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建设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建设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信奉的,并实际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动的知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涵盖多方面内容,它们作为融合的整体发生作用,并在实践中呈现为图式、语言和行动三类形态。这三类形态中既包含可编码的部分,也包含着不可编码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情境中的行动中反思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性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应当包括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行动的知识。在过去的30多年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对“如何行动的知识”关注较少,导致其仍难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行动提供可操作性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用”和“无用”现象。与此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如何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面前也常常缺乏实践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注重行动研究的取向,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运用理论、发展理 论,[1]以行动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范式重建。[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正是关于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知识,它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问题意识,并导向行动者的实践智慧,其研究与开发有利于深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过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建构具有实践性和能动性的学科知识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与价值

20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从“镜子”到“探照灯”的重要转变,认为科学的目标不是要找到反映论意义上的绝对确定的知识,而是要不断建构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在实践建构论下,知识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固定在那里有待主体“占有”和“储存”的对象,而是与人的实践紧密关联,其意义性、价值性和有用性更加凸显。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具有政治性、思想性,但其并非政治理论学科”,其宏观定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的规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施者的教育能力培养”。[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不是简单的反映论意义上的对实践经验、体验的总结、提炼,而应是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行动的知识,它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特征。[4]建构具有实践性和能动性的学科知识体系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目标。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论为建构具有实践效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知识规范。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阐述了以哲学信念、科学原理和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范式结构。在范式论的启迪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可以理解为一个由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性知识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体系,这三者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彼此生成。[5]这一体系中的应用性知识即本文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信奉的,并实际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动的知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产物。它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对教育实践意蕴的洞察。在当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背景下,研究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开展的关键性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实践性知识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开展既要科学合理又要切实可行,理论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科学合理的保证,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切实可行的重要保证。理论性知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认识和抽象,具有体系化的特征。但理论性知识往往是普遍的、抽象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及其内部过程是多种多样、充满特殊性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行动中仅有理论性知识是不够的。这要求专业行动者具备一定的实践性知识,以应对专业领域中的复杂情境。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应当包括知识体系、操作体系和信念体系三个部分。[6]在这一划分中,知识体系和信念体系实际上属于理论性知识,它们侧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操作体系则属于实践性知识,它侧重于“怎么做”,回答的是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行动中需要何种知识,以及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何种素养的问题。综上所述,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开展的关键要素,实践性知识的丰富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 效果。

2.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建设性工具

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是拥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其从一位职业新手成长为专家能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践性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能手往往具有独特的教育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展现便与丰富的、成熟的、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密切相关。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实践性知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其成长为专家能手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开发与研究能够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一方面,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理论性知识受到了高度重视,但实践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专家能手奠定坚实、全面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围绕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手段和途径也能够得到拓展。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依靠在学校阶段集中研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在工作岗位接受职前和职中培训等。而实践性知识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鼓励其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通过反思性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强化自我更 新能力。

3.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接榫点

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通过实践性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不再是反映论意义上的静态化的、固定不变的知识,而是真正具有实践性和能动性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不是外在于理论的实践,而总是理论建构下的实践。作为哲学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使普遍的、抽象的理论实现了特殊、具体的转化,从而使其具备可操作性。比如,“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的隐喻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就蕴含着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信念、原理和实践指导:在哲学层面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原理层面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在行动层面陈述了如何做的指导。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着特定的实践性知识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时,实践性知识对理论与实践的接榫作用便得以发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知识和原理性知识得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并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另一方面,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通过实践工作者能动的加工转化对理论进行反哺,促进哲学知识和原理性知识的调适。这样一来,理论与实践不可分离、相互依存,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知识和原理性知识成为“实践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成为“理论建构下的思想政治教 育实践”。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构成内容与实践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高度整合的复合型知识。认识可以针对某一侧面、某一因素进行描述,而实践面对的却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7]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凝结了认知、文化、价值、伦理等诸方面因素,因此以行动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也是一个混合类型的知识,既有经验成分,也有理性成分,既有理论成分,也有实践智慧,它们在实践中作为融合性的整体发生作用。为了从理论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不得不以分割的形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构成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诸种内容在实践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表征形式,即实践 形态。

1.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构成内容

有关实践性知识的构成内容,目前在教育学中研究较多,如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由学科内容、教学法、课程、自我四个方面知识所构成的融合性知识;[8]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关于自我的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及批判反思性知识等“六个箩筐”。[9]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同时,它还是政治实践和思想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构成与教育实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有研究者认为,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的、面向行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体系,应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原论、思想政治教育史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论、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原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过程论、思想政治教育条件论几部分的内容。[10]结合教育学领域对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看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想,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第一,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知识。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和灵魂, 表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仰、价值观,对自己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对从业者的角色认知,等等。第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这部分知识与有关理念的知识紧密相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估。此类知识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是否了解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风格,等等。第三,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行动中收放自如,必须对教育内容充分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出深刻而灵活的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达成良好效果的前提,只有在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诸内容建立熟识地图的基础上,才能将知、情、意、行在实践中融会贯通。第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知识。它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的了解。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大学生,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机关干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职工,大学生、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具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应有相应的认知和把握,以便采取恰当的人际交往和交流方式。第五,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条件的知识。任何实践都脱离不了特定的时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不例外,特定的时空是其开展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是需要思考如何在特定的时空中实施恰当的教育活动,这需要其具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条件的知识,保持对时空条件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具备一定的情境创设能力。第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策略的知识。这种知识表征为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安排,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安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步骤, 等等。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图式、语言和行动三类形态。图式是一种经过抽象和概括形成的背景性知识存在于人脑中的认知结构,具有抽象性、信息性和结构性等基本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图式形态主要包括意向和隐喻,它们能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信念、对自身和对受教育者的基本看法等。意向和隐喻的背后蕴含着特定的行动原则,如“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的隐喻就蕴含着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语言形态主要包括语言风格和话语方式。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语言来把控节奏、调节氛围、应对意外情况,从而合理地建构教育情境。这一效果的达成往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采用恰当的话语方式。不同的语言风格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差异的体现,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风格总能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抽象性、逻辑性予以科学合理的表达,使其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一定语言风格的背后总是反映着特定的话语方式,如独白的话语方式与对话的话语方式、抽象的话语方式与情境化的话语方式,它们必然诉诸不同的语言风格。以行动形态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主要是行动原则和行动规则。行动原则与行动规则相似,但行动原则较为宏观,更具总体性和指导性,它常常是方向性的;而行动规则较为具体,更具操作性,它常常有明确的程序。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因势而化”就是一种实践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倾向于采取的某一具体行动和策略就是实 践规则。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它既可以以理论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情境化、操作化等更为复杂的形式存在。20世纪的一些哲学家试图打破传统认识论仅关注命题性知识的局限,从而推动认识论的转向。在这些探索中,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极具价值。他将人类知识划分为明言和默会两种存在形态。[11]明言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进行陈述和记录的命题性知识,具有公共性特征,可以在个体间传递和共享;默会知识一般是非命题性知识,其特征是“通过寓居而认知”,它内隐于个体的行动之中,表现在具体的范例之中,具有显著的个体化和情境化特征,难以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传递。[12]美国当代哲学家唐纳德•舍恩也认为,在熟能生巧的实践活动中,很多知识并非来源于事先的理智操作,“怎么做”是存在于行动之中的,这是一种超越了我们所能言说的认识。他将这种知识称为“行动中的认识”。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按照上述思想内核可以划分为可编码的知识与不可编码的知识两种形态。前者主要是指可以通过科学的提炼和概括并规范化表述的实践性知识,它是波兰尼所说的明言知识,其实践形态可以是实践原则、实践规则等,可以通过编码、传递和检验的过程实现共享。后者主要是指无法通过语言进行规范化表述的实践性知识,它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体性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具有高度相关性,包括缄默性知识和“行动中的认识”等,在实践中可能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意向、隐喻、语言 风格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体生活体验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体现,它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观经验、信念和价值观,受其年龄和阅历、经历和能力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这意味着从根本上来说它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鲜活实践中生成和发展,但这并不代表其不具有公共性的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可编码的实践性知识可以通过编码、传递、检验的过程来实现 共享。

1.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与发展的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情境以及行动中的反思。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实践性知识生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不是通过理论阐释、概念演绎、价值分析产生的,它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日常的、丰富的、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产的主体并非学院中的理论工作者,而是实际从事实践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具体的问题情境。复杂多样的情境是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发展的沃土,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具体的情境和内部过程,这些情境中的意外状况不断给实践工作者带来难题、向其发问、促进其思考以及要求其作出相应的行动。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着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入情境内部,以其独特的判断力、行动力应对情境中的情况和问题,从而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进行对话和互动,这样一来,抽象性、普遍性的理论才能够实现具体、特殊的实践转化。最后,“行动中的反思”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 的关键。“行动中的反思”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具有复杂性特征的实践情境或实践对象中的实践认识论,它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能动的认识加工建立“知”与“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以“行动中的反思”为核心的知识是能力性、反身性、动态性、生成性的,它不像理论知识是认识性、对象性、静态性和确定性的。行动中反思的对象既可以是隐含的价值规范和评价,也可以是实践者业已习得的理论知识、情境所引发的感觉,或者是具体的实践过程、人际关系、实践者的自我角色定位,等等。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与发展的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发展的机制是“知而用”和“用而知”。“知而用”就是在已有的实践性知识的指引下逐渐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用而知”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过程中逐渐生成实践性知识,在问题解决情境中创造实践性知识。[13]这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发展机制的概括是准确的,但要更好地理解这一机制,还需进一步阐明在这一过程中“知”和“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的转换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与发展的过程可以大体叙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及理论性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行动中的反思—建构新的实践性知识或发展已有的实践性知识直至情境问题解决。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业已习得的知识,既包括其已经意识到的知识,也包括潜在于其脑海中的知识。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时,这些知识就被激活和调动,并被用于应对情境。当已有的知识参与新的情境时,情境与已有的知识便发生了互动。这一互动即是“行动中的反思”。通过“行动中的反思”的知行转换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得以生成和发展。具体而言,这一能动的认识加工大致呈现为如下过程:实践者带着自己在实践中积累起的资料库进入特定的实践情境,当他面临具体的实践情境时,总是倾向于将新情境和新问题与资料库中的旧问题“相似地看待着”,对问题进行命名和框定,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并试图“相似地解决着”。由此,实践者与情境构成了互动的关系,实践者通过“相似地看待”和“相似地解决”影响和建构着情境,而情境的独特性也使情境对实践者“相似地看待”和“相似地解决”进行回话,从而使实践者进入到新的困惑和不确定性当中。根据情境的回话,实践者对问题进行重新命名和框定。在这一互动中,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带出更多问题的展开,问题被不断地框定,实践者的资料库也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充,其实践性知识得到发展。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知而用”和“用而知”的过程。“知而用”与“用而知”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和阶段,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与发展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既具有个体性特征,也具有公共性特征,个体性特征决定了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公共性特征意味着知识共享也能够在促进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生成和发展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扩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资料库,增强其反思性实践水平。在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强化其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和重视,以此不断丰富个人经验。同时,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觉的反思意识,通过有意识的事前反思、事中反思和事后反思,逐步洞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意蕴,并自觉连接理论与实践,将零碎经验与原理性知识有效结合,从而使模糊的知识逐渐清晰化,并进一步抽象为个人的理论。通过知识共享来获取和发展实践性知识就是通过不同主体间的交流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流动和交换,这主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同行间合作。具体来说,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行对话机制,如通过组建案例研修小组、举办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坊等形式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对话共同体。二是建立师徒帮带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新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生成和发展实践性知识。唐纳德•舍恩认为,专业教育应当向艺术设计工作室、音乐舞蹈艺术学校、体育辅导和手工业中的学徒制这样的非主流教育传统学习,因为这些教育形式都重视辅导和做中学。[14]对应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中,这种辅导更多的便是资深的专家能手帮助后辈的专业自立活动,即通过讲解与倾听、示范与模仿来使后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步领悟到那些“无法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系统表达”的缄默性知识。

参考文献:

[1]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问题与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2][10]戴锐.面向行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擘划[J].思想理论教育,2017(2).

[3]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探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生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5]金林南,赵文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实践性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0(9).

[6]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5).

[7]宁虹.教育的实践哲学——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一个探索[J].教育研究,2007(7).

[8]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4.

作者:季托 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