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与高校思想政治创新研讨会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与高校思想政治创新研讨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马克思主义与高校思想政治创新研讨会

由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江苏省公民道德建设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基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联合承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讨会于2016年12月28日在河海大学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社科中心、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20多所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本次研讨会涵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方向”“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现状”“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发展路径”4个主题。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术研究中出现非意识形态化、非政治化倾向。侯惠勤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学术研究中出现了淡化政治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把马克思主义话语边缘化,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完全分开,有人认为讲政治就是悲劣的,只有不讲政治的纯学术才是高尚的。因此,高校中厌恶政治、淡化政治的情绪有增无减。他进一步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政治的概念界定较为模糊,忽视了政治这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下,政治应该有三重含义:其一,讲政治就是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意识和执政意识。其二,讲政治就是要坚持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阶级意识和人民意识。其三,讲政治就要努力自觉地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的政治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任务就是维护共产党的政权稳定。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中淡化政治,就等于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孤立化现象。许苏明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画地为牢的现象,习惯将自己划定在一定范围内,缺乏整体性建设,直接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缺乏互动性。金林南教授也同样认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自我隔离现象导致了其没有承担起引领作用。侯惠勤教授对此问题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关门主义现象,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存在自我封闭倾向,同时还源于其他学科将马克思主义当做意识形态而非学问进行排斥。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维护政权稳定的过程中,不仅挽救了中国,也同时挽救了中国文化,为各学科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各学科应正视马克思主义与自身的关系,重新接纳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也要对各个学科进行前提性批判,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互动。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缺少学科规范。金林南教授从学科规范方面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的几点问题:一是方法论淡化,甚至抽象化,缺少与经验现象相匹配的研究方法,难以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研究对象模糊。一、二级学科研究对象的边界很模糊,每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没有形成有效共识。三是学科共同体建设滞后。在学科评价等方面未形成有效共识,并且存在话语体系缺失等现象。四是出现学术生产的无序化现象。造成该学科的知识增量不足、科学实践性效果不佳,人才培养作用不强等问题。

4.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缺乏现实解释力。许苏明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现实问题缺乏解释力,始终难以对生活中真正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加以解决或解决缺乏穿透力。尤其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真正能够运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中。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方向

胡大平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般性学科与特殊性学科的统一,应该包含3个特点:首先,系统性。马克思主义学科必须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从中获取素材和经验来建立系统性和科学性。其次,战斗性,任何学科都要捍卫自己的学科边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言,坚持战斗性就是要有理论勇气与责任担当,自觉肩负起传播意识形态的使命。再次,反思性。要坚持挖掘理论的深度,保持讲授的温度,即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呈现给学生,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表述的精确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融合融洽。吴宏政教授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观教育应该与科学精神及民族精神相结合。一方面,要树立真理至上的价值观态度,实现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另一方面价值观教育要与民族精神相联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在感是在民族精神中建立的,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这个灵魂建构的核心任务需要高校承担,高校的思想文化建构是使得这个民族获得精神存在感的重大活动。金林南教授提出衡量马克思主义学科是否做的好有两方面标准:一是看学术成果及创新;二是看其培养出的人才素质及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他提出四点意见:从政治维度上看,要建立自由开放的思想市场。从政策维度上看,学术资源分配要公平、透明。从学风维度上看,要有科学包容力,提升自我净化能力。从学理维度上看,应当进行学科基础理论和跨学科研究。从学者维度上看,学者要有科研、教育、服务能力的统一。吴静教授认为,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整个人文学科中的定位问题时,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为带有科学研究规范的理论学科,而不将其作为单纯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应该将其局限在陈旧的问题意识及陈旧的知识积累之上,应从当代意义和从现实出发,不回避国外研究领域提出的问题,在积极与其研究、探讨的过程中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许苏明教授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在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需要发挥三方面功能:首先,价值引领,应该利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话语引领,应该将文本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明确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第三,方法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从本身出发建立起指导思政工作的新方法。

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

王永贵教授认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整体呈现出良好态势,集中表现出7个方面变化:一是思想内涵的转型。意识形态的内涵逐渐丰富,逐步增加了人们价值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例如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二是功能定位的转型。由单一强调政治功能转而开始强调经济功能与外交功能。三是话语变迁的转型。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的话语中心是建设问题,话语体系更侧重于传达出建设美好生活的目标。四是关注对象的转型。目前意识形态建设将党员和青少年群体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五是传播机制的转型。意识形态传播媒介更依赖于新媒体,表述方式也同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六是意识形态的领导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过去侧重于管理,现在侧重于治理。七是国际交锋关系的转型。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争斗更为复杂,维护本国意识形态的稳定也变得更为重要。针对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与挑战,黄明理教授认为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成为一个新的挑战,其中网络批判民粹化倾向问题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他指出,当前网络批判民粹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批判的泛道德化。集中表现为人权、人性至上,用抽象人性对抗法律或以个别人的权利取代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以人为本曲解为以个人权利为本,将公权与私权对立起来,使公权虚幻化。其二,崇拜自发性,反对党的领导与领导权威。提出领导越伟大,法治越渺小的观点,认为提倡核心意识就是倡导个人崇拜。事实上,当前的核心意识和集体领导的智慧是统一的,向党中央看齐实质是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这些政策、路线方针恰好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由此反对核心意识其实是对人民利益的不尊重。其三,网络批判泛政治化与去政治化倾向。泛政治化表现为将环境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等非政治问题政治化,进而否定党的领导能力。李俊奎教授从执政党意识形态转型现状入手,提出国家意识形态引导整合能力下降的问题成为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又一大挑战。他认为,但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旧的意识形态被消灭的不彻底性问题直接限制了当前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空间,由此削弱了意识形态引导与整合的能力,导致了以下几方面后果:一是影响了执政党的合法性问题。意识形态的软实力就是要论证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目前意识形态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难以凝聚全社会力量。二是导致党的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就反映出我们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弱化。三是导致腐败的盛行。腐败问题的出现也与当前意识形态整合能力下降有关。四是导致社会行为发生了变化。一些人的社会心理发生了变化,当前出现的信仰邪教等行为都是意识形态未发挥出其能力的主要原因。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路径

1.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升现实解释力。侯惠勤教授认为目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在学术研究中,很多人习惯用西方或传统文化的方法构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二是很多人将马克思主义变为背诵经典,鲜少用它来解决现实问题。为此,必须要做两方面努力,即在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同时提升现实解释力与批判能力。马克思主义是否被人接受,是否有广泛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有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分析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侯教授指出在意识形态创新过程中要注意,话语表达形式的创新并非是最重要的,即便是革命年代的口号能被用来解释当代问题,也同样是一种创新。总之,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在于如何利用新的条件,使得对问题能够更有解释力。

2.吸收民族文化精神,树立意识形态自信。王永贵教授认为意识形态自信首先来自于我国三个独特的方面: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中国独特的国情。在吸收文化的过程中,其核心要义在于不忘本来。不忘本来就是不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对最核心价值理论进行造性的转换,转换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拿来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要体现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之中,使得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

3.树立“三大”观念。郝清杰教授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树立“三大”观念。首先,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应该有大格局观念。需要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到整个社会大局中来认识它的重要性并理解它的内涵。其次,马克思主义应有大的发展。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真正贯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用它来指导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再次,理论工作者应有大作为。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学科各位学者的力量激发整个社会活力,引领社会走向正确的方向。

作者:刘兴平,刘梦雨,郝娜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