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品德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社会环境、高校、教师队伍以及教学内容方法。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高校现有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着眼于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引领,加强情感教育。
关键词:
思政教育;效果;出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探讨一直是没有间断的话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好与坏,其影响是深远的,这是一个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还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大学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以及国家民族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定信仰者。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对大学生的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能恰如其分地把最具活力的群体在政治方向、理想信念等问题上凝聚力量,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的成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较过去已经做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不理想。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对象、教育的主导者、教育的组织层面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相互交流的环节等问题。从教育对象来看,受教育群体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较差,个人发展中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个人心理素质则是承受力差等。这些问题似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代名词。显然,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没有达到新时期党和国家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不清,没有达到对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的树立、精神意志的激励、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思政教育的主导者大部分由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担纲,真正能起到教育效果并且有教导经验的老师则被繁重的科研任务所束缚,难以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也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思政工作被认为是年轻老师的事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层面来看,思政教育队伍存在着被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着以定量代替定性、以静态替代动态、以经验性替代科学性的倾向。如此的教育形式难以形成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难以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一旦各种社会思潮在校园里交锋,各种信息资讯在校园里交汇时,一切教育效果就会败下阵来。从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环节相互交流来看,沟通的少,说教的多,没有形成大范围有影响力、有深度的情感交流;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情境模式缺失,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思政教育方式应对性较多,疏导式教育则不足。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主因
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国家权威文件集中概括了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的直接导向指向学生,似乎这些是对目前大学生的问题给出了定性的答案,但忽略了对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把握。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我们能确认某些问题就是当前大学生共同性的问题(如理想目标等),但使之发生“问题”的内在机理并非从根源查找原因,当然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向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或学生本身,我们应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具体方面。其一,社会环境因素的一些负面因素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当今世界,各种思潮激荡争鸣、不同文化间共存融合、兼容并蓄,在此背景下的价值取向标准受到冲击和碰撞,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个别缺乏阅历的高校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世界的一切,视西方文化的一切为先进文化,抛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完全错误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不加以判断,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其二,高校各个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的校级领导到每个二级学院的院级领导的精力主要集中于管理层面的日常事务,认为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位老师完成的工作,将德育的责任全部抛给从事思政课的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地位没有得到校级领导的重视,高校对思政课教师在业务培训、课题申报、工作量的计算和定岗聘岗不能做到和专业课教师一视同仁。一部分学校为了增加大学生的专业课程量,私自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量。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人山人海,二三百人拥挤在一个大教室,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必要的交流。其三,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一些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加取舍地对社会热点问题用西方的观点进行解读,结果程度不同地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一些高校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授课时照本宣科,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把上课当成完成任务,对待学生的疑问缺乏必要的耐心予以解答,批改学生的作业不仔细、不认真。虽是思政课教师,却从不关切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学生考试把关不严,教育方式落后,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分析、阐释问题无深度、无力度,科研不积极,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负面影响,其思政效果是低下的。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思政课教材老套,缺乏时代感,没有契合大学生的时代行为特点,讲授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理论的说教与现实的反向和脱节。当前,关于大学生行为特点的解读一直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关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研究是当前教育界较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新瓶装旧酒,难以摆脱传统的痕迹;对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没有把新时期的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归纳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成果,即使形成理论成果的或是缺少经验支持或是脱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内容不能做到推陈出新,形式耳目一新,抓不住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其教育意义则是毫无价值可言,何谈在学生心里构建起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四、办法与出路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紧紧地围绕着政治目的,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和受外界多元化思想的影响,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应逐步改进。从思政教育的外部环境、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实践性入手,增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认知性,使丰富的思政教育合理有效地深入高校的体制和学生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高校现有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准确认识国情和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而有借鉴意义的教育资源,提炼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意义和时代传承价值的精神,将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牢固基础。加强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抑制或消除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革命先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能从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冲击以至于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理论接受和行为效仿的功能,容易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榜样示范,在他们的心里烙下印痕,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地得到矫正,增强价值认同,形成行为规范。其二,思政教育要以人为本,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政发展的有效性,归根到底在于重视大学生思想需要,以大学生的利益为本。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内容、方法、选择乃至教育主体建设等方面围绕这个发展需要展开教育教学。以大学生的利益为本,会使大学生亲近思政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思想品格不走岔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明确社会中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要激励学生在学校优秀品德养成。我们不仅要研究认识他们品德发展的各个环节,还要和社会、企事业单位一起构建起思想品德评价制度,优秀与否将是用人单位录用的首要条件。其三,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体两面”,思政教育是法制教育的认知前提,法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延伸和展开,对提高人才质量以及道德品质的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能有效发挥高校在法治建设中服务社会的功能,让高校成为法制教育的有效阵地,同样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法律意识的高素质队伍。第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让法治精神促其成才、发展,帮助大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第三,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用法治手段提高思政教育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其四,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引领。强调大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这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的思想基础,是人才培养教育的出发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用较为封闭的“灌”与“堵”,主流教育话语强调绝对与接收,教育内容与目标较为单一。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新奇世界,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各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不同角色的转换和行为方式改变,必然会带来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的深刻变化。学校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并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其五,加强情感教育。人的品德素质的养成是在社会实践中由各种具有教育力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关注。“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是脱离不了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活动,在其作用过程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着“信息交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正确的思想引导虽是必然的要求,但绝不能离开有效的情感教育。这要求每一位思政教育者必须自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博的知识,还要自身作则、亲近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4
[2]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吴林龙,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N].光明日报,2014.04.28
[5]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曾易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