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英语和英美文学教学的融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英语和英美文学教学的融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英语和英美文学教学的融合

一、大学英语课程中文学教学缺失的原因

在建国之前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是外国名著的节选,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上就是大量阅读原著。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受到多重政治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甚至是英语教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沿用下来,而且随着交际法的盛行,语言教学更加偏重实用性,导致了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与英美文学脱轨的现状。

(一)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够重视

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现阶段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为中心,课本为媒介,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线。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自上而下的主导式讲授之后,对学生的训练通常是语法、翻译练习和篇章阅读,很少带领学生进行文学赏析,也很少指定相关的英文原著作为课后阅读书目。查尔斯华斯(Charlesworth)指出“:轻视文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在语言课程中排除文学这一基本组成部分就等于剥夺了第二语言学生们的一大资源,其结果是使学生失去对语言的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感,从而产生陌生感。”这正是学生缺少语感,把英语学成“中式英语”的根源所在。另外,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也是制约文学教学的一个因素。由于缺乏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课堂中不能游刃有余地穿插一些文学知识,在分析原著时可能会力不从心,这样自然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水平。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打破教条的教学模式,从固步自封中走出来,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才能达到将文学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学生学习外语的功利性倾向严重

很多大学生把外语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当作一门语言来学习。在老师“一言堂”的课堂中,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认为老师不讲的东西自然是没有必要主动去学的,加之课后并没有布置阅读文学作品的任务,学生便会把文学排除在英语学习之外。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把英语学习等同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是取得各类资格和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多次改革已逐年呈现淡化语法、增加阅读的趋势,但阅读题中只对文学偶有涉及,并不足以鼓励学生花时间去读作品,而其他的资格考试指向性更强,更与文学鲜有关联。事实上,对英语的功利性学习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英语教学法专家胡春洞教授就曾指出:“离开文学的英语学习路线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主的路线,是近视而无远视的路线,是抄近路反而绕远路的路线。”不摒弃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学生就不能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语言水平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一)通识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历史范畴,它植根于古希腊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传统,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和改造。通识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的心灵,让人用一颗自由的心去寻求知识,体验知识的魅力;它关注的是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因而是排斥任何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虽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职业训练和专业教育日渐重要,但通识教育的精神是不能丢的。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若只局限在技能训练或是应试练习,就会束缚学生学习的自由,长久以往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动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和文化的内容正是实践通识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思考,逐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可以将学生从只注重听说读写或是考试为导向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其对英语学习从技能学习升华至本质学习,同时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教育,使其具有美的一般知识,在英语学习中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建立起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标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最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

(二)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对大学英语课程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定位。大学英语课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言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了解英美文化、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学生最终能够用语言交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这个平台中,最为有效的媒介就是英美文学作品,学生想了解的一切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答案。比如,在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中,学生可以看到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狄更斯的《双城记》向学生展示出法国大革命时期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再现了19世纪末英国工业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思想挣扎以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扼杀。文学是对时代和生活审美的产物,优秀的文学作品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作者的智慧与思考。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就是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声音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有疑问也有释然,有激烈的思想斗争也有顿悟的豁然开朗。“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有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通过这种视角的转换,学生可以跳出固有的、狭隘的思维模式,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学会在对比中批判,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学习的有力保证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虽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英语课程还是以课本知识讲授和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学生的主要学习行为被局限在课堂,而长久单一的授课形式和被动接受知识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产生误导使其认为学语言就是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文学作品的引入可以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一种思路。在课堂内,文学文本为授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在课后,生动的文学作品更能够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文学反映着社会现实,汇聚着人类的智慧,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情感的诉求。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它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库。从词汇和语法上来说,文学文本向读者列出了无尽的精准词汇和地道表达,正如两位澳大利亚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指出的:“既然语言是文学的媒介,那么文学本身就会给我们提供语言运用的例证。如果我们对语法结构感兴趣,那么就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不胜枚举的范例,既包括规则的也包括不规则的语言运用形式……从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获得词义、词义的延伸、词义的构成、人们对各种语言形式所采取的不断变化的态度以及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真正投入到阅读中,学生就会摆脱枯燥的背单词的方式,理解英汉释义为什么不能一一对应,因为兴趣不断克服阅读困难,单词量也会有大的飞跃。从语言和文体上来说,英美文学文体众多、形式各异,不同时期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任由读者欣赏,而不同体裁、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迥异,有的优美典雅,有的铺陈华丽,有的朴素凝练,品读这样的语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还能找到恰当的写作范本进行模仿,使读写基本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升。

三、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的途径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为学生搭建全面知识结构的保障,因而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堂上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

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所选用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国家精品教材,如使用比较广泛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课文内容涵盖社会、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不少文学作品片段,提到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教师应当敏锐地把握到课本中这些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的渗透和文学审美的培养。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4册第1单元提到,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由于放荡不羁的个性被上流社会所不容,遭到了朋友和读者的背弃。此时,教师可拓展介绍王尔德的作品特点,文如其人,他的剧作审美独到,个性张扬,极富魅力而又映射出他内心的矛盾。在课堂上可选取王尔德的经典童话作品片段进行分析,体会他唯美的语言风格,而童话内容简单生动,可以快速抓住学生吸引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点拨英美文学发展脉络和赏析方法

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英美文学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厘清英美文学史大致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大致定位作品所处的时代,不会盲目地、毫无关联地看待作品。教师可定期抽出专门的课时讲授英美文学概况,如英国文学在古英语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有何特点,当时怎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样的文学特征,英国文学不同发展时期有哪些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和突出特征又有哪些?通过这样的串讲,可以使学生在读作品时思路更清晰,会把文本放到历史大背景中思考,阅读中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应教授一些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如文本细读、对比与比较、人物分析、文体分析等,这样学生在看作品时就不是笼统的读,而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去体味和思考作品。

(三)确保学生课后阅读保量保质

课堂学习只是大学生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学习尤其如此,因而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文学意识的培养也应渗透到课后的自学中去。阅读首先要保量,并且一定是完整的原著。美国大学生大学期间通常都读过十几种经典著作,而中国的学生习惯于读节选,喜欢把一个片段细细分析,许多人大学四年没有完整读过一本原著。“阅读量是最基本的思维训练,放弃阅读量要求,就是放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有了量的积累,才能逐步克服语言障碍,对作品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阅读不一定按照文学史的发展顺序进行,时代越久远的文学作品可能越艰涩,语言障碍越多,很可能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课外阅读书目,从简单入门,激发学生兴趣,再根据读书的效果布置下一阶段的阅读内容。还要让学生将读书的成果记录下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是一个回忆巩固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和写作的好方法。

(四)为学生提供课堂讨论与汇报的机会

课堂讨论是英美文学学习的必要环节。欣赏文学不是死板的被动接受过程,中间需要思考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受到启迪,产生灵感,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因此,在课堂上读完作品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或是两人交流,或是多人讨论,也可是班内自由发言。讨论内容以分享心得为主,教师不宜做过多的限制和要求,因为课堂讨论具有即时性,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并较为流畅地表达,如果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就会影响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后读完指定书目后也要及时进行汇报发言。教师可在布置书目的同时给出一些赏析作品的思路和研究的角度,让学生从中选择进行准备。这样,不仅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路更清晰,还能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开始进行初步的文学研究。因为课下已进行过充分准备,在做课堂汇报时,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要求学生有条理地概述读书体会和研究成果,也不妨让学生放弃依赖PPT等现代化手段,回归传统的演讲方式,对他们应变和表达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四、结语

英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更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真正的外语人才不只能熟练运用这一工具,还应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英语工作者必须突破思维定势,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将大学英语和英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就是把语言训练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只有通过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英语人才。

作者:韩凌昊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