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民美好生活的融通点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文章在澄清美好生活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探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民美好生活的三个融通点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关涉人民美好生活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好生活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涉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其整个过程受制于社会存在,同时又反过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关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一、何谓美好生活
1.美好生活是一种求善的生活。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寻是永恒的。亚里士多德从幸福的角度阐释了美好生活,认为幸福生活需以良善生活为根基。“美好”一词既包含了善的伦理价值,又包含了愉悦满足的美学价值,介于“当下”和“彼岸”之间,既有现世的体验又有超越的精神追求。美好是个体对自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种体验和评价,向善是美好所具有的天然的伦理价值。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将“生活”理解为有生命的东西在某个环境中的生生不息的状态。杜威指出,“‘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表示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2](P7)。在这里,他将“生活”等同于“经验”。可见,“生活”应该包括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两个方面,具有主体性、实在性、连续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美好生活”是人通过自觉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一种总体满意的生活状态,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又指向无限可能性的未来生活。2.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生活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3](P537)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不论体力、智力等自然天性方面有多大差异,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生产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按照每个人的需要而非个人贡献获得生活资料。这表明,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再受制于社会分工的限制,劳动也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实现了劳动与自身生命价值的融合统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正是对这一共产主义美好生活图景的呼应。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是在现有生产力发展状况下的侧重民生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标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美好生活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它是一个渐近的发展过程。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时首次使用了“美好生活”一词,在党的报告中14次使用了“美好生活”,并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归结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是在我国40年改革发展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后。具体而言,就是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P2)、“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5](P2)的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报告虽未对“美好生活”进行明确定义,但是通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6](P11);“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7](P11-12);“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8](P23)等话语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可能性的美好生活图景。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不仅是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满足和基本民生的改善,还要求实现对人民生活的全面的和高质量的供给,关涉到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的和精神的方方面面完整的结构形态,是一种全面共同富裕基础上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式的生活。围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阐释的美好生活内涵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也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关涉人民美好生活何以可能
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关涉美好生活何以可能就是要探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好生活的融通点,在立足新时代美好生活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去求解如何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价值旨归。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和目标,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最高目标,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个体发展需要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做人的工作,通过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增强凝聚力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究其实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完善自己的生活,进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指向。价值目标与教育对象相统一,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旨归。2.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美好生活精神需要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和反应,其目标是在实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是主观的,也是对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物质生活的反映,是具有客观依据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把握社会物质生活状况提供美好生活精神需要的内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正确的把握时展大势凝练新时代美好生活精神需求的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手段通过引导人们正确把握精神需求的内容和价值取向,用理想关照现实,用精神超越物质,用未来指引当下,用崇高超越世俗。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多方共同努力的过程,但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层次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把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时代课题。3.构建美好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向。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完整而真实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来满足社会关系需求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生活形式,其过程总是内涵于生活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起点、空间以及归宿都只能蕴含于生活过程之中,而不能凌驾于生活之上。首先,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将构建美好生活所需要的道德水平转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是当下及今后较长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使命和任务。其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关涉美好生活才能发挥其作用。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甚至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方法或模式最终想要发挥其作用都必须要转化为个体的生活实践。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成就个体的美好生活追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否则必将流于形式,也不具备恒常性,也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关涉美好生活如何可能
现实的个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能够用理性审视自我并追求美好生活是教育存在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思想和制度的进一步解放,生活之于人不再仅仅是生存问题,而是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基于此,助力美好生活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任务。1.思想政治教育教化人民追求善以成就美好生活的超越需求。一旦当我们能感知生活世界的意义的时候,感知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相互牵绊的时候或者意识到生活世界中众多价值(意义)的选择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面对“道德问题”,不得不思考“人为什么应该有道德地生活?”这关乎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生的终极意义。苏格拉底曾用“认识你自己”来表达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未经理性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著名的伦理学命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可以选择并实际上选择着自己的生活,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善与恶和好与坏,而道德生活应该是一种“善的生活”或者“好的生活”。好生活需要以善为根基,通过人的实践理智可以引导人们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教育的最大目的即求善,求善也是美好生活的最高层次需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伦理学不是以认识为目的,而是以过一种幸福生活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告诉人们事实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且还要帮助人们知晓什么是善以及如何实现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化人民追求善来成就美好生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美好生活既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具有理想性、艰巨性和超越性的特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理想和社会现状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张力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可以促使人民变期盼为动力。2.思想政治教育用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引领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利益分配、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对“思想分化”的难题。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渐渐失去了对人的约束力,而适应陌生人社会运作方式的新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难免出现“道德真空”现象,造成人的心灵秩序分化,也无法适应要求社会良性运行的美好生活要求,人们也就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愉悦、幸福的精神享受。因此,美好生活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将新时代的价值观具象化、微观化为一系列能够缓解人们价值困惑、获得善的生活的心灵价值秩序,通过对新时代价值观的诠释培育人的道德智慧以引领人的美好生活精神需求。这一诠释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解读政策,它更蕴含解释的因素,即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学理逻辑将教育内容中蕴含的理想信念维度阐发出来,用生活化的方式转换成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价值准则。要完成这一转化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活、直面时代问题并解决问题,用新时代价值观培育启迪人感知生活的美好。3.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功能培养人民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在前不久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设计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实践中强调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内容方法的梯度性和主题思想的统一性,以课程思政为抓手,通过一体化设计,既保证整体架构,又分层有序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通过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引导青少年学生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中,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理论必然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的现实必然中,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其次,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设计,引导青少年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最后,通过“人格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整全人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韩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