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文学教学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文学教学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文学教学思考

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为教学服务

教师应该采取开放的心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信息获取方面的便利性,把学习甚至教学的主动权进一步下放给学生,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其一,采取问答方式提升教学效率,让课堂更高效。以往学生反映的文学课程教学中比较死板的部分,如文学常识的介绍,可以变单维的教师分析讲解为双维的问答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提前将相关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借助教材或互联网搜索引擎收集,整理材料,得出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在正式上课时教师以抽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把握,如有不足之处再加以补充。这一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更为合理,缩短了对文学常识进行介绍的时间,也就为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与讨论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通过问答这一互动的方式来讲解知识性的内容,能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在收集、整理、消化资料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互联网在搜集资料上的方便与快捷,学生在课后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反而会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这一过程中,而不会视其为沉重的学习负担。具体而言,在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诗经》为例,可以将《诗经》的一些基本常识归纳为以下几组问题:《诗经》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如何收集而成?其涵盖的时间与地域的跨度如何?《诗经》原名《诗三百》,为何改为《诗经》,“经”让其具有了怎样特殊的意义?风、雅、颂的分类依据何在?《诗经》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这些基本常识,学生借助教材和互联网搜索引擎完全能够掌握到比较全面的信息。从课堂上的反应看,学生争相发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其二,让学生成为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文学课程的教学绝非停留在对基本知识的了解与记忆的层面,而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认识、理解、表达能力的提高上。虽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材料找到答案,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但这一过程已经让学生对如何进行学术研究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成为老师。当学生能够把自己阅读、感受和理解到的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的时候,也就表示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与把握。互联网收集信息的方便、全面与快捷,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得讲课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资源,这让学生成为老师具备了基本的客观条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尚需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话题不宜过大,过深,而应兼顾知识性与形象性,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比如举例分析《诗经》“赋、比、兴”中,“比兴”创作手法的特点;又如举例分析希腊神话故事性、形象性强的特点。二是学生讲课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三是在学生“小老师”的选择上,一定要体现公平和自愿原则。四是这一教学方式的运用应当均衡地分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能过于频繁和集中。五是老师应适当给予学生备课一些提示,并在内容上做基本的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这一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踊跃报名,以个人或者组团的方式来体验做老师的感觉,表现出了极强的自我表达的渴望。其次,由于学生在备课时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竭力解决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渴望了解的内容,这从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最真实的需要,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再次,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总是力图让教学更为生动有趣,如制作课件时偏好运用图片和视频,又如买来糖果激励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等,这也能帮助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最后,从其他学生的反应看,当身边的同学成为老师,既亲切又陌生,这反而让他们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形成热烈又轻松的教学氛围。

回归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课程教学的落脚点,同时也是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一点,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如果说让学生成为老师,采取问答方式讲解文学常识是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教学服务,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互联网搜索引擎所带来的信息获取方式的便利性也会滋生出一种不良倾向,即学生偏好浅阅读,往往略过作品本身直接搜索他人对作品的评论,达到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的目的。因此,文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能回到作品本身,真正去体验与感受文学作品的美与力量。其一,诗歌朗诵会。对诗歌进行讲解时,可以把课堂变为一个诗歌朗诵及赏析的舞台。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及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来,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准备至少一首诗歌进行朗诵与赏析。比如在盛唐山水田园诗部分,每组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诗歌进行赏析,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分享彼此对山水诗歌的感受与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该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每组学生都作了精心准备,配合音乐,绘画或视频来呈现诗歌的意境,有的同学还把古代诗歌与自己当下的生活相结合,进行了具有现代性的阐释。此外,从古典文学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在诗歌评论部分,大部分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对于诗歌的感觉和认识。其二,舞台表演。对戏剧作品进行赏析时,可以采取舞台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剧本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片段进行演绎。比如在讲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作品。要完成这项作业,学生不仅必须去阅读剧本,深入分析角色与故事,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经典对白(如果西方文学课程有双语教学的要求,还可以要求学生直接用英文进行表演)。在呈现方式上,既可以选择直接在课堂上表演,也可以制作短片在课堂上播出。这一教学方式在学生中获得了极佳的反响,他们不仅会对人物形象和剧本进行讨论和修改,还会精心制作道具,准备服装,力图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剧本到表演这一经历,体会到戏剧独特的艺术特点,升华了对经典作品的认识,另一方面,作为观众的学生也在热烈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其三,模拟作品人物。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进行赏析时,可以让学生模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心理,即站在小说人中人物的立场来思考作品传达出的价值与意义。长篇小说因为篇幅的关系,很难保证学生完整阅读原文,所以不妨让学生选择作品中的某个人物,通过构建这个人物的生命历程和性格心理,从另一个侧面来感受和理解作品。比如分析《红楼梦》时,可以要求学生分别站在林黛玉、贾宝玉、薜宝钗、王熙凤等人物的立场来思考每个人物的命运,以及由此传达出的作品主题。具体而言,可以让学生为自己所选择的人物写小传,并试着角色扮演,站在作品中人物的立场思考我为什么呈现这样的性格特质,我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人生选择等问题。在课堂上,不同的人物可以进行对话,探讨彼此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命运轨迹,从而深化对作品的认识。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面对互联网对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所带来的影响与冲击,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既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为教学服务,又要竭力规避其消极影响,引导学生重视作品的阅读和赏析,真正发挥文学课程素质教育的特色。此外,建构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媒体,如微博、QQ群等,也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突破课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有限性,更全面深入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

本文作者:周磊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