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的挑战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的挑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的挑战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而作为主渠道的以培养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即时性和生动性、平等性和虚拟性、泛化性和多向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全方位挑战。对此,新媒体时代必须树立平等交互、回归生活、虚实互补、以人为本、个性创新、开放共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理念;必须充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探索更具时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实施方案和模式;必须着力打造一支具有新媒介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努力适应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发展需要。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挑战;对策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普及,新媒体时代正在全面到来。以网络新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群已经形成了日益庞大的产业规模,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这股汹涌澎湃的新媒体革命浪潮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媒体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别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迅速成为最强势、最为年轻一代尤其是“90后”大学生接受和运用的传播模式,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信息质量与传播范围大大提高,

[1]其影响力已经渗透进大学生交往、学习、思维等各个方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重要力量。当代“90后”大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活跃奔放、富于进取和批判精神,对新生事物始终保持着极大的探求欲,他们在接受新媒体技术影响上更是积极主动。第一,新媒体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新媒体的首要功能在于传播的快捷和方便。在人际交往方面,传统的聚会联谊和信件交往已经逐步淡出人们的交往范围,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更加愿意选择便捷的短信、微信、QQ等实时交往工具,其沟通更加自由,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具有时效性,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

[2]新媒体中BBS、QQ、博客、微博、微信等交流很多都是以匿名方式进行,这就排除了很多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干扰,能够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因此,借助于新媒体工具,大学生在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等方面可获得极大的实现空间,更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倾诉心声。但另一方面,随着交往方式的个性化发展,新媒体中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也带来了很多的交往风险,诸如电信诈骗、网络犯罪等问题也层出不穷,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第二,新媒体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产生了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由于新媒体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双重限制,大学生可以轻松地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内容加工整理,直观地获得大量视频资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这种主动学习过程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一些大学生受制于经验和思维的局限性而出现价值观扭曲、网络成瘾、易受不良信息困扰、看问题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三,新媒体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新媒体技术下,大学生的学习工具更加多样化,他们的沟通交流和知识认知往往同时进行,再加上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储备量大、使用资料方便等优点,使得大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空间。这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探索和深思的思维习惯,用训练有素的思维力看待问题,思维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也会随之增加。

[3]但也出现了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碎片化”读屏、读图的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思维中等问题。总之,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视觉文化时代”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第四,新媒体深刻改变了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高度依赖书本和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接收、学习新知识的主体,是出于自身的求知欲而积极主动地获取新鲜事物,大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批判性得到了增强。与此同时,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也使知识传递更加迅捷,更新速度很快,学习资料时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这些都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大学生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有效习惯的习得养成,而作为主渠道的、以培养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新媒体时代更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各种问题挑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挑战也集中体现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实现途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性质大学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贯彻和践行方式,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它的主导地位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甚至质疑,具体包括:

第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在传统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外部特别是境外意识形态的冲击相对较弱,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也相对较低,教育内容易于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而新媒体平台则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性特征,以其开放性、共享性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竞相角逐的舞台。而在这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尤其热衷于新媒体技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研发和运用,甚至利用新媒体平台大肆传播腐朽落后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层面上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接受的开放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一种更加复杂多元的文化选择背景之下,其影响力和对舆论的控制权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甚至一些人还产生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合法性的质疑。因此,在新媒体条件下如何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地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严峻问题。

第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生动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出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化、系统化表征,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举足轻重,具有根本的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使之真正做到真懂、真信、真用,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往往面临着理论性强而枯燥乏味、系统性好而更新缓慢的尴尬情况,对大学生很难形成有效的吸引。而新媒体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在即时性和生动性方面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滞后性和枯燥性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对极易满足其沟通需求、信息需求和个性需求的新媒体所传播的包罗万象的内容更容易产生接受热情,而对说教式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则不以为然。当然,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媒体的便捷和时尚的热情追捧当在情理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好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生动性,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目的。

第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平等性和虚拟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提出挑战。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大多是纯理论的灌输,讲求知识点的逻辑性,侧重于政治理论观点的系统化呈现和分层式理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就特别需要对抽象原理的系统化分析和富有逻辑性的推导。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任课教师的系统缜密授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学习和科学“三观”的理性培养是大有裨益的。诚然,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式上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情况下讲台上教师容易捧着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而课堂上学生则对枯燥的政治理论缺乏兴趣,出现打瞌睡、玩手机、看课外书等不良的课堂状态。究其根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教育主体的平等性人格。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难以相互理解、双向交流、达成共识,无法真正实现主体体验,受教育者自然也就难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主体和能动主体。新媒体条件下的手机短信、微博、BBS、MSN、QQ、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上的信息交流具有很强的平等性和虚拟性,这种平等性和虚拟性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性需求,弥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式教学的不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权威性。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第四,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泛化性和多向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出挑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信息往往经过教师的严格筛选和整理后灌输给大学生,并且按照教师的意志、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扮演着威权者和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课堂设计和教学安排带有明显的单向性。诚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可控性和单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精准实施,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以更加系统理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和传播,也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权形象的树立和强化,从而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目的性。但是,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呈现出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截然不同的泛化性和多向性特征,信息的泛化性和多向性使得学生和老师几乎可以同步获得所需的信息,甚至有的学生利用新媒体可以更加轻松地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全面、更丰富、更具趣味性的知识,从而出现很多大学生不再单纯地接受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他们有了更加独立思考的素材和空间。特别是当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的教学信息同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不相吻合的时候,有的大学生往往会更加乐于接受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不再无条件或全部接受教师的教学信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无形中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共享性、即时性、生动性、平等性、虚拟性、泛化性和多向性,创造了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形成、道德观念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挑战,积极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采取新的对策,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真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新媒体时代必须树立平等交互、回归生活、虚实互补、以人为本、个性创新、开放共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理念,不断适应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新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通过技术革新不断推动开放、共享、自由、平等等新理念的普及,这种理念也必然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新媒体应用技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也深刻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工具理性的观念在大学生中不断得以强化,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创新。因此,新媒体时代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1.必须树立平等交互、回归生活的思政课教学理念。新媒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威权地位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平等性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越来越难适应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逐步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原初目标,把教育主体置于生活世界之中,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平等的主体性人格,坚持“双主体观”,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互影响和作用。必须实现真正的主体体验,时刻把受教育者当作课堂的主体,紧紧围绕受教育者,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情境,加深主体的体验。[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强化平等交互理念,真正把大学生当作自己的关照对象,不仅要立足经验性的感性的现实生活世界,还要关注超验性的理想的生活世界,其价值目标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简单回归,更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发挥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能够对现实生活进行理性思考和主动扬弃,建构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与传统文化相承接的意义生活,是在对现实生活扬弃的基础上的自觉价值追求。[5]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性课程,它在自足于现实生活的同时,又要不断超越现实生活,在接受新媒体影响的同时,又必须引领更高层次的理想生活。也就是说,新媒体提供了回归感性生活世界的便利条件和工具理性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些条件和工具,又必须从根本上超越这些内容,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2.必须树立虚实互补、以人为本的思政课教学理念。新媒体的虚拟性以一种摆脱现实社会困扰的遮蔽形式还原了社会生活的本来内容,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更加愿意袒露心声,追求本真的自我表征。虚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不断丰富人类自身的发展内涵,使人类虚拟发展成为人类本质的必然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不断处理好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不断实现这两种社会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和谐发展。我们决不能简单地以虚拟社会取代和消解现实社会,当然也不能离开现实社会简单地追求虚拟社会的自我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与手段时必须正确把握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将虚拟和现实的和谐互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必须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摒弃从抽象的虚幻的人出发的形而上学观点。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普及和扩大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始终将人的自我体验放在第一位,不断追求符合人性要求的设计新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充分融入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丰满人性,承认受教育者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完整的生命存在,而不是像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进行简单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始终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和信任人,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独立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3.必须树立个性创新、开放共享的思政课教学理念。新媒体技术的个性空间、个性化设置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交往中彰显个性的需要,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个性创新的内在要求。这种个性创新理念就是基于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的积极回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向型共性化的普遍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向追求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新方向。应该说,这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异质化个性人才的需要,对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十分有利的。为此,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并积极践行个性创新理念,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个性意识与创新精神,努力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实现从“多”到“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特质决定着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通过互联网,它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不停地帮你的信息进行传播。新媒体的开放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物理时空的开放上,更体现在人们思维空间的开放上。不同行业和生活经历、不同地方的人可以共同就某一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思想火花的碰撞将极大地扩充人们思维的边界,丰富人们的知识,引领潮流,加快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教育形态单一性与封闭性的特征,它隐含着对人性、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它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回避和消极防范社会现实问题,也掩盖了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相对封闭的状态,以一种更加积极开放、互利共享的姿态和理念来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朝着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第二,新媒体时代必须充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探索更具时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实施方案和模式,实现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新媒体在快捷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共享性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体验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有利条件,对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和模式,从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的课件型教学实施模式。这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利用新媒体技术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在很多高校课堂教学中得到普及。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具有个性化色彩的课件(PowerPoint、Flash等),将传统备课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安排、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案例分析、参考阅读书目以及课后相关思考题等用图文声影集于一体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呈现。通过新媒体(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图像声影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意识。较之于传统纸质书本和板书式说教型的课堂,这种融合现代媒体传播技术的课堂更能抓住学生眼球,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感受中接受道德教化和价值观教育。同时,新媒体的即时性功能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新较快的特点,及时将最新的方针政策内容融入到新的教学课件中去,让大学生能够时刻把握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动态信息,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武装头脑。但这种教学实施模式应该极力避免让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入纯粹的课件制作技术展示中,不能以现代信息技术完全代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工具理性取代内容理性,不能从另一个方面来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性。在这种教学实施模式中,应该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寻求在传统教学重视情感互动交流和新媒体技术重视形象直观这两者之间形成非替代性的最佳结合方式,有效整合双方的优长。

2.基于互联网的虚拟课堂型教学实施模式。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使虚拟课堂的建立成为可能。在虚拟课堂教学实施模式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可以在师生并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网络载体来进行传递和反馈。其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在网络介质中进行传授和讲解,学生可以及时传达问题与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如在交友群中就可以建立相关的虚拟课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需求。教师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讲授一门课程,学生则在群中发表问题和看法,在单独对话中与老师就某一问题展开个别探讨而不妨碍其他同学的学习思考。在这种虚拟课堂中,教师能真正实现“一”对“多”的教学互动,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情况的反馈。这种虚拟课堂更加适用于某些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的教学。

3.以即时通讯工具为载体的个别辅导教学实施模式。新媒体提供了即时通讯工具的实时服务功能,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在休闲的同时可以把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出去并得到反馈,使得课堂教学不会仅仅局限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契机。现在很多大学都开通了微信或QQ的个别辅导教学,收到了极佳的效果。与此同时,即时通讯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把师生联系在一起,避免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和拘谨,可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困惑,及时化解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矛盾,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即时通讯平台上,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互动交流,就国内外大事或党的政策和学生进行探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节日贺卡;通过微博互相关注;通过微信进行全方位沟通交流,这些都为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深入人心。

4.以网络机考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考核评价实施模式。网络机考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方式,它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将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即时性融入到考试评价体系中,实施即时组卷考核、教考分离、实时评分统计、考试结果迅速得以反馈等。为此,思政课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和优化。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机考在试题难度的选择和分类、主观题的设计和评分、试题的即时更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需要根据师生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新媒体时代必须着力打造一支具有新媒介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努力适应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发展需要,为增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供师资保障。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数字电视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必不可少,这也是提升整个高校媒介素养的基础环节。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即时沟通,仅以传统的“一”对“多”、“一”对“一”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就无法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观来看,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媒介素养缺乏导致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弱化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教师权威。要达到思政课育人修德的良好效果,思政课教师就必须首先在沟通媒介和媒介素养上同学生打成一片。

1.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媒介信息意识。媒介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媒介的发展、运用、需求等方面的自我意识,主要是自觉从媒体的视角来认知、把握和评价周围世界的各种事象和洞察有用的媒介信息的能力。新媒体时代,教师要自觉转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陈旧的思维模式,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优化与大学生的沟通方式,畅通与大学生有效交流的无障碍渠道。

2.思政课教师必须培养较强的媒介能力。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媒介的基础知识,准确运用各种媒介工作,掌握对各类媒介信息的检索、存储和制作技能。对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媒介使用能力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尽快掌握最新的新媒体交流工具的使用知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思政课教师还应该不断培养自己的媒介批判和反思能力,利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信息的过滤能力和免疫能力,注重自身能力结构的完善,提高分析制作各类信息的能力。

3.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道德水平。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律精神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而思政课教师在这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崇高的媒介道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新媒体时代的自律精神。对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伦理道德观念,自觉以自己的专业素养来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坚守网络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系统学习媒介法律法规意识,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在考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时应该将新媒体平台的道德考核纳入日常考评体系,对网络失德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努力构建思政课教师媒介道德培养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3-4.

[2]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4.

[3]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27.

[4]陈飞.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1-212.

[5]檀传宝,班建武.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3.

作者:王祥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