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有关陶艺人物的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观察近代的陶艺走向,民俗风情、乡土题材、唯美装饰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现代陶艺的标准样式,由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引入,民俗风情、乡土题材、唯美装饰、形式主义的陶艺成为主流。人物的创作尤其突出的是对“传统的恢复”除了对传统题材的表达,已开始运用了更多的概括的、简约的、夸张的形式语言,创作了具有很强形式意味的“公仔”。人物公仔的具体起源,是于九十年代初中国陶艺雕塑圈形成回归生活的热潮,中国艺术理论界已达成了一种基本共识。
现代主义在中国陶艺雕塑界大行其道,促成了许多热衷于材料以及本体语言探索的艺术转移,也正因此拓展了陶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话语权”。但这种声音目前还是较为微弱,当它面对如火如荼的当代艺术时显得暗淡无光。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从事具象人物陶艺创作的作品,却像一股清流,让中国当代陶艺呈现了相当清晰明朗的发展脉络,也使陶艺人物的创作方式在中国雕塑的创作形式中多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媒材的艺术方式。当时的陶艺人物先行者已经从学院式的严谨转换成了一种相当东方式的塑造方法,线与体积的聚合、神与形的抒发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东方主义”,除了对学院雕塑的改造之外,更重要的是引领实践,借用民间资源和样式,强化了东方陶艺塑造方式。正因回归了本土,所以“陶瓷公仔”造像松紧得益,气韵生动。最重要的是把陶艺技法运用到雕塑的写生之中,开启了陶艺塑造的独特语言。
在当下的陶艺人物媒介已逐渐清楚了如何获得既能和当代生活方式、体验相匹配,又同时具备东方气质和传统文脉的意义传达功能的语言形态。也逐步建立在既没有远离当下的现实感觉,并且注重生活体验的创作方式。因此陶艺语言便浸染上鲜明的表现性,那些带有鲜活“手气”的制陶痕迹,那些被点化出来的民间色彩,那些在制陶过程中被的效果,那些在实验中出乎意料的形式型态,都是在创作中由内而外的语言发挥。后现代主义的几个特征在中国当代陶艺中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例如,重新回到传统,强调艺术的大众性,强调公众的参与,用通俗的、日常的、生活化的符号,强调艺术的针对性和强调对当下生活的真实感受等等。陶艺文化意义的闸门一旦打开,陶艺语言便具有了开放的条件。目前的创作方式,比较流行通过对当代生活某些方面的夸张与放大,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样式引入创作,给当代艺术赋予了一个无需仰望的平民视点。夸张的比例,滑稽的神态,一本正经的表情透露当下人物生活状态,不仅塑造了一种夸张的形态,更创造了一种好玩的表现方式,让人在笑过之后去体味轻松背后的社会意义。新公仔创造的意义就在于把民间艺术推向了当代艺术的情境之中,通过民间人物的创作更加突显了陶艺家对当代社会的关注,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已成为大部分陶艺家共同的创作取向。通过用具象的陶塑人物来描绘陶艺家们眼中的事物与内心世界。
具象的陶瓷人物创作似乎更为当代的陶艺家们广泛接受,似乎也成了陶艺往当代艺术突破的途径。由此陶瓷不同于雕塑的特性得到充分显示,并且陶瓷人物拥有了比其他媒材更“当代”的话语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陶瓷具象人物的创作,是最具东方情境、中国特色的,它缘自我们学院现实主义教育,蜕变于现代主义的困惑,诞生并成长于陶艺家对当代生活的体验及当代人文的品格的把握。我们最能感知到具象人物创作的精神力度,也最能看出他们独特的造型风格。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陶瓷人物创作并未中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文脉,相反更加强了东方文化的身份,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资源。然而中国当代陶艺的人物创作,正是基于“弱势文化”、“民间文化”、“区域文化”、“本土文化”的自觉,拥有了独特的、鲜明的“中国身份”,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陶艺并没有失去话语,而充分体现了它传统的文化优势和丰富的语言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具象的人物创作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用最东方、最有传统精神话语方式表达了当代人最当下的生活和情绪。
中国虽作为瓷的母国、陶的故乡,但现代陶艺人物的起步应当说还比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现代陶艺以它独特的特性,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现空间,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热衷的一项艺术活动。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陶瓷产区遍布各地,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相继成立了陶瓷及相关的专业,陶艺界也出现了一批深具实力的先行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现代陶艺将会以其独特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爱陶人和作陶人。
作者:时海华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