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加强通识教育探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通识教育质量的好坏,正在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教育品质的极为重要的因素。由重视专业教育转向重视通识教育,是中国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转向和必然选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高校,虽然加强通识教育面临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影响其通识教育质量。学校以新文科理念为引领,采用独特的模块设计,打破专业界限,突破文理壁垒,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开设通识大讲堂,引入校外网络课程资源,构筑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这些探索为加强通识教育积累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在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体系
一、新时代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重视专业教育转向重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人、自然与社会的认识,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具体而言,通识教育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情怀,亦即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人文关怀、思维能力、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进学生的发展潜力,亦即拓展学生的多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创业奠定厚实的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推进通识教育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指向存在很大差异。专业教育是指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行业分工要求,将学业分成一定门类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单一的、聚焦式的教育手段,培养在某一具体专门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一定程度上,专业教育训练的是一种谋生技能,它要解决的是人的自然生存问题,也就是能活着的问题。而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情怀和社会操守。通识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教导受教育者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它要解决的是人的社会价值问题,也就是如何活得更有意义的问题。可以说,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彼此关联,能够形成相互升华的关系。由重视专业教育转向重视通识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本科阶段高等教育的重大转变。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存在,并且人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人会思考,有思想、有精神,单个个体的人的延续问题实际上也是通过作为群体的人的延续来实现的。因此,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个体价值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就中国面临的问题而言,简单生存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将发生重大转变,追求成为更全面的人,成为更有修养、更有理想、更有信念、更有情怀的人,不仅具备了更充分的社会条件,而且成为社会对人的更高要求。在这种变化面前,高等教育更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学生培养方面进行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变化以及人本身的变化所产生的需求。而高等教育要适应这种变化,由重视专业教育转向重视通识教育,是一种必然选择。而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也承担着目标更高、任务更重、需求更迫切的新使命。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和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的主要体现,而通识教育是推进“双一流”建设、提高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2015年11月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要完成这些任务,加强通识教育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采取了非常有力的加强通识教育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目前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通识课程质量良莠不齐、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非常严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如何完善,更加值得深入探索。
二、行业特色型高校加强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专业单一与需求多元的矛盾突出
行业特色型高校,加强通识教育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予以克服。在2017年以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通识教育存在三个问题,这也是学校将启动通识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教学改革的重要背景。第一,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需要进一步适应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形势变化。学校是一所以“外语外贸外事”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启动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就在于,要适应学校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需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广博和基础扎实的新型人才。伴随着大类招生的开展,对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进行修订,必须以专业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为重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学校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开设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各类通识课程,包括以“立德树人”“培育全人”为目标的通识课程;以打破专业壁垒、凸显专业融通为特点特色的语言文化类和与国际政治相关的通识课程;以打通文理壁垒为目标的数学、大数据以及信息科学类通识课程。同时,配合大类招生后续的大类人才培养工作,在201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开始将通识课程和通修课程分列,提高通识课程学习的要求;在2018级基于大类招生的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对学生修读通识课程的要求。这样,实现了通识课程体系的持续建设与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有力推动了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的改革进程,实现了通识教育与大类培养的同向同行局面。第二,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知识结构以及学生提升综合素质需要的变化。通识教育鼓励并引导人对世界进行认真思考和大胆探索,它引导我们有序地进入现代世界,也指引我们如何奔向未来世界。但是,学校大部分教师不能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区分开来,没有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到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全球化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迫切需要加强通识教育。从2017年以来,学校共建设核心通识课程33门,选修通识课程76门,其中26门被确定为学校通识课程示范课程,大部分通识课课程资源在学校课程资源中心上线;同时,学校引入校外网络通识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了300多门人文和自然科学类优质通识课程,补充了学校通识课程资源,实现了校内通识课程与校外通识课程的有机融合,形成了非常完备且独具特色的通识课程教育体系。近五年来,参加通识课程学习的学生高达数万人,仅核心通识课程选课人数就达到6,267人;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通识课程学生评教分数平均达93分。第三,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面临课程供给质量参差不齐、优秀师资匮乏等问题。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少数学科领域具有优势和特色,引领行业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实现教育强国梦的重要力量。行业特色型高校加强通识教育有自身短板,不能生搬硬套国内外高校现有通识教育模式,而应该运用好自身专业和学科优势,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学校通识教育建立在文史哲、经济、管理、外语、艺术、数学等多专业领域基础之上,倡导将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通过整合贯通起来,加强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承担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经过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认真挑选确定的,他们都是学校有较高学术造诣,并且教学水平很高的教师。核心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也经过了通识教育专家组的多次论证,以确保教学质量。通识课程教育体系的完善,成为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各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特色,以通识课程体系为辅助,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推进通识教育,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真正融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行业特色型高校加强通识教育的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破解专业单一难题
第一,重视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和经费投入。对学校原有“通识教育中心”进行重组,更加重视发挥“通识教育中心”的作用和功能,使“通识教育中心”真正负起责任来,不能流于形式。“通识教育中心”要负责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通识课程和主讲教师的遴选,对通识课程按立项办法进行建设和管理。学校以新文科理念为引领,采用独特的模块设计,打破专业界限,突破文理壁垒,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开设通识大讲堂,引入校外网络课程资源,构筑了较为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目前,通过设计大类培养方案、推行学校通识教育委员会工作、建设通识教育MOOC平台、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和举办通识教育大讲堂,形成了切实可行、特色鲜明的通识教育体系,这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第二,加强通识课程建设,重构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是学校2017年开始启动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学校通过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了跨专业和跨学院的融通,创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2017年,学校立项建设了13门核心通识课程;2018年,学校立项建设了8门核心通识课程;2019年,学校立项建设了12门核心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先后进入本科生培养方案。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学校通识课程已经较为完善。“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世界文明与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与哲学智慧”“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和“科学精神与未来趋向”五大模块的核心通识课程凸显了学校通识课程体系的独有特色,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第三,打造通识教育交流平台,培育通识教育教学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学分制管理和通识教育体系的优势,建设了5个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班。这些实验班以专业学院和外语学院为培养主体,教务处统一管理,形成“1+3”的管理模式。在这些实验班中,学生学籍属于专业学院,但整个培养过程由3个部门合力进行:专业学院负责学生的招生选拔、日常管理以及主修专业的教学工作;外语学院负责制订非通用语种培养方案,提供非通用语种师资,并组织外语教学工作;教务处统一排课和统一学分管理,保证上课时间和教学效果。这种“1+3”管理模式有效突破了部门之间、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从而非常有利于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一精多会”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同时,建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的通识教育体系,邀请学术造诣深厚、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海内外知名人士为本科生开设通识系列讲座,采取有效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认识多元文化、开阔学科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艺术涵养和综合素质。对于教师,则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通识课程教学研修活动,组织通识课程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和教学比赛,在校园营造通识教育的教学文化,进一步传播通识教育理念、推动教师开展通识教育教学研究、创新通识教育教学实践。
作者:熊光清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