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总体来看,启蒙、救亡与翻身构成了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三重变奏,人的意识、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是同时并存着的三大核心意识。除此之外,也充斥了各种文明冲突及价值取向。尤其是“二战”后,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高科技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后工业社会”,这也为“后现代”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表现在文学方面,印刷文化被视觉文化、影像文化所取代。进入新世纪,新文学尤其注重“人的日常发现”,人的意识也由个性解放转而向“个体的、世俗的、存在的”人的意识。在后现代语境中,人们已放弃了现代性语境中作为主体的鲁迅式的“呐喊”及娜拉式的“抗争”的努力,沦入了尘俗的语言游戏之中。在现代价值传统中,尼采宣扬“上帝死了”,发出对人性解放的呼唤;后现代文化为大众允诺了一种文化的“解放”,福柯宣布“作者之死”,使文学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泛文化现象。文学不再理会启蒙主义及精神救赎;反对权威、反对理性;颠覆、消解崇高,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将人的感性生活作为文学的中心话语,放弃了对上帝、灵魂、存在等终极问题的追寻,抛弃了由那些意义、信念、价值强加给人们的重负,用游戏方式满足着人们日益高涨的“弑父”欲望。进入商品时代,消费性、休闲型、娱乐性的文学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人们不再阅读“经典”文本、“高雅”文本,而更专注于青春写作、网络小说、玄幻小说、同人小说、架空小说、后宫小说、个人化写作等的“快餐式”阅读。这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学者对现当代文学的价值评判莫衷一是。曹文轩曾说:“我们又会常常在内心诅咒现代形态的文学,因为,是它将文学带进了冷漠甚至冷酷。也许,这并不是它的本意———它的本意还可能是揭露冷漠与冷酷的,但是它在阅读效果上,就是如此。对零度写作的世界性认同,一方面,使文学获得了所谓的客观性,一方面使文学失去了古典的温馨与温暖。现如今,这样的文学,已再也不能成为飘泊者的港湾、荒漠旅人的绿洲。文学已不能再庇护我们,已不能再慰藉我们,已不能纯净我们。”
后现代消费语境下的现当代文学不再给人以崇高的心灵震撼,但我们应坚信:文学艺术是人类的诗意栖息地,是人类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人类的一种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的方式,它不会因为人类发展到高科技的数字化时代而终结。面对异彩纷呈的文学现象,我们唯有对其进行价值反思及价值重构,才能超越既有的价值秩序,真正把握人生真谛。无论是乌托邦式的赎救,还是文化上的感性革命,在对于现代文明和技术理性的问题上,批判精神应是其共同的价值取向。有了勇于接受的批判精神,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才能更全面,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思想、道德及学识引导,才能甄别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将文学史的本质力量释放出来,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活动型”教学理念的实施
文学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当中,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由世界、作品、读者和作家四个要素组成。而这四个要素也处在不断地变动当中,因此现当代文学的授课也应灵活多变,实施“活动型”的教学理念。
(一)立足人本立场,把握文学的纵横线索
北大温如敏教授呼吁:“本科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2]。文学史具有总体框架的不确定性和发展变化的不稳定性。罗素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学史的整合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及片面性,编者将文学史变成自我的言说场域,遮蔽了文学史的整体性。因此对文学的总体把握应从具体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出发,凡历史地产生的文学现象,都应纳入教学的内容,并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当“纯文学”对于学生来说已成往事,文学陷入日常生活的诗学困境,像游戏一样写作,文学还能继续么?这需要从深层次上把握文学的纵横线索。譬如对诗歌的讲解,除了既定的五四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及90年代的新生代诗歌的代表作家作品外,还应将新时期产生的诗歌样式贯穿其内。如梨花体诗、羊羔体诗、口水诗及所谓的废话诗等等。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诗歌的发展流变及其审美内蕴的变化,而经典诗歌也会在对比中显示出恒久的艺术魅力。新出现的大部分诗歌由于缺乏一定的审美特质,只能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研究,让学生们对其进行价值批判及反思。因为文学无论怎样发展,都应具有其质的规定性,即审美性。再如,对鲁迅作品中阿Q形象的解析。不同时期阿Q形象具有不同的典型意义,从落后的农民典型形象到存在主义思潮的侵入,将其理解为一个西绪弗斯式的荒诞英雄形象,或者以此形象来考察20世纪人类的生存困境问题,既突出文学的纵向联系,又有横向阐释,对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把握也就更深刻准确。张全之认为:“人本和文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两个基本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务实的同时,还必须坚守人文立场,去关注人类的精神、价值、观念、信仰等‘务虚’的问题”[3]。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关注能陶冶性情、开拓精神空间的文学作品,也应指导学生关注那些消费语境之下的娱乐产品,突出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道德、价值取向。
(二)“影视鉴赏———文本细读”的互文性阅读
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被动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老师讲课,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文学接受是单一的。一方面受固有教学方法的限制,另一方面主要由于学生较少涉猎文学作品而致。面对此问题,应致力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及提高其阅读水平。首先,要对文本进行细读。细读不是简单地熟悉文本内容,而要与作品中的人物形成精神交往。钱理群先生说:“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4]学生对所谓经典文本提不起阅读兴趣,对文学经典性的理解也莫衷一是,源于语言、文化与现实语境的脱节。所谓文学的经典性,即“首先,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其次,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再次,经典应该具有时代的跨越性。最后,经典应该具有可读的无限性。不过不同的领域各自对自己的经典又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譬如对于文学艺术来说,除上述原则外,审美性或者说艺术性的强弱,必然是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则”[5]。可见,审美性及艺术性仍是评价一部作品价值的重要准则。教学即在此基础上,选出经典文本,并组织学生细读文本,并配以影视鉴赏。《阿Q正传》、《伤逝》、《骆驼祥子》、《月牙儿》、《子夜》、《林海雪原》、《红高粱》、《妻妾成群》等均可形成“影视鉴赏———文本细读”的互文性阅读。例如对老舍先生《骆驼祥子》文本的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祥子这个主要人物形象。学生们通过观影后,会发现祥子这个人物的悲剧,其客观原因是很容易分析出来的。但主观原因是更为抽象的理念,在影片当中展示不多,这就需要学生们深入阅读文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去把握。影片展示更多的是祥子的美好品德,是这些品德一点点被黑暗社会吞噬掉、毁灭掉的悲剧,但对其狭隘、自私的、落后的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得不够,形成文本与电影之间巨大的张力。另外,在分析虎妞人物形象的时候,学生们发生了分歧,有人认为虎妞是很可爱的人,有人认为虎妞是一个恶妇,这就需要去细读文本加以阐释。因此,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同时,更应指导学生忠实于原著,细读文本,对比电影与文本的差异,通过互文性阅读做展开分析。再如《红高粱》,影片在将其主要故事内容展示的同时,也忠实于原著的独特的叙述模式,以“我”的儿童化视角去审视“我爷爷”与“我奶奶”的故事。而莫言作品的突出特点是由感觉引导、由情绪推动事件的逻辑展开,这在影片中很难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体现创作主体自由创造及审美快感的片段,与影片做比较性阅读。
(三)文本演出,深入角色
对文本的理解,莫过于深入到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的灵魂深处,与其进行对话,而最好的对话方式莫过于进行文本演出。这种授课方法如作家张炜建议的那样:“最好的文学课就是把它办成一场文学的盛宴,即搞成一堂集体欣赏课。尽可能地诱发每一个体验者,让其个人经验复活,活生生地、一个一个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要获得淋漓尽致的体验和表达,就要尽可能地把这场盛宴上所有的能力、所有的可能性全都调动起来,从而形成极其活泼、极其冲动的局面,一瞬间让生命中最敏感的因子飞扬起来。”[6]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此种方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演出,既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演出过程中也伴随着演员对角色的解读,即与之相伴的是文学接受及审美鉴赏活动。譬如,组织学生演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具体场景,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也使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思考得到了解说。再如,《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之死”的片段演出,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出造成小团圆媳妇之死的一些原因,不同的扮演者都会认为自己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侩子手,因此从多个角度让学生们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阐释文本内涵,比被动接受效果好得多。演出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还有利于建立一种类似于西方柏拉图对话录那样的对话式的教学。例如,在演出《雷雨》这部三幕话剧之前,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演出,一个是作品以《雷雨》命名的意义,一个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演出,对主要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都有了细致的了解,尤其是周朴园这个性格复杂的主要人物。大家各抒己见,达到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学生的个性及主动性都得到了循序渐进的发展。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对自己所读作品做细节讲述或者综合评述;或组织学生课堂完成文学创作。实践证明,这些都是积极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方式。
教师自我学识修养及人格修养的提升
黄万华教授主张:文学史教学应该“回到语言、文学的本身,把对人生的感受同对文字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时代如果能多一些文学的、美学的生命感,一生也会有更自觉的生命安排。文学史的教和学,其个性主要都在于用自己的生命感受、艺术感受去传承文学作品。”[7]所以,现当代文学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而要熏陶和触动、潜移默化和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及人生境界。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标准。总结起来就是两点内容,即学识修养及人格修养。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教师在本专业学习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熟练掌握。丰厚的学识及人格修养使教师形成独特的人生价值体悟,在授课时,能致力于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铸造。而学识修养中,人文素养是最重要的。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能积极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能对新的文学现象做出迅速而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样才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尤其是对于处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现象,应给予辩证判断。例如,20世纪末,西方一些玄幻小说如《哈利•波特》、《魔戒》等风靡全球,由此引发了中国网络玄幻小说写作的繁荣景象,学生们也被玄幻小说深深地吸引住。在此背景下,教师也应阅读了解一些原创的玄幻小说,如《鬼吹灯》、《诛仙》等,与学生进行正面的交流,对作品进行价值评价,引导学生着重阐发作品中的精神内核及艺术美感,进行审美接受。对学生感兴趣的作品的了解,并不是为了迎合学生们的审美趣味,而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文学交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因为教师的“年轻态”、开阔的视野及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更加佩服老师,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课堂教学,这就是由丰富的学识修养而致的心灵沟通,对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8]教师本身就代表一种文化,他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诗意的工作者,他能在自身的积淀中丰厚文化底蕴,以此去培养学生的素养及品性,而这些都有待于教师自我人格魅力的培养。人格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对学生真诚的爱,较高的语言素养及幽默感,能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并超越自我。以人格教育来影响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的“捷径”。在商业化、市场化主导的新世纪,文学的商品性进一步加强,消费性、娱乐性、休闲性的文学成为主流。中国现当代文学内部陷入价值冲突中,作为人文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提升自我的学识及人格素养,立足文本立场,把握文学的纵横线索,贯彻“活动型”的教学理念,在把握文本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多角度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下,把握好文化的正确方向。
作者:生岩岩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文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