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输出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英美文学是大学英语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英美文学教学往往是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本文从文化输出的角度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学修养。
关键词:文化输出;高校教学;英美文学教学;策略
引言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文化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文化的反映,英美文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的解读来实现的。我国的很多文化和文学研究都将侧重点放在“文化互动转型”这个话题上,有的学者认为跨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不管文化是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和输出的,对于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演进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作品教学是一个难点,因为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以及美很难实现完全的传递,需要学生自己从中领悟,才能明白文学作品的主旨、文化和意境美。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把握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学会主动地解决各种问题。另外,应该将英美文学教学看成是一个文化输出的过程,将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应用到其中,从而使得英美文学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当前的英美文学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英美文学教育被边缘化,在高校教育中经常被忽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住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使得两种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与互动,从而在不同文化的相互输出过程中体会到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能够真正从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一、文化输出背景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种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英美文学作品是学生对英美文化进行了解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英美文学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通过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详细的分析,可以对作品中表达的种种思想有所了解,并且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尤其是在当前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文化之间的碰撞越来越多,加强高校英美文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对西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更希望能够做好中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协调,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得到一定宣传,实现文化输出的目的。当前很多高校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模式比较陈旧,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对英美文学教学而言,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常规课堂上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总体介绍、对诗人的情况进行介绍、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总结等步骤,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流程,而且教师依旧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被磨灭了而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渐渐对英美文学课程失去了兴趣。另外,很多学生本身对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认为人文课程浅尝辄止就好,不用详细深究,尤其是在快餐文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大家遗忘,这对于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二、文化输出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策略
(一)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进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还应该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发现本土语言以及英美国家的语言特点的差异和相同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更好的文化输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视程度更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给学生营造更好的语言氛围,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进行现代化教学,从而使得学生有更强烈的兴趣进行英美文学的深入学习,能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比如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得就十分明显,对于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帮助。小说中作者很善于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刻画,比如小说中的母亲代表的第一代移民和女儿代表的第二代移民接受的文化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的具体行为、言语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那些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移民与出生在中国的第一代移民之间的矛盾,进而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是要学会谦逊、尊重、努力学习等,但是美国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多地表现出来一种个性、独立的特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人群,自然会有不同的行为以及表现。在讲解西方作家的小说作品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与英美文学作品的对比,让中西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参照和对比,从而提高大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认识程度,更好地把握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关系。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我国的《化蝶》,都是对坚贞爱情的一种歌颂,但是这两种爱情又有一些差异,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西方文学作品与我国的文学作品的语言、主旨、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有更多的体会。
(二)个性化教育与自主化教学
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是文化更新的过程,文化输出的目的是为了向外界传递更多的本土文化,而这种传递不是简单直接的传递,而是一种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融合之后进行的传递,学生需要对两种文化差异进行自主思考,才能明白文化差异对文化输入输出带来的影响,因此,学生必须不断地进行自主思考。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在进行英美文学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英美文学毫无兴趣,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自由和宽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发挥更多的自主性。例如,在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对小说的主旨进行探讨。这部小说中有很浓厚的生态色彩,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人类对于自然的责任以及义务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教学的重点,即对小说的主人公——那个处于叛逆时期的霍尔顿的言行举止以及精神状态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且可以结合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同样存在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解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小说中。
小说中的霍尔顿属于现代性的精神流浪汉,他将自己的流浪行为想象成公园小湖中的鸭子,其实体现出来的是他内心的那种焦虑,这种焦虑是当前很多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很多大学生即将面临的问题,文中的麦田其实就是自然的体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加深对小说中的霍尔顿的感受的理解,领悟到主人公对社会的一种厌恶。
比如,在《老人与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些教学任务去阅读和学习,比如:阅读结束之后对主人公的“硬汉性格”和“美国精神”进行评论。这个任务的完成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小说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要明白什么是硬汉性格,什么是美国精神。为了完成这个课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查询以及分析,深入解读文中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明确文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对教学问题进行解决,与此同时,也能对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再例如,在对莫泊桑的《羊脂球》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主旨的分析就可以成为一个教学重点,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对主旨进行分析和提炼。
《羊脂球》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羊脂球的悲惨遭遇是小说的主旨和线索,通过羊脂球的遭遇,揭露了社会中丑恶与黑暗的一面,并且对那些冠冕堂皇的正义和所谓的责任进行了批判,将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无耻、法国军队的腐败无能以及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中法国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爱国思想进行了有效的展示,给大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法国。虽然故事设定的地点是在法国,但是这种现象其实在中国社会中也有所体现,在这部小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小说的主旨进行分析和提炼,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这些著名的英美文化作品的教育,可以实现良好的文化传递,西方文化与我国的本土文化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明显,这给学生带来了更多思索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在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对自己脑海中所形成的西方文化进行更新,对我国的本土文化进行强化,从而在国际化交流过程中可以实现大环境下的文化输出。
此外,在高校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倡导积极合作的形式推动英美文学教学,高校英美文学教育不应该只局限在高校范围内,在国际化背景下,还应该开展与外国院校的合作,与英美国家的一些高校可以开展文化交流,并且以互联网作为平台,以各种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可以借助远程或者视频教学的方式,实现文化输出,让学生接触到更多西方文化,也传递出更多中国文化。结语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多分析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主旨、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从而为文化输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巍.解读英美文学的现代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5(35).
[2]孟亮.建构主义与英美文学教师角色的多样性[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32).
[3]关晶.英美文学阅读对英语教学的意义[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33).
[4]邓坤.英美文学作品中河流的悲剧意象研究[J].长江丛刊,2015(31).
[5]王亦萌.英美文学中的西方文化体现[J].青年文学家,2015(35).
作者:范莉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