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引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为深入学习贯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办,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社协办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价值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4月15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6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学子与会。会议围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劳动精神内涵与劳动情怀培育
在对劳动精神内涵及劳动情怀培育的探讨中,与会代表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见解:第一,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劳动与劳动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性问题,要从这个源头来研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东北大学田鹏颖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逻辑展开,是打开人类社会奥秘的一把锁钥。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孙力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它决定了马克思对旧世界批判以及建构新世界观的基本点,即把资本对人的统治转变为自由的劳动。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审视和批判是从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揭示开始的,他对未来社会的阐释也与劳动的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相联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第二,劳动精神是超出单纯为个人私利而劳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吉林大学吴宏政教授认为,劳动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劳动预设为人的类本质,这种劳动过程伴随着精神性的审美活动。作为人的生活第一需要的劳动是在共同体精神的力量下超出单纯为个人私利而从事的劳动。第三,劳动情怀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追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向兵教授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途径,“劳动情怀”是建立在对劳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升华为价值观的、较为稳固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德、劳动习惯等内容的总称,具有内化于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意义,强化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二、劳模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创造性提升
劳模精神不是一个凝固的范畴,它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升华。与会代表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劳模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第一,劳模精神培育的现实条件与历史任务。田鹏颖教授认为,劳动是劳模精神的基本依托,异化劳动状态下无法产生劳模精神,只有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时才能形成劳模精神,即在扬弃了私有制异化劳动的公有制条件下才会形成劳模精神。延安大学郝琦教授认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劳模故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劳模文化是新时期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任务。上海市委党校曾俊教授认为,培育劳模精神需要加强“使命感、责任感、进取意识、牺牲奉献精神、自律意识”等“人的软实力”教育。第二,新时期劳模精神需要创造性提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刘文教授认为,新时期劳模精神需要创造性提升。其一是劳模精神的哲学内涵提升。应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力理论出发,探究劳模精神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的内在机制,丰富新时期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其二是劳模精神的价值提升。应从劳模精神的政治导向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以及道德实践价值三个层面拓展其在新时期的时代价值内涵。其三是劳模精神的实践提升。应从国家荣誉制度与治国理政的实践视角探索研究劳模精神的现实指向。第三,在当代中国弘扬劳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孙力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对劳模精神的崇尚关联着人的解放,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联系在一起,劳模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首先,对劳模精神的再呼唤是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矫正;其次,对劳模精神的再呼唤是对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升华;再次,对劳模精神的再呼唤是对工匠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时代追求。郝琦教授认为,延安时期的劳模运动孕育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劳模运动和劳模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改造力和影响力,劳模运动祛除了劳动人民心中“劳动下贱”的封建腐朽思想,使“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了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和劳动热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徐光寿教授认为,弘扬劳模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其一,劳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榜样,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二,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象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其三,劳模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庆师范学院王彦玲教授认为,“铁人精神”是一种具体化的劳模精神,它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价值,具有凝聚人心、激人奋进的永恒力量。
三、产业转型与工匠精神培育
对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的培育,与会代表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第一,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认为,工匠精神包含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两个层面,把劳动过程视为自己生命的展现过程是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而把劳动产品看作自己生命的结晶则是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表现通过内在动力的驱动呈现出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乔东教授认为,工匠精神是点亮劳动者的精神,工匠文化是以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职工的业务水平为目标,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为手段的文化。上海海事大学董金明教授认为,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追求原材料、工时与资源节约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上海大学陶倩教授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勇克难题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天地境界,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第二,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培育的实践路径。鲁品越教授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工匠精神只有辐射到全社会才有生存的土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元文教授认为,教育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承载者,应当在高校以及中小学中加强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教育。上海电信首席技术骨干吴文巍劳模认为,在智能革命与互联网时代,应从“三个转换”,即“体力向脑力、个力向群力、人力向智力”转换,来践行工匠精神。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认为,应当将工匠精神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让精致的工匠精神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刘文 张以哲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