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媒体以其平民化、传播快捷、交互性强等自身的优势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受互联网等新媒体影响最大并且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触最紧密的大学生来说,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及其价值追求都或多或少发生了转变,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产生了影响。研究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坚持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理论建构入手,通过分析自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现状及其原因,提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原因分析;对策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概念解析

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进行研究,其逻辑起点就是认同感。想要弄清什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首要的就是弄清认同感的内涵。

(一)认同感的基本内涵

认同感是由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他认为认同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进行模仿、内化并形成属于个人行为体系的心理过程,是自身与他人进行情感联系的初始形式。这时的认同概念还没有现在这么宽泛,仅仅是作为一种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而把自我认同提升到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的,则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埃里克森。在其著作《Identity:青年与危机》中产生了一个术语——自我认同危机,即对自己缺乏清晰的同一感,对个人品质、努力目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问题表示不清楚或回避,甚至无法“发现自我”。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基本内涵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同感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被多门学科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去,例如社会学、民族学、哲学以及政治学等,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将认同感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重要且必要的。结合以上对认同感概念的分析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就是认同主体“基于内心自愿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运作持有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并采取相应广泛支持行为的活动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认同主体基于自身需要亲近、承认和赞同并且自觉自愿地选择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而产生思想、情感和态度上的归属感,并积极以认可赞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价值是某种事物对主体的积极作用,即这种事物所具备的某些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主体的需求。然而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和价值,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据某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是无所谓的,认为学习理论知识只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政党以及其他与政治相关的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事,对自身的成长发展并没有多大关系。大学生没有深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会束缚其分析和选择的能力,也就不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

(二)大学生的情感冷漠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仍旧是主要通过课堂传授的形式开展的,而且内容大都枯燥、乏味、空洞,因此就会容易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排斥。这样的排斥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表面接受了老师的教诲,但是心理是排斥的,受而不悟不化,我们称之为“虚假接受”;另一种则是表面和内心一样的排斥,做的即心中所想,将教育内容当做耳旁风,过耳不过心,因此思想教育课堂成了学生娱乐休息的“天堂”,我们称之为“漫不经心”。

(三)大学生的认同意志不坚定

一般来说,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面对一些失德现象时,应该表现出愤怒和谴责,然而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却轻而易举地让大学生对原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质疑。比如说,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众所周知的“天津许云鹤案”,本是出于助人为乐的道德信念却让自己陷入了不仁,这让处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信念开始动摇——到底要不要做好事?能不能做好事?以至于开始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据2015年的一项名为“大学生思想信念追求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选择了“个人的利益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相符合”,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在日渐动摇。而对于屡屡发生且屡禁不止的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的恶劣行为,大学生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连这样最直接、最频繁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都不能坚定自己的信仰,我们大学生又如何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下寻求并坚定我们的信仰呢?

(四)大学生的践行力不强

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的关键,因此大学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践行的能力不强。这个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是大学生缺乏将思想政治教育付诸实践的意愿;二是缺乏将知、情、意统一起来形成一定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能力。部分大学生深受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僵化论”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只是简单识记理论知识,知而不行甚至知行相悖。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受到冲击的原因分析

(一)对自媒体的过度依赖导致的道德实践不足

自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都能靠自媒体解决,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度依赖自媒体的现象。以手机为例,大学生中整天机不离身的人群不在少数,甚至不少人每晚都是握着手机入睡的,24小时待机。除了存在使用自媒体时间过长的问题以外,很多人几乎不放过任何能利用的时间,走路时、吃饭时、上厕所时都是机不离身。甚至与朋友、家人在一起时,也紧紧抱着手机,沉迷于网络世界,一方面严重妨碍了与人的言语沟通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使自己的思维惰性增强。而这类人往往在网络上却是十分活跃的,总是第一时间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参与,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导致道德实践不足。久而久之,这些人就会渐渐遗忘没有反复经过道德实践过的道德认知,会误以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也无大用,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

(二)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契合度不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最重要的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但实际上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大大降低学习的动力,引起学生的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课本上的内容存在缺乏针对性、缺乏深度和广度、脱离实际的问题,与学生的求知欲极度不匹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新问题得不到解答。比如说对社会两极化加剧、以及官员贪污腐败滋生等问题的分析,只是简单地几句口号式的理论分析,会让学生认为是在逃避问题、回避矛盾。很长时间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正当利益需求都得不到重视,仅仅一味地以理想化的思想标准规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这样的做法会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而且也有悖于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动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教育方式与时代结合不紧密

目前,传统的课堂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占了很大的比例,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大学生的课外实践。一方面,这样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缺乏趣味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另一方面,学生很难对这样的课程产生兴趣,缺乏活力的课堂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通过自媒体表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满,这样的负面情绪又快速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散播,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冲击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四)学校对自媒体环境的监管不够

自由开放的自媒体承载了五花八门且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有积极的、健康的,也有消极的、腐朽的,而且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一些虚假信息充斥在自媒体平台上,混淆人们的认知,甚至引起学生的集体性恐慌。这时学校对自媒体环境的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事实上学校对自媒体环境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管部门及专业人员,所以就无法及时清理过滤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这就使得大学生易受不实舆论的影响,思想观念易被动摇,破坏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活动。

四、自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对策分析

(一)坚持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大学生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就是通过不断地认识自己、否定自己,对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进行反复深刻思考,才能形成引导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坚定信仰,主动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二)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

在社会急速发展和世界形势日益变化的今天,陈旧的、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加之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因此,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主旋律的基础上,紧跟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充实。二是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以更新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利益需要。这样能够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大大提升,认同感也大大增强。例如,在萨德事件爆发时,许多高校都适时把握住这个社会热点,向学生传递正面理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创建自媒体互动教育模式

自媒体的优点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将自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自媒体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了一个高效、快捷的线上沟通平台,打破了原始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有利于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另一方面,自媒体是受到广大学生欢迎的形式,将自媒体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补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学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APP建立公众号、官方微博,推送社会热点话题,并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目前,已经有绝大部分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起到了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引导正确价值观念的突出作用。

(四)建立完善自媒体管理监督机制

自媒体是一个虚拟开放的空间,信息传播十分自由、快捷,这也就导致了信息可信度差,让阅历过浅、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极其容易受到影响,造成价值观混乱。因此,学校建立完善自媒体监督管理机制迫在眉睫。首先,学校要加大投入培训一批专业化监管队伍,有效监督校园自媒体环境,做好对复杂信息、多元舆论的监控,及时过滤不良信息。其次,学校有必要加强自媒体监管体系的构建,在严格执行自媒体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各高校可以制定一些适应本校的自媒体运行使用制度。最后,学校应加强舆情引导,除了教育工作者之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意见领袖”的模范带头作用,间接引导学生群体选择正确的观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脱离不了自媒体这个大背景,对处于这个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无比重要且必要了。深入钻研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影响,不断提高认同主体和认同客体的综合素质,优化认同中介,创设健康的自媒体环境,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有利于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作者:安安 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