净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只有把网络教育和现实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达到教育的效果。
作者:夏欣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1.“微媒体”的开放性与即时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拓展了育人的空间。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借助于一些传统载体,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等来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载体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如形式单调、缺乏新意等,对于青年学生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而在微时代背景下,班级或个人主页、校内(人人网)网、微博、微信、手机飞信等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已慢慢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新载体。各高校也在不断地加强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数字化校园、大学生媒体运行中心等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途径来获取学习资源以及交流心得、发表见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视频、图像方式进行展示,这类生动活泼的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效传达给广大青年大学生,拓展了思想政治育人新空间。
2.“微媒体”的交互性与多元性,构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微时代背景下,广大青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社会的实际需要来构建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利用“微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通过添加别的专业、学院、学校的公众号来及时获得学习信息,甚至与别的国家的学者和教师互微、互粉、开展交流,在交流中不断进行反思和自我调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进度,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方式,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在“微媒体”技术构建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变成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依赖学习为自主学习,以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姿态去探索未知。
3.“微媒体”的隐蔽性与平等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迅速地把握主题,但这一方式也让青年大学生遇到了暴露身份和隐私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难以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进行真实、完整地表达。“微媒体”为师生的交流创建了一个虚拟世界,这一虚拟的平台可有效消解双方的心理障碍,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理距离。师生间通过毫无压力的交流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更能为学生有效解决自身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及烦恼,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与自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者和信息权威者,他们与学生一起参与网络互动,在网络论坛中平等地和接受信息。在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的同时,教师也能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二、微时代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深入认识掌握“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认识接纳“微媒体”,逐步适应微时代,从内心深处强化微文化理念,不能只简单地看到“微媒体”对青年陶冶道德情操和培养思想品德的影响,还应看到“微媒体”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更应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这一新兴事物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做到在观点、观念上与当代大学生同心共鸣。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掌握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积极研究“微媒体”的运行机制,熟练掌握其使用技巧;要注意与学生的微媒介互动,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学院的信息,学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交流形式与他们进行沟通,建立与青年学生双向互动、共同驱动的模式,实现微教育与课堂教育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只有拉近了与青年学生的距离,才能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才能把握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
要积极发挥“微媒体”的作用,以“媒”为介,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推进自身微博建设,勇做青年论坛的“新版主”与“新博主”,同时观点要有深度有意义,不可太空太虚。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获得青年大学生的支持与认可,成为被学生佩服的“意见领袖”和“舆论先锋”,增强自身的思想引领力和影响力。通过“微媒体”,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通过微博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工作思路、工作程序、工作状态;通过微信可以开展观点分享、时事聚焦、主题讨论等活动;通过参与学生班级博客的交流发言,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向学生传播主流文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时要留意搜集党史、近现代史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细致地筛选与整理,结合网络热点事件、校园热点新闻等学生关注度高的话题,利用微博、微信及时上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使主流价值观通过“微媒体”进行“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此外,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有针对性地搭建微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学生的入学导师、专业导师、科研导师、规划导师等,用心为大学生编织各类“围脖”,将对微时代新载体的运用真正落到实处。
3.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
微时代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以鲜明的教育观点、丰富的教育活动吸引、凝聚受教育者,满足“90后”学生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诸如红色微博原创大赛、红色短信征集大赛等品牌化微活动,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利用“微媒体”延伸传统媒体的触角,将微媒介与传统媒介相结合,形成媒体合力。学校的校报、各学院团委的刊物可以用微专栏、微专版的形式刊登一些优秀的、有趣的微博片段,展示师生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对一些典型的事迹可以综合运用“微媒体”和校电台、校电视台等传统媒介进行宣传报导。再次,积极倡导微公益活动。古语云:聚少成塔,积水成渊。在微时代背景下,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汇聚融合之后往往能迸发出强大的社会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微时代特点,积极宣传微公益理念。鼓励大学生发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把爱心付诸行动;鼓励全体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微公益活动,发挥草根的“微力量”,利用点滴之善,创造微价值,使微公益活动平民化、常态化。如可以借鉴“壹基金”理念,构建特殊的贫困生资助微平台,倡导有能力的学生每月捐出1元钱,既可帮助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问题,更主要的是能让捐款学生在以微小付出成就大爱的经历中,提升自我认知,促进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在提升。当然,“微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完全用“微媒体”取代面对面的交流与教育,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网络引导与现实教育相配合的机制,既要“键对键”,也要“面对面”。如此才能使“微媒体”切实发挥好新载体的作用,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作者:景荣 单位:扬州大学
第九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依照学生个性的不同,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完整性人格,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
1.以学生作为主体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旧的教育思想中主体性缺失的情况。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自觉的形成道德思维、道德意识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已往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模式也由以前的灌输式、命令式逐渐转变为引导式,从已往的抽象理解到现在的情景式转变。伴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模式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等形式,给予学生情景式的学习。情景式的学习,让学生可以随时想变成生活当中他们想转化的角色。让他们从角色的体验当中,自我发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通过参加各种的活动、社会实践,引发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高他们的自我推断、鉴别、选择能力。经过自我道德的提升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进行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注重学生的个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主动的发展学生的“完全人格”所谓的“完全人格”,更注重的是道德人格。倘若一个人的智力在优秀,但是道德人格的缺失,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没有什么价值。培养“完全人格”更注重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进行教育。由于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可以从智力的特点、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根据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性格差异,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
3.注重理论实际相结合
邓小平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也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大学生只有将理论上的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能够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解决问题,才能充分展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如果不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生活,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得不到实际的效果,反而让学生脱离了社会的主体,变得十分危险。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变动,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的实际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进几年来大学生最突出的三个问题分别为:大学生的贫困经济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能否针对这些问题给予解决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人为本”指导下的教育理念,必须将实际问题与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倾听学生的需求、想法。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沟通体制,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大力发展建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体系。同时对大学生的教育,最好做到以情服人,用情感的力量去感染、帮助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当中。
4.思想教育的独立性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缺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喜欢学习。所以我们在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用命令、强迫的方式,而是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一种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摆脱以往的被动式学习理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而让学生和老师获得独立性。
三、总结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思想、精神、道德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不仅可以唤醒大学生人格的独立,还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盛祺来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