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囿于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不足、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原因,目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高校、学生、教师等多元主体在教育理念更新、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步完善。
一、通识教育分析
在教育理论发展史上,从古至今,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与发展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倡导博雅教育,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出:“城邦应当有一种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亚里士多德提倡不立足于实用、必需的博雅教育目的即是培养自由而高尚的人、理想和完整的人,其自由教育思想被认为是通识教育的起源。在我国,通识教育的理念及推行大致在民国时期。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如推行选课制度,减弱文科、理科的截然划分,提倡文理兼修,设置大量的预科和通科课程,倡导思想自由等。1982-1987年,我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采取了实行学分制、修订专业目录等一系列举措,逐渐改变高校专业过于狭窄、培养方向单一等不良局面,一大批学校进行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尝试。199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制度,加之高校大范围扩招等高等教育的新形态,一大批高校相继开展了通识教育的探索,代表性的如200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基础学部”,在大一学生中开展通识教育类课程;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设置“志德学院”“腾飞学院”“克卿学院”“任重学院”,在大一学生中开展通识教育;2006年,南京大学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更名为“匡亚明学院”,探索对学生实行大类培养。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代表性的表述多达50多种。纵观这些表述,包含了一些共同的认知,如通识教育应体现出“非工具性、非功利性、基础性、全面性、普遍性等特征,以促进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通识教育类课程体系大多包括人文素养、体育、军事、劳动、健康身心教育、世界观及人生观教育、语言文学、艺术鉴赏等各学科内容,通常由必修、选修、限修等模块课程构成。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性质、目的和通识教育的内容等三个方面对通识教育做出概括: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是广泛的、非专业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就其培养目的而言,通过开发学生的理智、美德、逻辑思考、审美情趣等智慧,使其成长为健全的人、合格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是本科课程的宽度组成部分,是关于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基础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当前,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化大分工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面临着随之而来的崭新挑战,即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应对职业岗位随时调整的新状态。为“适销对路”,这些新变化迫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协调推进等;在授课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人际交往技巧、广阔视野、公民道德、反思批判能力等的培养;在职业精神培育上注重善于求真、高瞻远瞩、诚实守信等;在实现途径上,注重完善学分制、大类培养,注重提高教师授课质量等。
二、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剖析
财经类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高校的一种,通常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等应用型学科为主,其开设专业具有适用性广、应用性强等鲜明特征,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然而,囿于教育理念落后、课时总量有限、师资力量不足、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原因,目前在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通识教育课程配套制度不完善
通识教育的推行,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支撑,代表性的制度如完全学分制、跨专业选修制度、全过程考核改革制度、主辅修制度等。但在现实中,仍有一些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因为师资力量、校舍教室、管理制度资源等严重不足,还未能实行完全的学分制,使得通识类课程、选修课的开设,跨专业的选修等流于形式。同时,考核制度改革不到位,考试大多是期末闭卷的方式,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点的考评,缺乏完善的、全过程的、多样性的考核制度。
2.通识教育课程授课教师质量不高
优良的教师团队是通识教育课程推行的必要条件。在职称、晋级、科研等压力下,一些高校教师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缺乏对通识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和兴趣。同时,一些高校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加之对通识教育不重视,导致通识课开课不足,或由辅导员代上课,或全部采用网络课程等,实际授课效果不好。
3.通识教育课程授课内容及形式单一
良好的课程效果要求授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但在现实中,部分财经类高校存在着为了“加课”而“加课”的现象,即在自然类课程中机械地添加人文类课程,在人文类课程中机械地添加自然类课程,缺乏系统性与融合性。同时,课程讲授仍旧以传统的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实习和实训,更少有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的熏陶。
三、完善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配套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育人效果要得到实现,离不开配套制度的强力保障。宏观层次上,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辅修制、学分制、跨系选修制等需要积极推广与实施,用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微观层次上,要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等有机结合,广泛使用综合应用性考试、口试、实验实训等多种形式,增加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阶段性考核形式;要进一步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隐性课堂中发挥育人功效。
2.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完成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于通识教育课程任课教师来说,既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更需要具备对科学与人文社科知识统筹把握、融会贯通的能力,摒弃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分割、削弱教育工具化的不足。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教师培训提升、邀请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将显性、隐性通识教育课程有机融通
通识教育课程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即为启迪学生心灵,这就要求授课形式、培育形式多样化。因此,除了人才培养计划上的课程安排以外,高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日常品德修养、实习实训等多个环节,通过倡导经典阅读、开设讲座、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基地功能等多种渠道,在课堂内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将显性、隐性通识教育课程有机融通。
作者:王伟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