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文学教学的革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完善文学教学的内容
基于上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相关文学作品的选讲,而且还应该包括适度的语言应用知识。首先就文学鉴赏方面而言,除了以传统文学作家作品为主外,还应兼顾相关史论、部分有思想内涵的论说文等。这方面应尽可能多元化,尤其应多关注以往传统文学教育中忽视的部分文学作品,如许多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以前并没有走入传统文学教学的课堂,但其思想性及艺术性是值得广大师生学习借鉴的。文学作品的选择应秉持艺术性与思想性并重,以实现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语言应用方面,可涵盖现代汉语主要音韵及语法知识,这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对母语的深入认知,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具体而言,相关教学内容的设置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目的性。文学作品的选篇以开阔学生人文视野、提升大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提升其文艺审美能力为目的。将文学教育与史哲教育结合,以文学讲析再现当时时代风貌、文化思潮。选篇时既要考虑其文学性,也要考虑其思想性及历史性,以利于具体教学中的文史哲互通运用。如关于魏晋文学的选篇,既要考虑其文学性也要考虑其哲学思想及生命价值观,教师讲解时亦可以从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理解文学,以哲学历史知识丰富文学赏析。对相关生态文学作品的选篇也可以采用这种原则,既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又要考虑其自然生态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艺观,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二是要坚持典型适度原则。目前部分高校确实存在着在文学教育中偏重理论性、忽视具体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情况,即脱离了文本的“空对空”的课堂讲解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选篇上应该坚持适度与典型兼顾的原则。在目前高校非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文学教育课时受限、课程难度偏大且文学赏析水平偏低的情况下,选篇的典型与适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外国文学部分的选篇为例,教学内容的选择可充分借鉴业界研究成果,尤其是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的原则。在时间等条件受限的前提下,必须深入论证,选取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外国文学特色,且篇幅适中、难易适度的篇章为优。三是要坚持开发性与可操作性并举的原则。结合时展,文学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有所创新。授课内容的创新不能局限于新资料的发现、新观点的发掘与提出、新作品的传输,而要不断“通过开发建立一种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参照系”,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受到不同层次的启发。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引导进入审美判断的新境界和艺术思考的新领域、新层次”。此外,可操作性也是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尤其对于语言应用知识的传授,一定要结合非语言文学类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深度及难易程度。如果不具备可操作性,选择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会实现其教学价值。文学赏析部分也是如此,以生态文学部分为例,生态文学的叙事策略是生态文学的一大亮点,但非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困难,在具体教学中就应当适当降低难度,以利于具体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二、改进文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不是单向传播体验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传播交流的活动。而以往的公选类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常常是“填鸭式”“满堂灌”。针对非语言文学类学生开设的文学课程,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向众多学生传授大量文学知识,便往往采用简单省时的讲授式。这直接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没有深入的文学交流,无法实现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课堂形式以小班授课为主,将案例式、启发式、交流式等教法应用于教学中。具体而言,首先师生均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高校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审美经验,对文艺作品的接受也有了相应的审美期待,并具备各自不同的审美见解。但不是所有作品都能直接唤起受众的审美期待,只有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相融合,才能实现文学接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审美能力对文学篇目进行合理取舍,以调动其积极性及审美接受效果。教学应更关注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差异,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以实现良性互动。此外,对于部分文学作品,很多学生虽不具备良好的期待视野,但鉴于作品的重要性及接受主体的可塑性,教师可在具体教学前做好详细周密的课前准备工作,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期待视野。根据姚斯的接受理论,建立期待视野有以下三种途径:“第一,通过熟悉的标准或类型的内在诗学;第二,通过文学史背景中熟悉的作品之间的隐在的关系;第三,通过虚构和真实之间、语言的诗歌功能与实践功能之间的对立运动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及视听艺术,教师可结合具体作品先提供相应的视听艺术赏析,包括依据原著改编的影视剧、同一时代的相关剧作及相关赏析评论网址等,以学生较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渗透式传播,激发其初期审美期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及相关网络学术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拓宽审美视域,并结合讨论式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或以做课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查找相关国内外资料,撰写相关报告。对于时代跨度较大的文学作品,教师可在课堂上借助视听资料及学生演讲的形式,努力将学生带入那个时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以多种视听模式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共同唤起文学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此外,在具体教学中,学生的期待视野会随着文本解读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即文学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需协助学生不断完善已有期待视野,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此外,应将互动式的讨论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文本是一个蕴含“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其具有无限多样性,召唤接受主体进行开放性解读。读者对作品意义的填充是能动的,接受者可以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第二文本”的创造,利用文本空白点表现接受者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并以此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教师的课堂主导者角色必须淡化,相应地学生个人主体性及自主学习意识必须加强。在具体教学中需积极利用对话模型搭建互动式课堂,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元“对话”。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直白地文本阐述,而是借助启发式教学任务的设计,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情感,激发其期待视野,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挖掘文本中的召唤信息,进行第二文本创造。由于学生在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教育水平、性格气质、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先在阅读经验、审美观、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读者所获得的“第二文本”也各不相同,这就给予了作品极大的空间。文学活动是由创作者的创造活动与接受者的接受活动共同构成的互动性活动,文学作品教学也应是一个开放互动的对话过程,这与众多教育界专家和学者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不谋而合。因此,要坚持人文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素养为目标,积极促进互动教学的有效开展。在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大多文学接受者在选择阅读前及阅读接受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领域内的意见领袖相关见解的影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其对文学文本的接受与第二文本阐释。文学接受领域的意见领袖,他们影响着大多数文学受众的审美情趣,甚至左右着读者对某些具体文学作品的品评。在教学中,面对“意见领袖”的“第二文本”阐释,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客观对待,并以此引导学生保持客观的态度。此外,相对于学生,教师本身也容易置身于意见领袖的位置,这一点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只有将文本置身于宏大、深远的文化语境中,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体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
作者:王洪涛梁冬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