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变革论文:外国文学教育变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宋向红作者单位:莆田学院中文系
调整教学体系,突出外国文学史的多元文化因素
首先,从学时分布看,当前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或曰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授课顺序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从古希腊文学到20世纪现代派文学依次讲授;内容上偏西轻东,亚非文学的课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学厚此薄彼,欧州文学方面主要集中于英国、法国、意大利、俄国、德国等几个大国。这种课时分配造成学生对北欧和南欧文学、亚非国家的文学成果知之甚少,拘囿了学生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把握。其次,从授课内容看,外国文学教学一般都把文学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进行讲授,同时又将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等各大文学思潮的更迭归结为某种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发生、发展的结果。考虑到文化的多元性已成为当前文化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文学的文化研究”也成为外国文学学科的研究亮点,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体系,突出外国文学史的文化因素。其实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就像藤和蔓一样,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在“文学的文化研究”基础上对文学文本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引导学生在历史悠久的文学史中去体会文化的传承与精髓,弥补教材的缺陷,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意识。于是,在讲授古希腊文学时,有必要增加古希腊文化的介绍;讲授中世纪文学时,有必要加强对犹太文化、基督教发展的概括;讲授阿拉伯文学时有必要对伊斯兰教文化进行解说;讲授印度文学时要联系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等。这样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又培养了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对学生多元化审美情趣以及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无裨益。
采用比较教学法,丰富外国文学课程的文化含量
世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台湾学者沈六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形态与理论》中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包含各种教育理念、设计、叙述各项不同的课程、教材,用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群体去感受均等的理想,使学生懂得、珍惜、欣赏不同的文化特质,并鼓舞、增进跨文化合作关系的教育。[4]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是传授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进行文化交际的能力。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概况、文学思潮流派以及作家作品有较全面的认识。外国文学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开设,这就使外国文学的学习,具备了先修《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的内容参照,也使中外文学和中外文化的比较成为可能。这时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或文化比较的训练,则完全有可能使学生在比较当中全面汲取中外文化遗产的滋养,收获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阈和创新空间。以前外国文学教学往往偏重史的梳理和文学作品介绍,对中外文学之间的比较重视不够,这种中外文学的割裂状态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把握。为此,授课时教师可采取多角度比较的方法,通过中外文学思想、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形象的相互比较、相互参照、相互渗透,打通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共时性联系和差异,引导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既认识到民族、国别、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又把握到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共同规律,从而使他们能逐步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固化知识,提高他们独立进行不同文化比较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古希腊神话时可让学生就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展开讨论,这样我们既从古希腊神话的角度掌握了外国文学知识,又从文化史角度厘清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不同分支及发展源流,使学生参与多边文化的比较与鉴别,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在讲授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小说《源氏物语》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思考问题,联系东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来探讨《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源氏与贾宝玉的异同。
开设多元化选修课,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
对于一个高等学校的教师来说,科学研究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注意将科研尽可能与自己的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一般来说,我们在对学科的某一领域或某一对象进行研究时,总会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并产生研究成果。这时,我们可以将其系统化,以一门课程的形式进行讲授。由于课时设置有限,对亚非文学部分的讲授无法做到充分具体,甚至有蜻蜓点水之嫌。这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讲,是很不利的。因为,一般院校特别是二类本科院校对外汉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多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亚洲国家;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文化、文学有较全面的了解。为此《外国文学》课程组有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开设了《亚非文学专题研究》的专业选修课,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1)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受益;(2)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或从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里获得启示和灵感,进一步深化研究;(3)是对主干课程外国文学的有益补充,打通东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交流通道,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又譬如,外国文学课程具有充分的影视资源。我们充分整合这些跨学科的视频资源,开设了《世界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外国文学与影视欣赏》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绘声绘影中研究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的可行性、关联性和互文性。几年下来,本校外国文学课程组根据各个教师的学术研究范围,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形成了以《外国文学》为中心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负责讲解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主题、艺术特色、人物个性等等,学生只要全盘接受即可。这种因师而教的教授方式,使所有学生在接受同一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以相似的方式学习同样的学科,这种千人一面的授课方式具有很大的缺陷。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个别式教育的可能性,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具有不同类型心智的学生都能受到同等优越的教育。该理论强调个别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能,这些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5]72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具有文字/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5]72由于智能上的差异,各人的学习兴趣、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据此设计课堂教学或合作学习模式,把学生按其“智能”和兴趣的不同倾向性,展开情景式或即兴式教学。为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将全体同学分为朗诵组、表演组、翻译组、科研组等兴趣小组。在具体实践中,可为朗诵组设置一个“课前3分钟”的活动,该组学生需轮流上台朗诵外国文学作品的经典篇章。《哈姆莱特》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华兹华斯的《丁登寺赋》、简爱对罗切斯特的勇敢表白等都深受学生欢迎。翻译组每周需完成一篇译文,并进行小组交流。表演组同学则成为“情景”式教学的台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伪君子达尔杜弗出场”、“高老头之死”、“娜拉出走”等片段在引爆学生激情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表现中深刻体会作品的主旨意趣和人物个性,做到既活跃课堂又可寓教于乐。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项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从跨文化的角度去申报学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同时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参与到自己主持的各类课题中,让他们负责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撰写文献综述等部分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他们的科研潜力,同时也较好地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可见,多元智能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交流和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外国文学的多元化知识。概而言之,多元文化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何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已是高校教师和研究者亟待思考的问题和必须面对的事实。因此,我们在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应该把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引入到外国文学课程中来,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