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9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9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9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浅谈

人本理论也称人本主义,被认为是心理学研究的第三种运动,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人的创造力,提倡通过个人潜能的发挥,实现自我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引入人本理论,能够推动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促进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提升管理效果,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拥有着各自的需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应该随时关注学生实际需求的变化,引导其需求层次的提高。首先,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满足这些需求后,才能够使得学生毫无顾虑地去学习,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其次,应该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在校园生活中,虽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但是学生各自的家庭环境、思想认识等也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安全需求;然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进而实现高层次需求的提升。

二、实现学生的价值尊严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引入人本理论,实行民主化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一种重要选择。通过民主管理,可以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管理中,去改变师生之间相互对立的局面,实现学生的价值尊严。在实际管理中,一方面,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摒弃传统管理中高高在上的态度和理念,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的本质要求,通过平等的态度和可靠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应该对教育管理的观念进行更新,对内容和形式进行拓展,对行动进行改革,做到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参与到管理中,从不同的视角和渠道,去吸收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平等,实现学生的价值和尊严。

三、重视学生的主观意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参与的主体,从人本理论的视角分析,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观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更新观念,认识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由权威型管理向平等型管理的快速转变,将自身与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等级差异观念;其次,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群体思想、认识特点的研究,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平等对话的形式,建立起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关系,进而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然后,应该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平台,以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升,通过不断的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当前,受思想观念、认识水平等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思想活跃,而且敢于挑战权威,发表自身的观点,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且与老一辈相比,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当代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求同”转向“求异”,更多的倾向于独立思考而非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针对这种情况,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保证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引导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应该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深入挖掘,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自我中心向集体关心的转变,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应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去积极体验生活,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果,看到自身的优点,发现相应的不足,通过调整、改变和提高,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教学观念和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从人本理论的视角,对管理观念进行改进,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的价值尊严,利用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者:朱炳根 单位:常州工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工困境及对策

一、分工的异化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工面临的困境应该说,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分工方面的实践从总体上来讲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实践层面,这种分工还不够科学,面临着危机,先后出现了诸如分工缺失、分工过度以及分工中功利主义倾向等问题,即呈现出异化的倾向或状态。

1.分工的缺失导致师生发展的模糊化和碎片化。

社会分工是当前诸多学科和领域经常会牵涉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也本应如此。但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仍然存在分工缺失的现象,而分工的缺失又会导致师生发展的碎片化和浅显化,具体来看:首先,分工的缺失导致学生模糊化发展。应该说,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分工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过于滞后,缺乏时事热点和时效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观点陈旧落后,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凡此种种,导致有些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进行质疑,对自己大学生活和今后的职业生涯定位产生迷茫的心理,即学生发展的模糊化。其次,分工的缺失导致教师之间碎片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体系,但是,由于在学科背景、年龄、性格、家庭、人际、科研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之间的分工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大多数学者只知道孤立地思考问题,把自己局限在既定科学或大或小的领域里,他们已经顾及不到自己特殊的研究和普遍的实证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即教师之间的碎片化发展倾向。最后,分工的缺失导致各职能部门之间孤立化作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学校管理部门、辅导员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各职能部门之间应该是协同的。然而,在很多高校,这种分工与协同并没有得到落实和贯彻,甚至有些部门和专业课教师存在忽视思政课教学的现象。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和各职能部门之间分工的缺失,导致师生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导致师生出现碎片化发展的倾向。

2.分工的过度导致师生发展的固定化和片面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倾向就是分工过度、缺乏协同。分工过度会导致师生发展出现固定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当前我国有些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分工过细和分工过度的问题。有的学生受性格、兴趣和老师的影响,偏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课程,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这样必然会导致其发展不全面。有些教师由于学科背景、专业领域和学术关注点的不同,往往在某个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在其他领域的建树仍有待提高。有些职能部门由于分工的原因,偏重于某个方面的管理和建设,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分工,也需要专业化,但是师生首先是人,而不是“机器”或“工具”,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

3.畸形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分工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教育和学习本应是一个十分轻松愉快和纯洁的行为,但是,时下我国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和功利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首先,在评价机制方面。(1)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如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奖学金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各种评优评先中占得先机,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能够申请到各种补助,而期待期末考个好成绩。为此,少数同学甚至在教学分工中“巴结、贿赂”教师,殊不知这已违背了教育的原则和规律。(2)由于学校期末考核的压力,有的教师为了能在教学评分中获得好名次而在教学过程中“巴结”学生,专讲一些学生喜欢听但是没有多少营养的内容,这也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其次,在科研方面。科研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很多学校给教师科研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在日常的教学分工中,有些教师为了自己的科研忽视与其他同事的分工和交流。最后,在教学管理方面。“抓安全、促学习”原本是众多高校管理部门的基本工作之一,然而,由于学生的特殊身份,学生的安全成为众多管理者优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学生的“安全”,有些管理部门甚至干扰正常的实践教学活动,给教师的实践教学带来较大压力。学校是一片神圣的净土,不能功利化,教育的目的是崇高的,教育不能“由旨在获得职业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转变为旨在获取高地位职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不能让教育成为社会分工的工具与附庸,而要体现良好的引领作用。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工的困境

归因当前,诸多因素影响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效果。

1.师生之间互动贫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弥足珍贵。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贫乏。在网络信息技术和各种应用平台高度发达和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学生难以辨别和取舍,加上有些媒体的误导,导致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洗脑教育”,对之非常排斥。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学科背景、家庭因素和经验因素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并不是非常合理,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关心不够,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比较贫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2.教师之间协同不足。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由“思修”“毛概”等五大课程构成,而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在专业背景、性格、信仰、家庭和科研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使得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同十分缺乏。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也存在缺乏交流的情况。有些专业课教师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与德育大方向不一致的现象,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宣扬“人性自私论”和“个人中心主义”的思想,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3.部门之间缺乏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政课教学部门、学生工作处、校团党委、行政部门与后勤部门的通力合作。但是,我们发现多数思政课教师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极少参加学生活动,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而学生处、校团委等其他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又有脱离思政课教学需要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管理这‘两支队伍’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就很难形成德育第一课堂与学生课外‘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也难以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

三、追求协同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工的新出路分工和协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在逻辑上是统一的,所以二者不存在本质矛盾。只有把分工和协同统一起来并交互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才能得到保障、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合理分工,也需要彼此的交流与互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主要负责相关概念和原理的解释,负责文本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主要负责学习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师生之间除了具有分工的一面之外,还具有协同的一面: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除了要按照教学大纲的指示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双方的实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专业和兴趣等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性别和需求等相关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秩序不仅需要教师和班干部的维持,也需要其他学生的共同努力;此外,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均需要师生的协同。

2.增进教师之间的默契与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单个教师都无法独立完成思政课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之间既存在明确的分工,也需要增进相互之间的默契与协同。就思政课的教学而言,教师在课件制作和科研等方面存在着分工和合作。在课件制作方面,由于学科背景和视野等因素,单个教师很难长期独自制作课件,即使教师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确保课件内容百分之百科学。在科研方面,不同年龄、专业背景和兴趣的教师之间确实存在不同的分工和关注点,有的教师个人能力也确实很强,但是在科研的质量和课题的申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相互协作的需要。就思政课的管理而言,部门教务员对思政课正常教学和部门的发展不可忽视。教材的选定、教师的选择和课室的安排等,无不与教务员的辛勤工作息息相关。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学队伍,也需要管理队伍,两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

3.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众多人员和部门都牵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各职能部门之间精密的分工,也需要彼此间的密切配合。在这个系统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是明确的:思政课教师负责日常的课程教学和学生道德的培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行政部门负责对各部门进行领导;学工处、校团委等负责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校后勤部门负责提供正常教学和实践所需的各种条件。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急需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负责思政课教学,也要与辅导员或其他部门协调,了解学生的需求、性格、兴趣等,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也需要了解学生的考勤和学习情况,而这就需要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其他部门与思政课教学部门也需要就课时安排、课室的选定、教学设备的安排使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通力合作,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和各职能部门之间既要分工明确,也要通力合作。分工与协作贯穿其始终,既不能盲目分工而忽视了协调,也不能过分追求协同而使分工模糊。只有充分意识到分工与协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会提升。

作者:曾爱华 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三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一、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较大,多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个人追求等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高校辅导员缺乏工作热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取心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普遍的发展趋势。然而,高校的学生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编制依然停留在几年前,辅导员的数量不增,反而出现减少的现象。数量有限的高校辅导员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忙于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很难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不高,甚至会出现一些纰漏。另外,辅导员的精力和热情在繁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被消耗,当投入到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完全处于一种疲倦的状态,不能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自身的理论水平不高,具体的工作能力不能有效提高,改变自身的意识不强,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没有较强的进取心,无法开展对学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不足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都是专职的辅导员,几乎没有向专业教师发展的机会。其科研成果不高,晋升困难。另外,由于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化,薪酬也相对较低,导致辅导员的队伍具有太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没有健全的辅导员选用、管理、培养、竞争等切实有效的机制,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严重不足。

二、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法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结合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以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法。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关注学生,了解其思想动态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现代社会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运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辅导员的具体的工作中要投入极大的热情,关注每一个学生,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给予不同的引导。另外,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的社会发展中,找到适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并积极实践。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沟通方式,为不同的、个性差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实施方案,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在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的教育理念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中寻找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不同主题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高校辅导员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一些教育活动中,辅导员可以将具体的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开展实践性加强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热情。一般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接轨,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另外,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这种互相结合的方式,能帮助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提高自身素质及工作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辅导员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和非常强的工作能力,一般包括清晰的思维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只有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也要不断学习,提高其工作能力。从自身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结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发展额变化,高校大学生的从思想、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要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积极开展期教育工作,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不断努力。

作者:马利娜 单位:延边大学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当今时代不但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而且对高校学生的德、能、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大学生在当今时代要承担历史、社会发展的艰巨使命,除了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外,还要强化思想道德品质,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科学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解读,用“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精简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为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述。

二、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动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精练概括既在行为上为大学生提供了切实依据,又在理念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学习活动,不但有利于在高校教学中进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危机感,使其自觉形成竞争、效率、创新和自立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高校学生德才兼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备条件

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曾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辨清行为方式上的是非曲直,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是贯彻《意见》精神的必然要求,也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时代性。

三、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性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家国意识、社会责任感,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现实中,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鉴别力也有待提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现实需要。

(一)意识形态认同的迫切需要

每个社会都有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让社会形成统一的精神力量,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使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加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冲击,容易使辨别能力不强的高校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使其明确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排除一切干扰,驱除杂念,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坚定信仰,立志成才,成为符合社会和时展需要的人才。

(二)社会转型期倡导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难免会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冷漠,喜欢用自我发展的观点对待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存在信仰危机;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择偶上将钱权作为主要衡量标准,道德上注重实惠、实用,职业选择上偏重经济和权利价值,知行脱节,高智力,低素养,眼高手低,忽视社会发展需要,淡化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漠视团结协作观念等。高校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这些迷茫、困惑、疑问的过程,是他们的价值观发生裂变、不断更新和重新塑造的过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利于凝聚高校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进而使他们形成价值共识,产生思想共鸣,实现全面发展。

(三)传播互联网教育正能量的需要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网络是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与人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可以成为学生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鉴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而言,无疑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容易让学生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在思想上迷失,在道路上迷途,进而动摇其在国家民族问题、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运用网络知识,增强新媒体时代的强大力量,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深化宣传教育,获得认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传播开始。通过宣传,使高校学生充分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价值上、情感上、理想上给予认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在价值认同方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平台;同时依靠政府在政策制度、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在情感认同方面,可以开设学生喜欢的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课,开展以节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和业界精英、创业模范等进校园活动,以此来传递正能量。充分借助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和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发挥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想认同方面,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设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人格塑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心传递教育等,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做到真正的“内修于心”,培育大学生的理想意识。

(二)营造和谐校园,保障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而且校园文化活动还能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1.健全的制度做保证

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管理有序、科学合理的和谐校园。首先,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在学校各项规定、制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与更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项价值标准,被师生共同遵守,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其次,要提高师德水平,建立师德教育长效机制。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应建立师德教育长效机制,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专题性的教育培训内容,以此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2.校园文化强基础

校园文化由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组成。校园硬环境是指校园中所有外在的东西,包括校园的位置、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和校园内部的教学设施、后勤保障等。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师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实现环境育人的效果。校园软环境是指校园内所有无形但却真实存在的东西,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校风、班风、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教育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等,它们时刻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在制订校训、培育校风和学风时,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以诚信为宗旨规范学生言行;开展英模教育、榜样教育,号召学生学习身边的模范人物;成立爱心小组、帮扶小队,帮助学生养成助人为乐、敬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可以在不同场所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如在体育场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荣誉室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等,让学生在深刻领会学校精神的同时,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通过软环境与硬环境的结合,使学生时时刻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住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3.校园活动衬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开展以传统节日、纪念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民族传统美德;支持学校社团组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如演讲赛、书法赛、歌唱赛、拔河赛、各类球赛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其中,丰富和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在高校营造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实现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

1.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赛、歌唱赛等,让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让学生接受心灵洗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开展大学生下乡支教活动、社会调查、社区活动,使学生体验艰苦生活,并学会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实现人生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社会实践,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

2.搞好课堂教学,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

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展多元化、综合性教学,以典型案例和选编故事片来吸引学生,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通过插入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来丰富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获得真知,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3.健全激励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强化应然到实然的结果

健康积极的激励手段是调动高校和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实践调查活动、专题讨论活动、艺术体育活动等,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对于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和法律意识,及时制止学生的一些错误思想和言行,使学生德才兼备,健康成长。

作者:郑丽芳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领域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在数量及质量方面需求的越来越为迫切,作为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近年来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其不仅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出了大量的社会建设性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为推动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高职院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其中尤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阻碍,造成当前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由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当下的大众教育,高校扩招成为我国大力推广普及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这导致生源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由于当前社会在价值取向方面更趋向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也更趋向于选择普通高校,而选择高职院校则是他们的次要选项,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部分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而综合素养相对较低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成为当前就业难困境下的生动写照,因此加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显得尤为必要。下文将就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的有效措施。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

1.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职院校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其在很大程度上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不高,以及其教育体制及模式的落后有关,而要想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就必须从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着手。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就业指导相关内容,还可以教会学生怎么为人处世,如何做好未来就业的准备,以及如何进行自我未来的职业人生规划等,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推进,社会对人才素养要求的急剧提升,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特点及培养目标,实施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其未来的良好就业,有着重要的的保障作用。

2.能够提高教育实效性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有效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端正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提升其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其思想内涵和高度,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脱颖而出,其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不仅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情况及自身兴趣爱好等考虑,还要考量到当前赎回及国家的需求,以及个人的职业理想及规划等,只有将以上所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量,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而这些都需要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服务于在校大学生,其还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新的拓展领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在内容上得以更加丰富,在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有效就业指导,提升其就业能力,促进其良好就业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的有效措施

1.就业教育和日常教育的有机结合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其人才的培养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因此要想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就必须在日常教育中实施教学——就业——市场——教学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日常教育中,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及完善人格的培养,由此获得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然后在根据学生在走向就业市场后其表现,来反馈和总结以往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及优势,并不断的追踪市场的变化情况,不断反馈到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中来,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就业教育和日常教育的有机结合。此外,高职院校要想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还必须在教育培养模式方面予以转变,其在教育模式方面可结合市场需求情况,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不仅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充分挖掘其潜力。

2.创业教育和榜样教育相结合

为了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可以融入榜样教育的内容,并使榜样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高职院校每年可以邀请本校历届毕业生中创业获得成功的典型代表,来学校开办创业座谈报告大会,并组织高职院校学生参会,听取创业成功榜样的成功创业经验及心得体会,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将这些成功的榜样事迹,通过印制成小册子等方式,在学校范围内予以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校园内形成一股良好的创业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中,融入榜样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未来就业有着重要的的指导作用。

3.个人思想教育和班级教育相结合

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就必须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人教育和班级教育有机整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及主体班会、就业指导课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班级教育,对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在进行班级教育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人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心理差异,采取找个别学生谈话等方式,对其其进行一对一的重点教育,解答其在就业中存在的疑惑或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促进其未来的良好就业。

4.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接受的主要教育形式之一,因此其在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学校在给予相关教育时,也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情况,及时将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并与家长一同妥善解决学生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也可以借助家长在社会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良好就业,学校与家庭一起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社会教育方面,社会要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创建一个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出台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优惠就业政策。从而在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主阵地作用的前提下,构建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提升其就业能力,促进其未来的良好就业。

四、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有着重要作用,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保障学生未来的良好就业等,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陆庭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控力培养对策

一、高校学生自控力的现状

自控力是学生良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自理能力之一。目前高校学生自控能力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是思想封闭,通常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这些学生做事忽略别人的感受,而且容易大题小做,把一些不必要的事强加给自己,造成精神负担加重。二是情绪善变。经常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就情绪起伏较大,为一点小事就忽喜忽悲。三是意志力薄弱。这些现象男女生表现都比较明显,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而影响自己,遇事不冷静,处理紧急情况能力较差。四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些学生头脑发热就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事,自我评价过高,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自控能力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英年早逝,纠结于一点小事以致于轻生,结束自己的生命。大学生自控能力差还表现在,做事往往全凭自己的喜好,自我约束能力差。

二、影响高校学生自控力的因素

1.虚荣心,虚荣心是现今大学生中基本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虚荣心在很多情况下指引在大学生的不正确的一些行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自身的实际能力去追求一些奢侈的东西,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的心理需求。

2.猜忌心,在大学生中很多事是我们不愿或不想问出口的,因此就会猜忌别人的想法,或者猜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会臆造出很多虚假的画面。在这种猜忌的情况下会发生口角,引发同学矛盾。

3.愤怒情绪,极易暴怒、冲动和发脾气,缺乏理性的思考判断,通常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一味的我行我素。

4.抑郁情绪,这里的抑郁是说学生长期的陷入一种自我纠结中,不是短期存在的抑郁情绪。通常在这种情绪主导下,学生会无缘无故的陷入自我忧伤中,沉寂于自己的伤感失落中,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这些不正确的心理状态在逐步的占据着大学生的思想,也许不会直接导致大学生行为的失控,但是长期下去会造成大学生自控力的丧失。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控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容易沉迷于网吧

沉迷于网吧这种现状存在于多数的高校中,通常来说还是在男生身上发生的较多。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在多年高中生活的压抑下产生的上网乐趣,或许是一直保留了这种上网的习惯。在大学中时间和金钱也更为的自由,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沉迷于网吧,无法控制自我的上网时间,经常占据上课时间去打游戏。

(二)缺乏自我规划能力

长期的依赖父母的生活,使高校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缺乏自我规划的能力。容易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去做一些事情。在所谓的学长学姐的鼓吹下,轻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大学是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以至于学期末成绩烂的一塌糊涂。缺乏经济规划管理,在花费上不懂规划,支出上随心所欲。缺乏时间上的管理,不能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导致生活更多的陷入虚度光阴中。

(三)缺乏健康的心理管理能力

高校学生处于走向成熟的过度期,在心理承受力上有限。一旦遇到自身无法处理的事,就会难以控制自我的情绪。这也是很多轻生现象发生在高校学生身上的原因。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会造成大学生的悲剧。

四、高校学生自控力培养的对策

(一)树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新理念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有一个全新的转变,将以往的说教和只是形式上的教育转变为正真的“以学生为本”。思想教育者要树立新的理念,进而转变自身的身份,从教育者转变为服务咨询者,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二)营造学生自控力培养的良好校园氛围

校园是学生长期生活的地方,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针对网络成瘾的学生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强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培养学生健康上网的习惯。其次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生活理念,注重对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最后,正确引导学生的人际交往,实现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

(三)分段指导,培养高校学生的自控力

自控力的养成是长期的教育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生活教育中,不同年级的自控力培养应当有不一样的侧重点。比如说:大学一年级就应当注重知道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强调自理和自立能力的培养。大学四年级就应当促进学生自信、自强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

五、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控力的培养,对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在文化与思想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就更为的重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教育责无旁贷。

作者:于健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第七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学的含义

“隐性教育”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在高校中没有被列入到实际教学课程中,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校园文化元素的总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学家才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相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入高校中,并不是要对其开设相应的课程,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通过组织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活动,从而将隐藏在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活动中,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是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取代,而是使二者能够齐头并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形态,这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表现出来,不需要教育者的讲授和教学。而是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隐藏到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参与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教育的情境中,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影响。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它不需要专门设置课程,也不需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进行讲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将隐含在校园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空间、课程内容上都是比较开放的。

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育模式。在隐性教育下,没有教师权威性的教导,也没有过多的行动和语言上的限制,使学生感觉不到自己处于被教育的环境,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因为逆反心理而对教育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教学主体的转变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参加的特定活动。

4.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长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教师无法通过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来帮助学生完成教育目标,只能通过环境的熏染、诱导等方式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这就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而且从教育效果上来看,教育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也就是说教育的时间越早越好,越长越好。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对显性政治教育的补充作用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教育方式,能够及时的、全面的将国家的主流思想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导向和政治动员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以课本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内容将国家的主流思想及时的传授给学生,使政治思想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教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限制性,所以会由此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而在高校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好可以对显性教育进行弥补,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得到完善。

2.使显性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

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和具体,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学的要求以及设定的目标,但是这些教学目标不可能通过有限课堂时间完成,还需要教师在之后的教育中不断的进行强化。比如,可以根据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编排话剧,这样学生在编排和欣赏的过程中,就会完成对思想政治内容的强化,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表演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落实,使学生将显性教育内容通过隐性教育的强化内化成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容易被察觉,而且即便是被察觉,也很难通过显性教育来进行解决。而隐性教育即使不能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也可以通过对校园风气的整顿以及积极氛围的熏染,使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改善。同时,学生长期在这种氛围下生活和熏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打下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能够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有效的消除了学生对显性课程的抵触。同时,开展隐性课程能够对显性课程进行补充,使显性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的利用隐性教育,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作者:崔美琳 单位:吉林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给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传播的隐秘性、虚拟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变得复杂。

第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复杂性,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新媒体中传播的信息是没有经过筛选的,有正能量的信息,也有色情、暴力、反社会等不良负面信息,学生在没有形成成熟正确的判断能力时很可能会被这些信息误导。同时,新媒体传播的隐秘性,容易使得某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走向歧途。第二,新媒体技术更新速度的迅捷,要求教育者熟悉并熟练运用这些技术去和学生沟通交流,这对教育者也产生了一定的挑战。第三,新媒体技术的虚拟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有利于教育者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使教育者难以锁定具体的问题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新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增加了教育者把握教育方式的难度。

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加平等互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新媒体所具有的特性又使这种影响呈现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影响途径来看,新媒体的多样化,增加了教育者把握教育方式的难度。不同的新媒体类型有相应不同的教育影响方式,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知识权威性角度来看,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者的威信。

3.新媒体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更新。

新媒体技术的虚拟性可能对学生的认知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能未必再适用于新媒体环境。教育者能否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主动探究新的教育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新媒体中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性,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更加困难。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策略

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认为新媒体的特点有五项基本内容,即:以数字的方式展示,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转编码性。这五项内容主要揭示了新媒体的数字技术特征,正是以这些技术特征为依托,新媒体具有超媒体性、超时空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新媒体的这些优势特征为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可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以及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化作用。新媒体为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的这一全新模式提供了可能性: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影响方式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塑造了贴近学生且平等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新媒体的运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促进了教育手段和实践方式的多元化。综上所述,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体的交互性要求教育人性化,新媒体的碎片化催生价值选择多元化,新媒体的大众化加速教育管理民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高实效,必须依据新媒体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做出引领性的改变,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1.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媒体交流平台。

要通过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构建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中面临的信息复杂、教育者工作量大、教育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甄别判断信息是否有利于自我成长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合理地处理利用新媒体中海量而复杂的信息。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但要在课堂中讲授相关的新媒体知识,而且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培养选择信息、运用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媒体交流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效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交流平台在学生参与实践方面的优势,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动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觉履行的社会行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注重高校校园文化和新媒体互动平台建设,既要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生活的实际,也要整合校园文化和新媒体互动平台之间的关联性,使其保持高度的一致。此外,高校教师和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了解把握网络环境的内容、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特征,从而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以直观的、生活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和采用适应新媒体环境要求的教育方式,充分满足学生主动性发展的需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而不是单向的强制灌输。打破传统中仅是教育者负责教育和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模式,建立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者负责服务和引导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创新教育方式,搭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教育者应当以学生的特点、现实情况、实际需求为基点,通过引导为主、经验开放、主动参与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要整合多种载体,发挥1+1>2的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可以分为课程、校园文化、校园网、学生管理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并非互相孤立,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有机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中。要凝聚整合多个载体的合力,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挖掘新媒体技术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为了充分发掘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应当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变的是内容展现形式、时效性、针对性,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内容。不能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放弃或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而是要通过新媒体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地内化于学生思想,外化于学生行为。需要注意的是,从模式转变角度来讲,创新教育模式需要培养“专家型”的教师队伍,他们应对新媒体技术有充分深入的认识,掌握一定的传播学知识,了解新媒体的应用程序、传播特点、功用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不断探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作者:邱燕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第九篇:手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手机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契机

手机媒体作为信息时代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体形式,以其传播信息的多样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以及传播受众的互动性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突出特点,受到更多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青睐,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得以大幅度提高

如何有效地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成本,加快传播速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手机是通过“人—机—人”的方式,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来的双向互动的虚拟交流平台,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在单独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产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他们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距离,架起一座彼此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另外,手机在高校校园的占有率非常高,便于随身携带,且功能齐全、操作简单,可以突破时空上的限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其优点,降低传播成本,快速地将正面的教育信息传达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拓展

手机以一种全新的无线互联形式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闻天下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手机这一教育载体,挖掘出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破以往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利用手机报、手机网络等新形式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凭借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原来单纯灌输说教式的传统教育方法转变为互动交流式的新形式。通过微信、手机QQ群、手机微博等信息平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实现即时通信、瞬间互联。教育者既能够及时地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还能够掌握他们的基本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与教育者保持畅通的联系,及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进一步沟通感情。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手机媒体实质上就是一种能调动人们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传播媒介,是一种包括文档、图像、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技术的新式媒体。大学生经常利用手机接收和发送短信、微信,拍照或者制作录像视频,欣赏或者录下各种声音、歌曲。高校可以利用这些形式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手机媒体作为一种能够调动人们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传播媒介,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相互作用,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吸收和掌握,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二、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手机媒体以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优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只有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消极影响,才能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手机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无屏障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由于手机媒体收发信息比较主观随意,而每个人都可能把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中枢,这无形中加大了信息监管的难度。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手机媒体传播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反华言论以及虚假诈骗信息等,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容易使他们是非不明,爱憎不分,最终导致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扭曲,这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非常不利。再加上手机媒体管理法规相对滞后,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制约能力有限,致使手机媒体中存在着许多不道德行为,这对于鉴别力较差、好奇心较强又容易冲动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由于大量接触这类信息,导致部分学生道德感丧失,有的在考试时利用手机作弊,有的利用手机拍照功能进行偷拍,甚至还有人利用手机微博在网上散布谣言。这些日常随处可见的现象反映出手机媒体道德失范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时空无法自拔,产生“手机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有的大学生沉溺于手机网络游戏之中,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荒废了学业;有的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机不离手,造成大学课堂手机污染,严重影响教学秩序;有的大学生沉湎于手机即时通讯聊天,不愿意与现实中的人直接交流,人际关系淡漠,造成现实情感交流弱化;还有的大学生把手机当作炫耀的资本,盲目攀比,频繁地更换新的手机产品,造成经济上过重的负担和虚荣心的膨胀与泛滥。所有这些不正常现象无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

(二)手机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挑战进一步增加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媒工具集众多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所传递的信息日益丰富和全面,不仅信息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而且传播信息的形式也日益复杂多样,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困难。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比如,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适应和接受手机媒体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甚至有些人对运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存有疑虑而产生抵触情绪,拒绝使用,同时由于他们还肩负日常管理、科研教学等其他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手机媒体知识的再教育,从而导致他们的新媒体意识淡薄,信息滞后,缺乏新媒体技术学习能力,对手机媒体资源的使用、手机媒体的特点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不熟悉手机媒体技术,最终导致手机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难以达到较高水平的运作,其载体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运用手机载体交流的能力,不熟悉时下流行的手机网络语言,与学生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三)手机传播的即时互动性和交往的虚拟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造成了很大冲击

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多的还是教育主体采用面对面的形式(比如课堂讲授、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模式虽然说针对性较强,但由于教育模式单一呆板,手段落后,以致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而手机媒体的即时互动性,使得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双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从而要求教育主体必须及时反馈信息。加上手机微信等应用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一行行文字或者一张张图片逐渐取代了面对面的沟通,这些工具化特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手机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对运用手机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成效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成效。

三、新媒体时代运用手机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切实增强其引领的导向性,进一步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增强其引领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提升其教育的实效性,这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信息平台。手机媒体在这个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特别是近年来,手机媒体在传递民意、表达民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到手机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兼顾青年一代的需求,加快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范围,提高信息加工处理和反应速度,利用手机舆论传播导向功能引领舆论、弘扬正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在高校搭建手机短信平台,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高校应该建立全方位的信息一体化互动平台,建立无线校园网,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构起手机短信、文件通知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传播速率,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了解时政动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从而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并大大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三是建立健全手机宏观监控管理机制,注重疏堵结合,提高手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手机媒体行业必须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完善行业自查机制,勇于承担净化手机媒体传播环境、维护公共信息传播秩序的责任,从源头入手,清除虚假、色情、不良信息。与手机媒体有关的诸如运营商、商及手机用户等各方力量,也应从技术、法律、道德等层面对手机媒体行业进行监管,加强相关行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主动承担起净化手机媒体传播环境、保障手机媒体安全有序发展的社会责任。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水平

为了更好地迎接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开阔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通过开展相关教育培训,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坚定信念,正确认识和应对手机媒体应用中出现的各种新挑战,主动占领这一新阵地,充分利用手机媒体这一新渠道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培养崇高的信息道德,树立敏锐的信息意识,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信息和手机媒体上新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学会运用简洁的手机媒体语言和学生开展直接的、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掌握主动权,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地因势利导。三是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发挥手机邮箱、手机QQ、蓝牙、收集视频等手机媒体功能的优势,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手机媒体提供技术支撑。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应借助手机媒体的多媒体功能,充分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新成果,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机载体,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和建立文明健康的手机文化

当代大学生通常表现出唯我独尊、特立独行的姿态,但内心深处却渴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理解和认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加关心和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而手机媒体的使用,可以消除学生和老师面对面交流产生的心理压力和障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信息双向交换的互动平台,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平等、自由、开放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需求。同时,要高度重视手机文化建设,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手机、进头脑,培养他们对手机媒体信息的选择、辨别和分析能力;二是加强大学生的手机媒体道德教育,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在使用手机媒体接受各种信息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各种手机信息诱惑面前能够保持理智和清醒,增强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树立网络法制意识,自觉遵守现实中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加强自我约束;三是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手机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不定期举行手机摄影比赛、红色短信大赛、手机学生论坛等活动,宣传和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正能量,直接让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思想境界、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同时也为校园文化活动注入新鲜血液。

作者:刘增芝 单位:保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