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研究与英美文学教学革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研究与英美文学教学革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文化研究与英美文学教学革新

一、文化研究与批判理论

在文化研究发展的历程中,源自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令人印象深刻。前者试图倡导一种通俗文化,认为文化是工人阶级边缘群体自己的呼声,用于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具有创造性;后者意在解密一种大众文化,认为文化是国家权力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的操纵而强加于人民之上的,具有压制性。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将以前被忽略和冷落的文学作品重新拉入到学术研究领域,将传统意义上的非文学标准如性别、种族、年龄等纳入到文学评价体系之中。而法兰克福学派则以毫不妥协的批判姿态将批判理论纳入到文学分析活动之中。由此,文化研究的发展不仅让文学研究获得了新的思路,也让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批判性”进入到文学研究领域。在法兰克福学派掌门人霍克海默看来,批判性乃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同于以往社会学说的主要区别。批判一词源于康德,对康德而言,批判是指关注理性与知识的条件与局限。对黑格尔而言,批判意味着反思,尤其是对精神的反思。而发展到马克思那里,批判便是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形式以及其交换过程的关注。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学说批判的着眼点在政治经济领域,那么,法兰克福学派的兴趣则转向了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由此,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CriticalTheory)逐渐在人文学科引起了瞩目,并吸引着众多学者尝试着从批判理论的角度去审视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到如今,批判理论已然激发了对诸多观念的重新审视,例如历史、启蒙、权力等等。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产品,那么蕴藏在这种文化产品中的诸多观念、术语必定会在文化研究的视域下闪现出新颖奇特的光辉。

二、批判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

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从西方知识界的思想源头———“启蒙”的观念入手的。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他们分析了启蒙如何走向了它的反面,即从自由与解放走向了蒙昧与压制。换言之,启蒙从对理性追求开始,却以新的蒙昧结束,尤其是在犹太人和边缘人的问题上,它甚至让我们看到“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导致的灾难之中。”如今,“启蒙的后果正在危害每一个现代人”,它让每一个现代人的“批判与反思能力日益瘫痪”。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去审视英美文学教学,不难发现,缺乏批判与反思能力成为了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最大瓶颈。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英美文学课程是作为一门与语言技能和人文素质相关的知识课程而设置的。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描述,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知识课程,其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还应该“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其次,与指导思想相适应的实际教学操作模式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修养。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文本是封闭的,教师的视野局限于文本本身,授课方式以文本解读为主,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细致深入的阅读。这种文本细读的方法受二十世纪二、三年代的英美新批评影响甚深,凸显了文学文本的本体研究,但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英美文学教学活动中,语言基本功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训练同等重要。正如姚佩芝所言,“英美文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同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论及教学原则的时候也曾经明确提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由此,只有在指导思想上将英美文学视为一门思维学科,才有可能在教学操作模式方面进行与思维能力训练相关的改革。

三、文化研究视域中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作为一门思维学科,英美文学教学意味着从“文本分析”转向了“思维启迪”,或者说,从封闭的文本解读走向了开放的思维培养。事实上,只有指导思想经历了范式上的转变,英美文学教学的操作模式才得以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首先,担任英美文学教学组织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观念上做出调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文学课教师而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在于教会学生某种技巧,而在于让学生逐渐养成敢于理性质疑的批判性态度。换言之,在文学教师的引导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仅能够运用批判性的眼光对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所学文本提出不同的见解,还应该能够提供支撑自己独特见解的翔实材料,由此对所学之物、所见之事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获得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开阔的思路。其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出适当调整。在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中,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英国文学一般为32或者64个学时,美国文学32个学时。由于学时有限,教学内容一般以“文学史+选读”为主。在讲授中,英美文学教学内容除了常规的文学史和文学作品,还应该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英国文学史上的启蒙运动和启蒙时期的文学时,不仅可以追溯启蒙运动的思想与世界观,还可以列举诸如康德、法兰克福学派等对于启蒙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这一术语。在讲授培根的散文时,教师可以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在分析莎士比亚笔下夏洛克这一经典人物形象时,可以从其犹太性入手,从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冲突,以及犹太民族所经历的灭国、飘零的历史遭遇来看待这个人物。在讲授美国文学与“美国梦”相关的作品时,鼓励学生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待美国现代化历史,对历史重新定义,从而构建新的文本意义,以此让他们在文本欣赏上达到更高层次。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加深他们对文学术语、文学名言、文学人物以及文学文本的理解颇有裨益。最后,在文化研究视域下所进行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教研相长的方法,注意解决问题和积累经验,同时将问题和经验上升到研究高度,通过教学实践形成教研课题,利用教研成果去指导教学实践,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如此,不仅仅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风气,也在更高层次上提高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质量。虽然,在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研究时常遭到传统英美文学研究者的抵制,被指责为一种外部研究。在传统的英美文学研究者看来,文化研究视域中的文学偏离了文学本身而沦落为意识形态的对象。但是,文学研究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很大程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研究的批判性说到底也是出自一种人文关怀。两者所共有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彼此不仅可以和谐共存,还可以逐渐化为一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化研究与英美文学教学的结合必然会突破传统文学教学的规范,使文学教学获得新的生机。或者说,从广阔的文化研究视角去看待英美文学,考察英美文学教学,无疑有利于英美文学教学走出囿于文本的困境,使英美文学教学不仅仅有助于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在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的高质量英语专业学生方面真正地发挥作用。(本文来自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杂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上官燕单位:三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