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优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程度高、交流性强、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等特征,正改变着人们日常的生活环境。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出现了趣味性不强、吸引力降低等问题。因此,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地应对新形势,利用新媒体并在开发和创新理念下,不断丰富现代教育、教学事业,运用新媒体形式结合高校教育环境,积极地寻求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政治教育
互联网、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诞生了多元化、丰富的新媒体,这样的新型传播媒介给高校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主题上,如能充分地运用新媒体,将会增强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思政教育的自由空间,产生新的教育吸引力和合力。
一、新媒体及信息传播理论概述
(一)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第一次在商业开发计划中使用“新媒体”定义了“电子录像”,作为独立概念诠释了新媒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延生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电子书、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内容、载体以及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可将新媒体定义为一个技术性概念,是基于新技术支持下的新的媒介形态,是基于通信技术支持的定向传送的多种形态的载体,是数字化的、规模性的,是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新工具或手段,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向大众提供信息推送,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1]。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它为新发明和新服务提供了不懈的源泉。纵观新媒体发展的历程,具有传播的即时性、模式的交互性、深入的全球化、全新的个性化、受众的细分化、一定的隐匿性、平等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极大的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让他们能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更有其信息传播的内在规律。例如引爆“热点”规律、传播力与影响力互动规律、传播效果的“池塘效应”规律、传播模式的“六度分割”规律,按照这些规律办事,才能强化新兴媒体建设。准确掌握新媒体信息传播规律,将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新媒体引爆“热点”规律,融入正确思想文化精髓,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抓住理论真理,引导学生理国。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力与影响力,积极传播正能量,教育中运用“覆盖广+高速度”的新媒体形式,最大化的传播思政核心理念并加速信息的传播[2]。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及智能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媒体技术的快速成长。新型媒体使得生活媒体化、学习媒体化。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载体,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推动着数字传播、手机媒体、触摸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态的蓬勃发展[3]。以第三代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因其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势,不断拓展着网络生活的宽度和深度。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更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承载着历史使命并在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以及新型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积极投入到新媒体的学习中,不同程度的改变了自身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他们成长中具有网络化、数字化的生存逻辑。新媒体的发展也冲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新媒体领域,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空间和渠道,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展新型的教育活动,才能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高校思政教育运用新媒体是对思政教育相关理论的丰富和拓展,有助于实现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有助于拓展思政理论和应用视角,将教育理论实践化、应用化。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持续性、便捷性、共享性,使得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得以全面推进。新媒体视野下的思政教育创新也有助于教育者转变传统观念,开拓教育思路并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优化措施
(一)注重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方面要凝结教师和学生力量,形成师生共同的积极力量。资源整合中要注意师生两股力量,让师生之间知识互相渗透,通过相互交流,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意义。师生之间通过形式技术的新媒体技术运用,以及内容方面的学术性媒体培训,能够达到互助双赢的教育局面。另外,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思政教育中应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摒弃传统媒体传播弊端,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激发大学生时刻关注,才能使得教育取得一定的效果[4]。新媒体发展更要聚集人气,不断的开拓广阔的资源,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并融入思政教育核心内容,才能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联合政府、学校、社会,整合多方资源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体环境。政府应加大媒体环境建设,积极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手段,规范信息网络传播内容,设立网络信息监管部门,确保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监管;高校应扩大校园新媒体影响范围,开设网络课程,构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5];社会更应该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构建联盟,设立思政教育组,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环境。新媒体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还要注重管理资源的整合,构建新媒体教育平台,搭建学校信息服务部门,加强新媒体资源管理才能剔除不良信息,保证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的改造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堂、活动、文化和管理等,应该积极融入新媒体形式,只有加强对传统载体的完善,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课堂是关键,新媒体形式要提升课堂载体知识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等点名方式,确保课堂出勤率;构建班级微信群,通过群内的课堂知识探讨,激发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通过新媒体形式强化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如运用动漫的方式,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展示[6]。另外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载体的效率,不断简化课堂活动的流程;通过构建微信平台,节省集中组织活动的场地,改变传统活动的形式;通过组织网络活动发挥学生自主选择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分层教育、分众教育”的教育方式
新媒体形式展现了大学生个性化,因此,思政教育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专业性特点、不同的个体发展特征,分别设计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细化和深化。一是划分大学生的专业领域,实施文理不同的教学方案。针对文科生的思政教育,应注重知识的网状结构,注重理论知识高度的提升和升华;针对理科生的思政教育,应设置逻辑严密的教育过程,采用线性知识结构,通过通俗易懂和递进的方式开展。二是对大学生模范和普通群体进行分别教育。针对具有典范号召力的模范群体,可以通过新媒体形式引领其教育重点放在前景规划上,通过新媒体形式展现其模范榜样作用;针对普通群体应时刻关注其微信群、QQ号、微信朋友圈信息等,注重引导和鼓励的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媒体形式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使得其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7]。
(四)依托互联网开发全新思政教育载体
互联网具有信息涵盖量大、传播速度快、表现形式多样等显著特点,各种形式拓展了大学生思维方式,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新载体。第一,可以把互联网社交网站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第二,可以将微博、人人网、开心网、微信等具有较高的人气平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第三,创建微博,并建立各级微博系统,科学有效的使用微博,正确引导舆论,运用社交平台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第四,借助手机媒体拓展大学生生活化教育渠道,积极研发校园手机客户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落实;第五,运用校内APP,构建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知识APP,开展思政理论知识的呈现、实践指导、知识答疑,拉近思政教育与学生的距离,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地,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
(五)完善新媒体中心的管理与运营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建设。第一,要整合团委、学生会等组织,融合信息技术部力量,形成新媒体建设的合力,完善新媒体中心的运营和管理,才能使得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展开;第二,应发挥学生会组织力量,侧重于新媒体中心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完善自身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具有高效率的网络宣传主力军,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引领校园正能量的传播;第三,应共筑媒体部门的智库联盟形成整体的整合力,通过整合的力量实现更好的整体合力;第四,要加强新媒体部门的联合,将资源优势互补并形成风险共担的智库联盟,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到最大。新媒体的建设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上要注重建立完善的网络防护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核心思想的宣传,构建新媒体形式的第二课堂,才能提升思政教学效果[8]。
参考文献:
[1]沈爱玲.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路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12):95-98.
[2]叶凯.浅议大数据思维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0):31-33.
[3]梁凤美,张小桃.网络视域下对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1-4.
[4]杨叶枝.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8(12):71,77.
[5]徐露璐,王敏,周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8(23):27-29.
[6]孙立军,刘爱军,王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21-24.
[7]刘海廷,王光霁.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7(05):231-232.
[8]朱琳.巩固与创新:新媒体时代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88.
作者:张钰平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