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学改革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尽管汉语言文学有悠久的历史,但最近几十年来,无论是中小学和大学,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并不高,综合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生汉语言基础薄弱汉语言文学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要求,除了能熟练地掌握运用汉字,还要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文言文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除了能读懂文言文外,对于通假字、同音字还要具有识别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对于现代汉语基础掌握得都不熟练,对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是陌生。造成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薄弱的原因有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的偏见,目前社会上有一种不正确的思潮,那就是太务实,学生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对于技术类的学习比较重视,而对于人文类的修真养性的知识则认为与工作没直接联系就弃之一旁。其次是应试教育的后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我国的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对于要考试的科目才花大力气去学,教师教书也是为了迎合这种风气,在语文教学中,因为语文在高考中分数较高,所以学语文就是为了拿高分,在教学中将语文中的精华都换成了考试技巧,学生在反复考试中学完了语文,语文的人文思想反而没学到。与此同步的还有对外语的过分重视也削弱了语文的地位,因为外语不但在高考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工作中还有重要用处,无论是找工作或是评职称,还是考研考博都有英语,使人误以为外语要代替汉语,所以就出现重外语轻汉语的局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更是式微不堪,本来汉字的书写具有独创性,加上同音字词多,计算机的普及使得汉字书写能力突降,错别字的运用更是触目惊心。
(二)汉语言教学方式落后由于汉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像数学之类的科目利用公式就可记住一个概念。汉字的组成就具有字和音两个概念,还有它所表达的意,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需要不断地渗透才行。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方式,一直将字的读音和整篇文章分裂,单纯地让学生去记住读音、字意,在考试中也用这种判断或是选择的方式去强调字的读音,这种单调的方式令学生感到语文的枯燥,从而失去了兴趣。在教学方式上,无论是大纲还是老师,对一篇文章总要去挖掘包含的思想意义,有时明明是一篇挺有趣的文章,被反复的理解分析后反而无趣。还有对文章的选择太注重政治需要,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的过于高大上,对于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情世故的文章较少收录。因为学生都是有个好的,逼着一个平凡人去忧国忧民本身就不现实,反而使学生误会我国的古老文化都是这种高大上,没有了平凡人的生活。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就要学一些新内容,老是学一些年代久远的内容,难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要从教学方式,课程设计几个方面去改进,因为语文是系统性的,所以还要从小学改起,只有在基础上改革,才能使人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兴趣。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和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不同,语文就是单纯地学字词,学写文章。而古代的学习方式则是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放在一起,这样既丰富了语文内容,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学到的人文知识。古代人没有今天这样多的科目,但读过书的人却是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那些中了进士的,读的书还没有现在的大学生多,可他们却会吟诗作对,对治国也有一套见解,而他们的老师都是考场落败的酸秀才。曾几何时,我国的古代教学方式被说成迂腐落后,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李白、苏轼、曹雪芹都是这样成才的。针对我国目前的文科类多而杂的现象,不仅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不明显,不如将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都糅合到语文中,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通过学习识字接触到人文教育,这样的语文就不会枯燥。上世纪的汉语言文学中的《现代汉语》中还有将句子分成主语、谓语、宾语的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让人越学越糊涂,反而不会写句子。其实,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将我国作诗用到的平仄,对联用到的虚实让学生掌握,不仅增加了学习汉语的趣味性,还传承了中国的古文化。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方式改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中激发兴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做进一步的探索,教师要做好引导分析。其次,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新媒体的图文并茂的特点,将教材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更好地理解文中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将其中的人文素质和德育都要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中去。
作者:唐瑛霞单位: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