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学教学与综合素质的培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民间文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夯实专业基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创造有自己辉煌灿烂的文学。这其中既包括作家文学,也包括民间文学。文学课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不只局限于作家文学,更应该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我们的大学生,特别是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不能说没有接触过民间文学。他们小时候也许听过家长、老师讲过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民间文学作品,唱过一些民间歌谣,但是系统地接受民间文学的教育则是少之又少。从小学到大学,很多人接触的大部分是作家文学,这会造成一定的知识缺陷。很多专家认为,我们所学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结构应该包含三部分,正如著名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学者刘守华所说:“从人类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构成来看,国内外学界把它区分为三个层面,即上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中层文化或通俗文化、下层文化或民间文化。民间口头文化和各种民俗事象,就包含在民间文化中。它不仅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还是整个人类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根基。”[2]由此看来,我们要学好作家文学,首先要学好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摇篮,也是作家文学的源头。
民间文学起始于歌舞、宗教、原始艺术浑融于一体的原始文化,它是作家文学产生之前惟一的全民性的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人掌握了文字,产生了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作为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决定了民间文学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原型和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古今中外不少作家文学创作,都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荷马的两大史诗以古希腊神话故事作为题材,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创作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拉封丹、克雷洛夫、安徒生、普希金、高尔基等作家的创作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我国文学史上不少的诗人和作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地吸取了民间文学的养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鲁迅、郭沫若等人,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民间文学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鲁迅说过:“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3]历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家,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们在创作的思想或题材方面,善于吸取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是有很大关系的。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九歌》《九章》《天问》《离骚》,无论在题材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深受楚地民歌、神话和传说的影响。屈原在《离骚》中所反映的怀乡忧国之情,愤世嫉俗之感,充满了爱国和反压迫的情怀。他的《九歌》更是直接取材于楚地的民间祭歌,是屈原为了楚地祭神民俗的需要而作的。后汉王逸《楚辞章句》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地,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后,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沅、湘、巴蜀之间,使他有了接触民间文学的机会,写了不少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竹枝词原本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情歌,刘禹锡对其进行吸收创新,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体裁、新风格,后人称之为“竹枝体”,为当时和后世不少诗人仿作。鲁迅就曾经说过:“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流传下来的。”[4]鲁迅先生自己的创作就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他从小喜欢听家里的女仆阿长讲的《山海经》和祖母讲的民间故事,他创作的作品中就有不少是由神话传说改编的。例如,《故事新编》里的《不周山》(后改为《补天》)就来源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理水》则取自大禹治水的传说,《奔月》则取材于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讲到了美女蛇的传说,《论雷峰塔的倒掉》里则提到了白娘子的故事。可以说,民间文学里的神话传说故事成为鲁迅创作的重要题材的来源。正因为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是作家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需要学习民间文学的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家文学。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都是中文专业学生应该学习的基础课,两者不可偏废。民间文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既能学到民间文学的知识,又能进一步加深对作家文学的理解,两者相得益彰。
民间文学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指导书。各民族民间文学博大精深的内容、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通过学习民间文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只古希腊罗马有俄林波斯神话,中国的汉族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黄土造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中国的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神话,如壮族的《姆六甲》《布洛陀》,彝族的《阿细的先基》、侗族的《侗族祖先哪里来》等等;不只希腊有荷马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国也有辉煌的鸿篇巨制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中国还有汉族的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且这些传说流传到全国各地各民族还衍生出不同的版本。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壮族地区,经过壮族历代民间歌手和艺人的不断改编,形成了一部具有壮族特色的叙事长诗《唱英台》,在整个壮族地区几乎都有流传。通过民间文学的教学,我们可以在介绍、比较和探讨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把专业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
二、民间文学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民间文学所显示出来的教育作用、审美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其中蕴涵的多种文化意义是很多作家文学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各民族的神话就涉及到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火的来源、战胜洪水和干旱、对日夜星辰和四季变迁的探索、部落战争,等等这些神话中蕴涵了原始先民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不懈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汉族的“夸父逐日”的神话,巨人夸父为了征服太阳,与日竞走,因口渴而喝干了黄河、渭河、大泽的水,终于渴死于路途中,死后弃其手杖,化作邓林;“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补天”讲述女娲用黄土造人,用五色石补天的故事;“大禹治水”讲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羿射日”讲述古代一位神射手用弓箭射杀天上的九个太阳以拯救人类和万物的故事。壮族的“妈勒访天边”讲述一位壮族孕妇为了探索自然奥秘,寻访天边,当她年老了的时候,由她的儿子继续她未竟的事业;神话“布伯”讲述壮族先民战胜洪水的艰苦历程;“一幅壮锦”讲述三个儿子为妈妈寻找壮锦的故事,大儿子和二儿子因为贪心又怕困难,半途而废,只有三儿子历尽艰辛,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帮妈妈找回壮锦,自己也找到幸福的生活。从上述的神话传说作品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千百年来一直在探索各种奥秘,并为此付出不少的代价,这种勇于探索、坚忍不拔、执着追求的精神,给人以无穷的启示。
在中国四大传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探索了人生中的不同追求所带来的种种迷惘和痛苦,反映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鞭笞。例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歌颂了劳动的美和爱情的美。天上的织女不甘忍受天宫的寂寞,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她不顾王母娘娘的阻挠,毅然下凡和牛郎结合,生儿育女,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凡人生活。当织女被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捉拿返回天庭时,她毅然抛下金梭为牛郎指路。当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一条银河将两人隔开时,牛郎竟然拿出水瓢来想舀干银河的水。故事谴责了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对年轻人爱情的摧残和扼杀,歌颂了牛郎织女坚贞不渝的爱情。这一爱情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可谓家喻户晓。故事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在牛郎织女的身上寄托了中国人的爱情理想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价值取向,寄托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情感,这是一种非物质、纯精神的爱情观,震撼人心,优美动人。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就是这么简单,“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故事,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大的教育和审美意义。孟姜女的故事讲述了孟姜女为修筑长城的丈夫千里送寒衣,历尽艰辛赶到长城却发现丈夫已死,她悲痛欲绝,放声大哭,致使长城倒塌,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曾被世界戏剧大师卓别林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同帐死同穴”,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他们的真情,终于感动天地!二人化作彩蝶,翩翩起舞,融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和反抗。梁祝的故事激励了多少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爱情而奋斗与抗争。《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对爱情的追求与付出,同样令人敬佩。她执着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对爱情坚贞不二。千年等一回,在西子湖畔,白娘子遇到许仙,就认定他是自己的所爱,是自己一生一世永相追随的人。为此,她与法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即使付出惨重的代价,被铁塔镇住,也在所不惜。这种至真至纯的爱情,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所以,在民间文学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赏析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品味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学会欣赏民间文学中各种各样的美———生活美、劳动美、人情美、风俗美、爱情美,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民间文学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民间文学,在今天我们的眼里看来,不过是一种艺术作品。但是,在人类的初期或现在野蛮人和文化国里的下层民众(后者如我国的大部分的农民),它差不多是他们立身处世一切行为所取则的经典!一则神话,可以坚固全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成员的犯罪行为。在文化未开或半开的民众当中,民间文学所尽的社会教育的功能,说来是使人惊异的。”[5]小时候我们常听大人用一句谚语教育小孩,“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不能小偷小摸,这是对孩子的告诫。预防犯罪要从小事做起,要从儿童抓起,防患于未然。一句看似普通的谚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民间文学的各类题材作品可以说浩如烟海,包括神话、史诗、歌谣、传说、故事、寓言、笑话、民间戏曲、谚语等,反映了人民大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学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爱祖国、爱乡土的情怀,提高其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
三、民间文学教学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策划创新能力。民间文学的教学,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的各种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写作方面,民间文学的各种内容和形式都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例如,神话的那种超凡的想象力、原始时代的“儿童思维”、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思想,对于培养学生们用发散性的思维进行创作,甚至是今后从事动漫创作的想象思维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民间文学作品中质朴清新的风格、简练丰富的口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起到借鉴和辅助的作用。多年来,我系学生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和本系举办的话剧节活动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小品就有不少由民间文学改编而成的,如《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小红帽》《青鸟》等,民间文学不仅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题材来源,而且让他们从中直接或间接地学到了不少写作的形式、手法、语言和风格。现在的社会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学生的就业面拓宽了,这就对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学生如果将来选择从事导游的,需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一些地方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就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这就需要我们在民间文学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实地采风,也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搜集自己家乡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而了解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例如,在桂林一带从事导游、导购职业,就要了解桂林本地的风俗和传说,例如九马画山的传说、伏波山的传说、大榕树的传说、刘三姐的故事、永福长寿山的来源、米粉的传说等关于桂林土特产、自然风光、历史人物的民间文学等等。笔者在2012年4月份跟随系里的老师一起到阳朔天籁蝴蝶泉和世外桃源风景区实训基地去看望见习的学生时,学生当场给我们当起了导游,他们用娴熟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蝴蝶泉一带的风景和传说故事。其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当我们快要到达蝴蝶泉岩洞的大门时,学生指着对面山头的一处风景介绍说,那就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过火焰山的情景。我们遥望对面,不远的一座山头上确实有一处类似火焰山的地方,隐隐约约的也似乎有唐僧师徒的身影。经过学生栩栩如生地介绍,作为游客的我们感到兴趣盎然。如何把一个与景区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讲得生动有趣,这就需要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一定的民间文学知识。
如果有学生在未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更应该了解民间文学。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进了不少的民间文学作品。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敕勒川》《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木兰诗》《渔夫的故事》等。此外,选入教材中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中也涉及到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知识,需要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去理解。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中就有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里面讲到“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执干戚而舞’的刑天”的神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美女蛇”的故事、《祝福》里的“寡妇再嫁”以及岁末除夕“祝福”的习俗,等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以及与之有关的作家文学作品的选入,说明民间文学作品也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对于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其尊老爱幼、舍己为民、惩恶扬善的高尚道德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中小学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一般的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及其重要作品,此外还应该了解与民间文学有关的民俗现象,以此来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诚如钟敬文教授所言:“民间文学所能给予人们教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例如民间故事里,在幻想和现实交错的情节中,往往蕴含着极深刻的道德教训,体现着庄严的正义批判。又如在许多民歌中,或诉说着人间的不平,或追求着人间的美好愿望,从而音律谐和地、不知不觉地培养着儿童美好的情趣。至于谚语的指导人生行为,谜语的开拓着人们智慧,就更不用细说了。总之,这种自发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不但在民族非正统教育起着经常的和巨大的作用。它在我们新时代的教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的一部分。”[6]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手段的兴起,很多学生对民间文学越来越陌生,民间文学与大学生的距离也越来越遥远。所以我们有必要在高职高专的中文系中开设民间文学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拓展知识,启迪智慧,净化灵魂,使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刘丽琼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