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自主性学习文学教学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自主性学习文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自主性学习文学教学论文

一、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训练,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当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训练,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就显得尤其必要。在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要介绍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历史以及文学成就、文学思潮,要介绍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与情节,再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等。介绍的内容可能因教师个人的专长爱好以及当下学术的发展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没有发生多大变化,那就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只是听众,只需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即可。这样学习下去,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被动,对外国文学既很难产生感性的认识,也更难运用理论去分析解读外国文学作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极为不利的。为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训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真正学会学习。自主性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适应和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尝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领受一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自主性学习,并对他们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他们仔细研读,并写出读书笔记,把自己阅读后的真实感受写出来。然后在讲授每部作品时,拿出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讲述,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与同学分享。每个小组在谈自己研读作品的感受时,可以结合音频、视频和课堂剧片段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做课件和表演等多种实践能力。学生对这种自主性学习训练兴致很高,兴趣很浓,学习效果也很好。教学中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感受和讨论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根据学生的读后感撰写情况,教师还可以从中挑选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感受,引导学生提炼出中心观点,并对观点展开论证。在论证时,可引用相关的参考文献来丰富、充实自己的论据,加强论证的力度,由此就可形成一篇正式、规范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可以指导学生到中国知网期刊资源库去查找相关作品的研究文章。比如2009级的蔡芳芳同学读了希腊神话故事与传说后,对其中的爱情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但一下子又找不到切入点。笔者引导她从希腊神话中爱情故事的爱情模式入手展开论述,从神话中的各种爱情故事中找出不同的爱情形态,挖掘其特点,总结其规律,得出结论,就能写成一篇很有价值的好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还指导她查阅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后来她以《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中的爱情模式探析》写出了一篇不错的论文,为她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为有效的途径。由此,学完一部作品后,学生就会真正感觉到学有所得,学生的读、说、写等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二、注重比较意识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为了更好地消除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和隔阂感,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展开一些中外文学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学的一些本质性差异,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西方文化和我们中国文化是有质的差异的。“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理性的哲学思考和虔诚的宗教信仰是西方文化的两大特色。”理性的哲学思考带给西方人对人自身的认识,突出表现在肉体和精神的二元论认识上。这种二元论也是西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虔诚的宗教信仰带给西方人对人自身更深刻的认识就是人性恶。在基督教中,人是有原罪的,人经不起外在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因而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人类的祖先亚当与夏娃就是经不起诱惑而偷吃了智慧果,被上帝逐出天堂的。人自己又无法让自己脱离这个受欲望引诱的苦海,只有靠至善至美的上帝才能得到拯救,所以人应该不断向上帝忏悔,才能获得上帝的救赎。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不断地悔罪、行善和做功,到最后末日审判时,人的灵魂才能重新进入天堂。西方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所以西方文学对人的描写,对人性善与恶的挖掘与探讨特别用心,也特别深刻。西方的作家们对人的审视更多是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的,揭露人性的丑陋,批判人性的罪恶,抨击不合理的人类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成为他们作品思想的主流。也正因为如此,外国文学作品大多流露出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充满悲观失望乃至绝望的感伤情调,给人一种压抑感和沉重感。中国文学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有三种。一种是儒家的礼教文化。它倡导人伦教化,要求人们要遵守礼仪规范,服从等级秩序;第二种是道家的逍遥文化。主张“齐物我”、“去人欲”,宣扬“无为而为”,“安享天命”;第三种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主张万事皆空,要求人们乐善好施,看破风尘、脱离苦海。这三种文化中儒家文化是正统,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余两种文化传统是次统,起着辅助性的作用。儒家文化主要倡导人性善,认为只要不断地用礼乐、人伦规范和等级秩序去教化人们、引导人们,人们就可以成为恭顺善良的仁人君子。在这一主流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中国文学秉承了对人的认识这一传统。作家们在作品中对人的描写,充满正能量,尽可能地表现出人性善与美的一面,揭示出人类社会充满正义和阳光的一面,让我们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尽可能多地充满信心和希望。了解和掌握了这一本质的差别,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进入外国文学的艺术天地,去发现外国文学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可以更好地领会我们中国文学的精神实质,从中发现中外文学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这对帮助学生学好外国文学,同时帮助他们提高对中国文学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学是人学。”这在中外文学家的眼里都是一个不争的共识。中外文学中对人的认识的差异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认识我们人类自身,认识我们自身人性中的善与恶,及其给我们人类自身带来的好与坏的不同的命运。西方文学对人性中的恶的深刻揭露和批判,有助于我们看清人自身隐藏得很深的那个阴暗的本质,从而帮助我们看清现实社会中人的表象背后的真实面目。中国文学对人性善的弘扬与讴歌,有助于我们相信人生前途是美好的,并且确信光明终将战胜黑暗,从而帮助我们树立起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和憧憬的信心和勇气。

三、总结

在这些差异性的比较中,有利于学生重新认识和反思中外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激发他们的创新型思维方式。比如对英雄的认识,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充分地揭示了英雄身上的可贵品质,坚强勇敢、行侠仗义、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等等,但很难看到英雄的自私自利和为情欲所困的不足,如大禹、后羿、岳飞等,而像曹操那样的形象就被称之为奸雄而不认可为英雄;但在西方文学中的英雄,既有英雄的气概,也有常人的私利和情欲,像阿基琉斯、伊阿宋,恺撒和亚历山大大帝等等。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就会对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中不同的英雄观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对英雄形象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对英雄的鉴别力,并能对英雄形象做出全新的诠释和评判。

作者:袁建军单位:新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