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思考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系统达到最佳效果的需要,是高校育人使命和办学方向的需要。提出构建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体系的对策:建立领导体制,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灌输核心地位不动摇;充分发挥专业课和通识课隐性渗透作用;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价值意蕴;对策

课程思想政治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所有课程教育和教学中,挖掘专业课和通识课中的德育元素,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通识课有机融合,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构建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体系,就要学习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研究和加强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1、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系统达到最佳效果的需要

从协同理论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育人系统,系统内资源优化配置、合力联动,各个协同要素得到最优的发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系统达到最佳效果。如果系统内各要素用力无章可循,必然会相互冲突,降低育人功效。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角戏”,而是全员全课程的“大合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终极目标方向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想政治就是要处理好思想政治课与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同属一帜,彼此合作交流、并肩作战、优势互补、借力课堂、蓄力而发,所有课程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在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质量,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

2、实现各门课程知识与价值统一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将思想政治工作仅仅视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而其他课程则与此无关。殊不知,失去了价值导向的知识传授就会失去人才培养的方向。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不能没有价值作支撑,任何课程教材的编写都离不开价值立场的选择,要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来抓好教材建设,因此教材内容要源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突出德育为魂,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任何学术研究都必然蕴含着价值立场和政治诉求,都必须体现研究的现实关怀与使命担当,彰显真理价值,没有价值立场的学术归根到底都是一种没有依附的东西。高校各门课程的终极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就是履行立德树人的核心要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纯粹的知识是可教的,但价值观只能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和感化。

3、高校育人使命和办学方向的需要

强调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要始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这是我们办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指明了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坚持怎样的方向,传承怎样的精神价值,这是中国高校的基本定位。中国的高校姓“党”,为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它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后备军的重任,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最大“初心”。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责任重大,必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去占领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将来报效社会、报效国家。课程思想政治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其它课程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协同共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培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和有丰厚的知识储备的青年才俊,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

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是多方面的,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灌输核心地位不动摇,充分发挥专业课和通识课隐性渗透作用,建立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常态化的互动合作机制,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想政治评价机制等。

1、建立领导体制,加强顶层设计

推动课程思想政治改革要建立全面负责课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组建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单位紧密配合落实的全方位育人领导体制。高校党委担负着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要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进行顶层设计,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方向,增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加强对职能处室的指导,整合课程思想政治所需各类资源,在政策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对课程思想政治改革的投入。课程思想政治领导小组要善于激发其他各级组织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推动课程思想政治建设。首先,要制定课程思想政治改革方案,确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进行定期研讨,出台相关章程和办法,明确将课程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学校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明确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护田守田”之责,形成共识后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次,加快课程思想政治运行的机制化和规范化,拟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使课程思想政治的推进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领导机构和二级学院(系)负责人应制定在课程思想政治改革中的责任清单,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到位、落实到人。最后,做好课程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与监督、考核与激励等,切实指导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及时解决课程思想政治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深入课堂,亲自授课、听课,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及时了解课程思想政治的教学动态,指导课程思想政治建设。

2、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灌输核心地位不动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主要指学校系统开展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显性课程,主要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前在各高校开设的五门思想政治课既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构成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课程体系,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首当其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更大程度上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思想政治课的显性灌输育人作用,不容质疑。课程思想政治理念的创新引起一部分人对思想政治课主渠道育人功能和核心地位的担忧。其实不然,课程思想政治并不是要削弱思想政治课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地位与作用,旨在将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通过一种潜隐的形式贯穿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目的在于扩大思想政治课程的影响力。在课程思想政治改革中应该始终坚持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方能为国家和民族培源固本,树根立魂。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从未放松过政治教育,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丧失政权,正反经验告诉我们: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仍然是引领主流价值观的中流砥柱,仍然是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仍然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及任务。

3、充分发挥专业课和通识课隐性渗透作用

实施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强化显性思想政治的核心地位,又要发挥隐性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集中于“点”、“线”的瓶颈。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教学效果与实际的期盼存在很大的差距,课程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发挥所有教师的育人作用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成为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要提升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对课程思想政治的认知,认识到课堂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不仅不会干扰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效果。其次要提升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及能力,精研教材,并加深对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开发。每一门课程、每一名教师都应充分挖掘梳理各类课程的“德育元素”,都应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通过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等的改变,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各课程的每一堂课中,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成长,提高育人水平。最后,可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常态化的互动合作机制。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有优势,相互配合,思想政治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传授给专业课教师,帮助专业课程老师系统设计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元素和德育递进路径,使其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将德育内容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讲深讲透。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备课时也可以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或素材用于课堂讲解,使思想政治课更生动,跳出说教的窠臼。

4、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从“思想政治课程”向“课程思想政治”发展,主要依靠教师,教师投入的多少影响课程思想政治的实际成效。因此,在这个转化中需要建立奖惩分明、科学的考评机制,对教师的立德树人进行考核,防止只重科研和学术的考评机制。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的监管,注重对课堂教学所有环节进行审查,检验其价值引领的落实情况与实施效果。通过量化考核,引导教师积极参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促成教学、科研、育人工作平衡局面。建立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项激励机制,鼓励他们相互配合与协作。对于那些投入多,工作扎实有效的教师给予鼓励,形成示范效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高校还应当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评优评模、职称评聘等方面有所体现,在必要情况下,育人工作量也可参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量引入超额计酬方式,鼓励高校教师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想政治”工作中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把“课程思想政治”作为重要抓手,有力促进“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善于挖掘隐藏在各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立足于中国实际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其对学生理想信念、审美情操、公民责任、锤炼心志、完善人格等正确的指导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处理好个人规划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知识技能,而且要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与影响,学会做人做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悟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体悟与认知,实现专业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想政治课程到课程思想政治: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邱伟光.课程思想政治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4]董少校.上海高校强化显性思想政治、细化隐性思想政治,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从“思想政治课程”到“课程思想政治”[N].中国教育报,2016-12-02(001).

[5]庄华峰,汪婕.全员育人专家教授应“挺身而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6-01(006).

作者:刘慧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